“品德与社会”激趣四法
2016-09-10吴连东
吴连东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发展智能的基础。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示范引趣、探究激趣、表演增趣、竞赛生趣四个方面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激趣
“品德与社会”学科像一片广阔无垠的海洋,纵向看,它记载着过去,映照着现在,预示着未来;横向看,它涉及家乡、国家、世界以及学生真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蕴藏着一笔笔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宝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开启这座宝藏呢?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像火花、像磁石,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发展智能的基础。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引航,让学生驾起快乐学习之帆,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资料准备,示范引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仅仅提供了几幅图片与几段文字说明,需要充实大量的背景资料。因此,收集、整理、交流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让其自主收集资料效果寥寥。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示范来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
以辽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第一课的教学为例,上课前笔者通过上网,翻阅书籍、报刊,裁剪旧书籍、挂历等途径,制作了一份关于神州大地的剪贴报,还在电脑上制作了展现神州大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笔者运用课件导入新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同学们,你们周围的许多资料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图片、文字。想不想也做一份这样的资料?”一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可绝大部分学生的神情有些沮丧。观察到学生的表现,笔者适时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剪贴报,并一一述说这张是在哪里剪的,那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这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都在激烈地讨论。笔者顺势给学生布置了收集任务,而且不用教师多说什么,学生已明白怎样去做。
教师用实际行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外收集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而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第二课时让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效果非常好,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就制作了演示文稿,没有电脑的学生就制作剪贴报。有了这样美好的体验,下一次教师再布置新的收集任务时就容易多了。
二、巧设情境,探究激趣
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能快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如在教学辽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旅行的情境,在课件图片及视频资料的配合下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的大自然中,并讲述自己游览长白山天池、杭州西湖的所见所感,听着听着,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讲述他们的所见,从而形成一种一起体会、一起探究的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引入课文的学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认知特点等,利用故事、挂图、视频、图片等手段创设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情境,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生活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乐于去探究、主动去探究。
三、模拟深入,表演增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这一特点,设法激活学生的多种器官接受外部传来的信息,通过模拟、表演等具象化的形式,提高学生兴趣,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辽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话说南北西东》的教学为例,有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以“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为主题的辩论会。辩论会上,学生根据已掌握资料,入情入神展开较量。有的学生还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向同学们直观展示了南北方生活的场景。经过这样的辩论会,学生多感官地体会到了我国各地域的建筑差异、服饰差异、饮食差异和语言差异等,激起了在场学生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了。
四、贯穿主题,竞赛生趣
在课堂中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斗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辽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古代先人思想的光辉》的教学中,有教师就开展了一场师生对接赛。教师说出《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中著名句段的上句,激励学生补充完整并说出该句话的含义,随即开展小组抢答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个个摩拳擦掌,小组同学互相激励、协同作战。赛后,胜方自然高兴,落后一方表示不服气,要求下节课再比。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满足了学生的要求,更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哥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用兴趣引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辽宁省辽阳市刘二堡镇河北小学 1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