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名城行:让心归家

2016-09-10鄂璠刘源隆

小康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名城密码中华

鄂璠 刘源隆

14岁那年,邹頔初中一毕业就告诉妈妈,她不读书了,她要只身一人到北京去追寻音乐梦。妈妈没同意,邹頔只好在家乡念完了高中、读完了大学,直到2012年,23岁的邹頔才离开家,开始了在北京的闯荡。

4岁开始学习音乐的邹頔在这几年间,已成长为优秀的新锐作曲、音乐制作人。她在多次音乐会、晚会、音乐剧的演出中担任音乐总监、音乐制作人,为多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以及各类游戏、广告、宣传片作品配乐,也为不少歌手的专辑编曲。虽然生活充实、事业也在稳步发展,但邹頔却总有想家的感觉,“小的时候只想离开家,出来闯,现在觉得应该要回去,找寻我的根在哪儿。”

李姝是邹頔的同班同学,也是她的“老乡”。邹頔刚到北京一个月,李姝也跟着来了。这位在朋友们眼中特别不爱说话的才女,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她创作了《卷珠帘》、《天地问剑》以及央视一套热播连续剧《小镇大法官》主题曲的歌词,她的作品颇受大家的欢迎。

在北京打拼、创作,这算是理想状态吗?和邹頔一样,李姝也回答说不是,她很留恋窝在老家卧室沙发上的那种感觉,很舒适、很享受,有空的时候,她会尽量多地回家乡待上几天,每次回去,她都用心去感受,她觉得家乡变化很大,但“小时候的那些东西都没有了”,这让她“觉得难过”,不过,她还是每次都想留下来,不走了。

“让心归家”的感觉就是如此美好。邹頔和李姝,两位“85后”的年轻音乐人最近再度携手,为“中华名城行”创作主题曲和插曲。主题曲《中华名城》由邹頔作曲、李姝作词;被命名为《让心归家》的插曲由邹頔作曲,作词则由这两位盼望着“让心归家”的四川女孩共同完成。

中华名城行:解读百城文明密码

你相信“城市”与“文明”有着天然的联系吗?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为“城市”),其实这绝非偶然。在上个世纪,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而在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主政者、官员、专家学者、普通老百姓都意识到,进入21世纪后,城市发展进入了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的时代,城市发展将文明作为永恒的主题,而文明也塑造了城市的风骨与灵魂。

城市文明如此重要。那么,在新常态下,中国的城市发展有着怎样的新思路?城市,特别是县级城市,在文明转化进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承担着哪些功能、承载着哪些使命呢?

一项旨在发现中华名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展示中华名城经济成就与人文活力、传播中华名城小康和谐风貌的大型活动——中华名城行,正在进行中。去年11月初,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首届“解读百城文明密码——中华名城行”活动启动仪式顺利举行。

彼时,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落幕,中国即将挥手告别辉煌的“十二五”,准备迎接充满希望的“十三五”。“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城市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而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以及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小康》杂志社、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全国县级行政管理研究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北京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解读百城文明密码——中华名城行”公益活动。活动由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栏目、中国艺术家摄影学会等机构支持,活动包括组织艺术采风、开展专家研讨、举办体育赛事、举办展览展会、拍摄城市纪录片等。本次活动还得到了百位权威专家学者的倾情参与,这些来自区域发展、城市管理、生态保护、文化艺术、经济金融、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了“中华名城行”活动组委会和推选评审专家委员会。

在首届“解读百城文明密码——中华名城行”活动启动仪式上,作为活动发起方的代表,《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发表致辞,他说:“中华名城行”活动将是一项聚焦基层城市,发现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的大型活动,通过解读百城文明密码,助推全面小康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解读百城文明密码”——这个既带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又富有创新性与挑战性的目标,引发了现场不少城市代表、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央新影集团科技节目部主任、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制片人池建新认为,如果在一个长时间内系统、完整地把中国的民俗文化影像志拍出来,将是《文明密码》节目对历史的贡献,而现在开展的“中华名城行”活动,不仅仅是拍摄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生态文明的展现。

“‘中华名城行’活动将深入挖掘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努力实现中华文明密码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舒富民表示,一定要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明密码解读出来,以此来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做贡献。

生态、发展、和谐:发现“最大的资源”

在首届“解读百城文明密码——中华名城行”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高小平指出,“中华名城行”百集系列片可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一是“名城”;二是“密码”;三是“生态”;四是“文化”。

高小平具体解释称,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突出了“文明”两个字,寓意着一个历史阶段的开始。“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准备迎接生态文明的新时期,所以生态建设必须强调‘文明’两个字。”高小平说,“文化不仅包括生态文化,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过去我们认为‘地大物博’就会‘不缺资源’,但是后来发现资源其实非常有限,而生态之所以可持续发展,源远流长的文化其实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

如何才能守护住文化这一“最大的资源”?在接受《小康》采访时,“中华名城行”活动的推选评审专家纷纷献计献策,给出了专业可行的建议。

“‘中华名城行’活动聚焦文化,但是任何地方的文化都离不开当地的自然环境。比如一个比较潮湿的地方,饮食口味也会相对偏辣。”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增宁建议,在挖掘一个地方的文明密码时,不能忽略了当地的地理要素,“目前地理信息系统虽然在多个方面均有应用,但是和文化相联系的还很少,‘中华名城行’百集系列片可以尝试一种新的视角,将地理信息与历史传统、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进行解读。”

 “出发” 今年4月29日,“中华名城行”走进衢州文化礼堂暨开机仪式在江山市大陈村举行。以此为出发点,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明密码”将被深度挖掘。左图为深圳国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英傑,《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诸葛慧艳,江山市委书记吕跃龙,中央新影集团科技节目部主任、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制片人池建新,深圳国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国人智慧公司总裁王海华(从左至右)共同按动触摸球,寓意着“中华名城行”正式开机;右图为文艺表演。

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严耕认为,“中华名城行”活动应该探究的,是如何让城镇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历史传承和民俗文化方面都能既有自己的特色,又与经济发展相融合。

严耕分析了有必要进行这种“探究”的原因。“现在,大家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已越来越迫切,从表面上看这是环境问题,但从深层次上看,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式和走向,因此希望以‘中华名城行’活动为契机,为我们发展方式和走向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样本。简单来说,中国的发展面临着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制约,实现全面小康,就要在两个硬制约下寻求突破。”严耕判断说,“目前看来,城镇化将成为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聚集在城镇,研究表明,城镇化是产业聚集和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人均环境治理成本具有集约效应。”

在严耕看来,城市发展目前可以说是“千城一面”,而且不少地方对历史文物的破坏比较严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不够,这其中存在着沟通问题,一方面,老百姓希望当地能够引进各种项目,有所发展;当地政府希望民众生活质量提高,于是大量拆旧建新;另一方面,学术研究机构和媒体希望当地的文化特色与生态环境能够得以保护,便大力呼吁不要乱拆乱建。“这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严耕表示,希望“中华名城行”活动能够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桥梁”,加强政府、学术机构、媒体、老百姓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沟通,让每一方的愿望与需求都能得到理解;二是作为“粘合剂”,加强各方的合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中华名城行”活动的意义其实还不仅仅局限于“挖掘传统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层面,对于活动背后的更深层次意义,高小平一语道破,“活动组织大批专家学者对中华历史名城进行深入的发现和研究、阐释、推介,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政府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以及‘双引擎’的打造等伟大事业都是完全一致的。而且这样一种‘文化发现’,可以在‘十三五’大幕开启的时候,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古物新生”:别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探寻文化的印记,其实不需要走遍天涯海角,回首曾经的日子,回望走过的脚印,用心去体验,就不难发现,文化,其实就“藏”在眼前。

有这样一位年过花甲的人,在太行山下的高平市良户村,倾其毕生的学识与财力,投身于良户古村落保护的事业之中,开启了人生的又一次创业。他叫杨建新,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是我国恢复高考之后的首批大学生。

在走南闯北的人生旅途中,从小就对历史文化情有独钟的杨建新发现,“中国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但很多地方的古村落并没有得到及时保护,不少的古民居、古建筑都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消失;还有些地方急功近利、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历史文化。

杨建新为中国古村落的未来感到担忧。2013年9月,他决定投资古村落保护项目,并最终选定了“千年古村”良户。经过两年多艰苦努力,良户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在此基础上,杨建新对良户村的近400间明清古民居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在修好的老院子里,开设了砖雕博物馆、木雕博物馆、良工坊、民宿客栈等,使几百年的古民居又焕发了新生。

同样执着于传统文化保护、创建、传承、创新的还有韩玉春,几十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如何让中国艺术活起来、活下去。

韩玉春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艺术专家,世界之星奖获得者,国际一级商业美术师,北京奥运会十大优秀设计奖获得者,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杭州西泠印社研究生,壹品印房、壹品设计掌门人,他倡导以本土文化为底蕴,以民族艺术为特色,将传统文化艺术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韩玉春创作出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识别效果和文化表现力。

对于正在开展的“中华名城行”活动,在韩玉春看来,如今人们文化意识的缺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对人们文化意识的教育和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当务之急,而‘中华名城行’活动首先应该树立典型,这些‘名城’不仅仅经济发展好,更应该能够在精神、文化上都站得住脚。”

韩玉春认为,文化应该是城市下一步建设的发力点和发展的增长点,因此城市应该梳理出自己的发展战略、形象定位与特色文化,打造城市文化高地,吸纳文化高人,设计城市符号,“城市形象树立起来了,才容易被人记住。”

“中华名城行”的活动标识,也是韩玉春的大手笔之作——以中国书法为艺术形式,书法本身是东方文化独有的艺术,也是中国国粹之首,标识上部曲线如若长城蜿蜒,既代表了中华概念,又代表了城市概念,一竖如若飞疾毛笔,不仅寓意着城市文化,也寓意城市迅速发展、续写新篇。在颜色选择上,韩玉春打破了以往多用红色描绘“中华”的惯例,而是用绿色定位,在他看来,“中华名城”应该是成长型的城市,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

记住乡愁:挑选最优秀的“中华基因”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上升到7.5亿,城市数量从193个增长到653个,城市发展可谓波澜壮阔,但各种“城市病”现象也随之而来。未来的中国城市将如何发展?2015年底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套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此指明了方向。

“城市治理”的概念首次出现在顶层设计之中,会议更是多次阐释了城市文化,“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中国有600多座城市、2800多个县域,在“中华名城行”的活动中,“如何选择,是一个难题;如何把最优秀的‘中华基因’挑出来,是现在面临的最大困惑。”在去年12月召开的“解读百城文明密码——中华名城行”项目首次专家研讨会上,池建新坦言。

实际上,早在策划“中华名城行”活动的时候,“把镜头对准城市,特别是县级城市”,“聚焦基层城市”,“让人记住乡愁,感受家乡之美,反映和谐发展”便已成为活动各个联合举办单位以及推选评审专家们的共识。

“‘中华名城行’将‘名城’的选择范围设在县域一级,在我看来,意义重大。”山西古村落保护协会副会长杨建新总结了三点原因,“首先,县级城市和广大乡村的联系最为密切,而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就在乡村,因此县级城市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地级市以上则更多的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对民俗文化的保留相对较少,‘中华名城行’活动通过走访县级城市,能够更好、更深入地挖掘我们的民俗传统,这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通过对县域文化特点的发掘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一村一品、全域旅游、民俗文化产品的复兴等都是重要的契机,而县域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将会是乡村中的老乡们。第三,县域和乡村的发展应该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不能以牺牲文化传统、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华名城行’活动对于优秀县域发展样本的发掘和发现,对于未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和古村落保护将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文化只是个盆景,乡村才是中国文化的大海。”著名导演贾樟柯曾这样评价过乡村文化。现在,一年365天当中有大约300天会住在村子里的杨建新也深深地感受到,乡村才是中国文化的大海,“相比之下城市只是一个橱窗”,他形容说。在杨建新的理解中,“中华名城行”活动所要聚焦的“名城”,不仅仅包括县城,更应该是对于“全域”的展现,“全域就包括了农民,农耕文明也需要传承、保护、发展,从全域里才能够找到文明密码。”

“接地气”的“名城”选择思路,也得到了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浦劬的支持与肯定,他认为,在文化传承上,“中华名城行”活动选择的城市并不是简单的旅游城市,而是具有一定历史积淀的小城镇,这更能够表现出我们国家文化“一源多流”的特点,对于传承并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王浦劬看来,从国家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角度而言,“中华名城行”可以为城镇化道路的路径选择提供一种参考样本,“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尤为重要。我们希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文化特点也能保持多样性。”王浦劬希望,能够以这些小城镇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支点,来撬动中国整体发展的未来。

明天的中国故事——等你来讲!

“从小镇、小城这个角度出发”“以小见大,多一些中国元素、民族元素”“沿着文明的脉络获得密码”“是身的出发地,更是心的落叶归根”……在构思《中华名城》和《让心归家》两首音乐作品的时候,邹頔和李姝在“草稿”上写下了这些她们心目中对于“中华名城行”活动的“意象”,最后,意象汇聚成了这样几句话:打开文明密码/绿水青山千百年风云变化/守护着中华文明心灵的家/城市创造梦想和希望。

“中华名城行”活动现已进入到了实施推进阶段,在“解读百城文明密码——中华名城行”活动启动仪式结束不久后,江西省黎川县,云南省建水县,江苏省如皋市、镇江市,河北省望都县,山西省阳城县,贵州省荔波县等二十余个城市就立即响应,参与了“中华名城行”活动的申报。

今年4月29日,“中华名城行”走进衢州文化礼堂暨开机仪式在江山市大陈村举行。以此为出发点,池建新表示,《文明密码》的摄制组拟沿着活动的路线,深入名城、古村落,深度挖掘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明密码”;舒富民则透露说,目前《小康》正在搭建的全媒体平台将全面覆盖中国各县域,包括中国小康网、手机报等在内的全媒体平台都将更好地支撑“中华名城行”活动。中国小康网将向所有的区县免费提供及时新闻发布平台。

“中华名城行”活动的组委会成员之一,国人智慧技术有限公司对活动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与支持。公司总裁王海华在江山开拍仪式上表示,国人智慧公司通过搭建“国人智慧旅游推广共享平台”,将对数百家县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包装整合,为县域旅游资源提供互动的推广平台,为政府提供更高效的旅游资源管理方式,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

在网络上,一部“中华名城行”活动的宣传片传播甚广,在宣传片中,几位出镜记者带着大家一起走进海拔3000米的甘肃迭部,探访我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沧源县,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现在我们是在日照的海边;在我身后的这个山叫做基诺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今天我们来到的是浙江省安吉县;绥宁,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神奇绿洲,一处生机盎然的生态王国;今天我们美丽的故事就从沙家浜开始……”

听着出镜记者的激情描述,难道你不动心吗?明天,“中华名城行”的故事将从哪儿开始?如果你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如果你有强大的人文活力,如果你有绿色宜居的自然生态,那么来吧,我们一起讲述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名城密码中华
密码里的爱
“防护纺织名城”新名片
首届侨商经贸合作暨创新名城推介会在宁举行
北威州名城名展
密码抗倭立奇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夺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