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群: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路径
2016-09-10华东
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教材的传统篇目,它何尝又不是一个关于“法国梦”的经典呢?由此,我提出“梦想是一种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吗?”的主问题,运用问题群教学,优化了学生思维品质,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
一、注意问题群的构成,巧妙导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一个“梦”字,串联起小说中众多人物。在不同角色构成的梦中,我围绕“(发财)梦想是一种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吗?”的主问题,设计了以下的一组问题群:
谁的梦,何时开始的?划出人们对于勒的称呼,从称呼上感受这个梦对一家人的重要意义。——梦醒何时,几人梦醒?划出他们对于勒的称呼,从称呼上感受发财梦破对他们的影响。——梦醒之后,你对“梦想是一种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这句话有何感悟,请选择小说作者或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对他说说你的感悟。
在这个由浅入深的问题群中,从“人们对于勒的称呼的变化”切入,一下子将小说的“盼于勒”和“见于勒”两个重要情节联系在一起,在对于勒不同称呼进行朗读对比品析后,学生自然就对其中所蕴含的人物的情感有了体会,对菲利普夫妇各自的性格有了准确的把握,从而产生了“发财梦想不是一种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通过这环环紧扣、由浅入深的问题群的学习,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得到了培养。
二、精心选择链接资源,比较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泯灭了亲情”是对主题常规的解读,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我精心的选择了链接的课外文本资源的内容和切入的时机,让学生对这篇经典短篇小说的主题进行多元的解读。
我在问题群学习的第三个环节时选择链接了左拉《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两段文字材料:①“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②“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名家对莫泊桑小说创作艺术的评价,围绕小说中的“法国梦”,进行深刻思考,在菲利普夫妇、若瑟夫、于勒和莫泊桑等人之中选择一个,说说自己的独特领悟。
问题群学习的前两个环节后,学生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认识,在此认识基础上,学生再次深入文本,结合相关细节分析,体会到人人都有“发财梦”的合理性,从而领悟了“发财梦不是罪恶的”“只有把梦想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坚持的梦想才有可能就是幸福的东西”。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多样,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朗读教学是小说教学的基础。小组合作朗读,则可以将问题群教学落到实处。但读什么,怎么读,什么时候读,用什么形式展现,则是需要教师在朗读的内容、朗读的时机和朗读的合作形式上认真考虑的。
本节课,我选择了小组合作朗读的方式,抓住小说中关键人物的关键性语句反复合作朗读。如在问题群学习的第一环节,在学生变换角色复述故事“说梦”之后,对父亲菲利普的那句十年不变的经典叹息“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我让学生从菲利普、艾拉丽思、大姐、二姐和若瑟夫的不同角色的角度,结合小说内容进行补白朗读:“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先由学生个人独立的读,再有小组合作的读;由男生组的读,再有女生组的读,还有男生女生合作的读;由本组朗读,它组点评,示范朗读。通过小组合作朗读,学生对菲利普一家人的“发财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多次穿插着对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进行反复的朗读欣赏,使学生对菲利普一家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的有了深入的体会。
而在问题群学习的第三个环节,教师出示链接的《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两段文字材料后,学生根据左拉对莫泊桑小说创作艺术的评价,围绕小说中的“发财梦”,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传统的论断进行深刻思考,从人性的普遍性角度出发,获得了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悟:“人人都有的发财梦不是罪恶的”,“只有把梦想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坚持的梦想才有可能就是幸福的东西”。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对小说技巧、人物命运和小说主题有更准确的把握,从而使问题群教学得以深化,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的优化。
华东,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