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谢”告密者

2016-09-10

检察风云 2016年10期
关键词:卡蒂告密者布达佩斯

正是这些无微不至的告密者细针密缕地“照顾”马顿一家的生活起居、日常事务,也才有了其子虚乌有的通敌行为。这到底是潘多拉的魔盒,还是卡蒂·马顿的布达佩斯悲歌?

《布达佩斯往事》

作者:(美)卡蒂·马顿

译者:毛俊杰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形式上说,《布达佩斯往事》是一本回忆录。从内容上说,这是一本奇书。它的奇妙在于,匈牙利裔美国记者卡蒂·马顿创作此书只是为了再现一种诡异且不乏荒诞意味的生存形态。不过,她聪明地借用了回忆录的形式。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本“伪”回忆录,只因回忆录应该建立在脉脉的温情之上,自始至终充满对过去时光的缅怀、对逝去亲人的哀痛,但细读《布达佩斯往事》,不难发现卡蒂落笔之间偏偏有太多抹不去的冷漠与嘲讽。

这是一种个人史。1950年,卡蒂出生于匈牙利。在肃清之前,父亲安德烈·马顿和母亲伊洛娜·马顿曾是美联社、合众社驻匈牙利记者。1956年1月在冷战越演越烈的背景下,父亲因间谍罪被判六年监禁。年幼的卡蒂被迫与家人分离,从此童年即异乡、故乡亦他乡。直到多年以后匈牙利实行新政,她才有机会重返故乡,并从秘密警察的档案里得知父母早期生活的来龙去脉。

这又是一种社会史。在卡蒂的回忆里,真正来自她本人的部分可谓少之又少。有关父母当年的遭遇大半来自告密者的手书,它们被记录于匈牙利秘密警察的档案里。正是这样一部由二手资料组成的回忆录,构成了马顿一家残缺不全的家族史。它用词简短直接、不露一点柔情。同时因为冷战背景的一再侵入,有了一层若有若无的杀伐之气。

在卡蒂的印象中,那是一个可怕的年代。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要求美国负起责任,不能听任苏联在东欧扩大其影响,从此,拉开了长达半世纪的“冷战”时代。“冷战”之“冷”当然不仅表现在科技、军备、太空等领域内,两大阵营之间的外交政策也相应变得冰冷许多。以布达佩斯为例,在当时人的形容里,整个城市弥漫着“幽闭恐惧症”的气氛,来自西方的“帝国主义者”被严加看管,困在狭小的使馆区内。彼时,西方使馆盛行一条规定:“观光必须留心、谨慎,以避免受到刺探情报的指控。”

外交官尚且如此,普通匈牙利公民又该是何等景象?当时,马顿夫妇行事高调,一心向往西方的自由观念、生活方式,且与西方外交官、新闻记者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只是他们无论如何不会相信,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早在一开始就被秘密警察牢牢地握于掌心了。在卡蒂的描述中,秘密档案触目惊心,可谓是无所不包,全方位地记录了马顿一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换言之,无论是父母的工作,还是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都被加以特殊“照顾”。在接触秘密档案之前,卡蒂对父母过去的经历知之甚少。因此,我们不必怀疑她打开秘密档案(因为这正是“黑暗时代的心脏”)时的讶异,这的确是一个应有尽有的“潘多拉魔盒”,资料的庞杂与翔实足以凸显“被照顾者”身份的特殊性——卡蒂不仅从中找到了父母当年的言行举止,也看到了自己幼年时代的诸多痕迹:比如她牙牙学语时“萌态”十足的照片、学龄前和姐姐随手的涂鸦。

那么,秘密警察究竟如何得到如此翔实的情报的呢?或者说,他们到底给了被照顾者何种细致、深入的“照顾”,又是如何“照顾”的呢?不妨从秘密警察的职责谈起。众多周知,匈牙利秘密警察是苏联老大哥对其兄弟国家实施控制的直接产物,这个成立于1946年的机构直接服从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以及后来的克格勃。在卡蒂的形容里,这是一个“残忍”的机构。当然这里的“残忍”并不是说它有多么强悍的政治力量和圆滑的外交手段。事实上,秘密警察的“残忍”更在于行事的极端。在整个存续期间,秘密警察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更可怕的是,它创造了一种“全民皆兵”的行事方略,能够无声无息地渗透入被监管者的身边,而不会让其有所警觉。

在卡蒂看来,秘密警察实在是用心良苦。他们采用恐吓、利诱等等方式,从普罗大众中招募告密者,其后将之收归所有、为己所用,从而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情报网。如此一来,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是监视者,同时也不幸地成为被他人监视的对象。具体到马顿一家,这个由告密者和特务组成的网就像一道无形的围墙,将他们严严实实地围在当中。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居家外出,一应大事小情自有看不见的人在暗地里窥视……

马蒂应该还记得她的法国保姆,这位脾气暴躁、“身披黑衣,脚蹬笃笃作响的高跟鞋”的“夫人”实在让人印象深刻。更诡异的是,此人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监听者,不仅对主子赤胆忠心,对“工作”也是尽职尽责。“父母雇用她,不仅照看我们姐妹,还教我们法文,我记不得有她不在场的时候。”在与马顿一家相处的时间里,她一刻不停地探查着一家人的秘密,“细针密缕地向秘密警察汇报我家的一切”。

不错,“细针密缕”。正是这些“不声不响的告密者”像胶水一样紧紧黏住马顿一家,不管走到哪里都摆脱不掉:街头、咖啡馆、餐厅、杂货铺,处处都有告密者的身影,处处又都是他们的战场。这些告密者不管从事何种职业、身份如何,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对警觉的耳朵,时刻准备着从马顿身上找出叛国通敌的蛛丝马迹。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像马顿这样一位在二战期间与法西斯分子周旋,从希特勒、艾希曼手里逃出生天的知识分子,会在冷战开始不久就出现在苏维埃极度敏感的雷达上,其后更是被当做叛徒论处。这当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告密制度下的必然结局。

所谓“布达佩斯往事”,对父母是一场不堪回首的过往;而在卡蒂,这更像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个重新认识家族以及母国的契机。因此,她写来倒也不是一味泄愤。卡蒂很清楚在当时的东欧,借安插耳目实现政府监管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只是没有人像她一样勇敢,敢于从沉默中抽身而出,将真相公之于世。同样,卡蒂“感谢”告密者,若不是他们费尽心力、事无巨细地记录在案,今天的她或许没有机会得知事件的始末。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卡蒂告密者布达佩斯
布达佩斯:多瑙河畔的明珠
特朗普公布“告密者”信息引不满
布达佩斯之梦
舞蹈剧《丝绸之路》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上演
游泳训练
送给世界一棵卷心菜
世界上最矮小夫妻
送给世界一棵卷心菜
怎么看待办公室的告密者
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