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玲遗稿《爱憎表》曲折讲述自己过往

2016-09-10

文学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字迹手稿重构

据台湾旺报报道,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指出,最新近公开的张爱玲“遗作”,要属她自己剖析学生时代想法的《爱憎表》。此文的重构过程,日前在“张爱玲诞辰95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发表,全文并于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率先刊登,为两岸三地首见。张爱玲身后,其实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所谓的张爱玲“遗作”问世。作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很感慨,自己是统计学背景出身,要不是父母宋淇、邝文美,他自己从没想过有天要成为她的遗产守护者,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不违背张爱玲意愿的前题下,整理她所留下的一切,还原更真实的张爱玲。原本宋以朗并不打算让《爱憎表》发表,“手稿字迹模糊难辨且杂乱难以整理”,坦言自己也不怎么懂得欣赏张爱玲,实难单凭一己之力进行;而后在香港文学评论者冯晞干的协助下,从众多支离零碎的手稿中重构其貌。而其中最费时的工作在于将张爱玲的字迹逐一辨读后,一字一句搬入计算机。张爱玲最早提及《爱憎表》是1990年写给宋淇夫妇的信上,提到1937年高中毕业时在校刊填过一个调查,其中她填下“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结婚;最喜欢:愛德华八世;最喜欢吃:叉烧炒饭”故而她名为“爱憎表”。但即使是她自己,“隔了半世纪看来,十分突兀”甚至完全陌生,需要解释,于是她花了约2个月的时间写〈爱憎表〉但陆续搁下,始终没有写完。冯晞干指出,张爱玲《爱憎表》如《小团圆》,迂回曲折地讲自己的过去,除张氏回环往复式写法的文学性值得一探,另有其传记价值;相较于自传性小说,此文更为直述,可借以理解张爱玲的小说及其切身经历的关连。

猜你喜欢

字迹手稿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月 儿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