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对东汉名士的继承和发展

2016-09-10盛颖瑜

文学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世说新语影响

内容摘要:《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主要讲述了魏晋时期一些名士的德行,显示了他们的魏晋风度。德行篇中还提到了一些东汉名士,由两个朝代的名士德行的比较也可凸显出魏晋风度对东汉名士的继承与演变。德行篇涉及面较广,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讲述了社会名士的德行,有忠和孝、名士自身的修养等。

关键词:《世说新语》 德行 东汉名士 魏晋名士 影响

德行即品德操行,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行的素质。《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讲述了名士美好的道德品行,所谈的是值得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为。魏晋名士在传统上是被认为对传统和儒家学说和礼教的反叛,但在《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我们不仅看到编者将魏晋名士的德行与东汉末年陈蕃、李鹰等党人名士共编一集,而且有许多相近之处,由此可见魏晋名士的德行应该具有对汉末名士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尤其是人伦,作为人最基本的准则,也是衡量人最重要的尺度。这方面汉代人似乎是非常普遍而严格的,其实在魏晋我们觉得文人也不逊色,显然具有前后的继承。

一.子辈孝顺

汉朝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中也是汉朝人居多。《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写到了很多魏晋名士的孝行,色养之孝、心丧之孝、生孝、死孝等等。似乎孝这一德行在魏晋风度中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也凸显出魏晋名士风度在东汉名士风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如《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第29则载:“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王长豫是东晋丞相王导的儿子,他为人谨慎和顺,侍奉父母神色愉悦,克尽孝道。他和父亲王导谈话,总是以谨慎细密为本,也因此获得父母的格外喜爱。王长豫的这种色养之孝令人赞赏。他并没有把侍养父母、孝敬父母当做自己的义务和自己必须做的事情,而他把这件事情当成了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去做。他能够做到开开心心地站在父母面前,高高兴兴地去侍养、去孝敬自己的父母。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现代的所有人去学习。

再如《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第17则载:“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備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王戎和和峤同时丧母,都因为尽孝得到赞扬。王戎骨瘦如柴,和峤哀痛哭泣,礼仪周到。在晋武帝眼中,和峤过于悲痛,超出了礼法常规,真令人担忧。确实,和峤是很悲痛,他哀痛哭泣,礼仪也很周到,是一个称职的孝子了。不过与和峤相比,王戎骨瘦如柴,他伤心过度,都已经伤及了自己的身体了。就如仲雄所说的那样,和峤是“生孝”,而王戎则是“死孝”。我想,大家都听说过“欲哭无泪”这一说吧,我觉得就很符合王戎。当一个人真的悲伤到了极点的时候,真的是哭不出来了,只有他日渐消瘦的身躯和迷离的神情可以证明他的哀痛。王戎的的死孝着实让人觉得惭愧啊,确实发人深省。

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第14则载:“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所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王祥侍奉后母非常谨慎小心,甚至到了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家有一棵李树,后母一直派他看管着。有时风雨忽然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去暗杀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只砍着空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为这事遗憾不止,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他的这种孝,真的可以说是天下无双了。

魏晋被认为是废弃礼教的时代,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所载魏晋文人的行为,显然应该纠正这种看法。

二.父辈仁慈

长辈对小辈的慈也是儒家特别重视的品德修养,汉代自不必说,魏晋也盛行这样的风尚。如《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第36则载:“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谢安一直以自身言行来教导儿子,这种以身作则的言传身教法是值得现在的许多家长去好好学习与借鉴的。

魏晋期间,长幼之间的这种严格的家庭教育,或身教,或言教,或者以“家训”、“家诫”、“家书”之类的名目给后代子孙传家经典极多,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家训发展史上最繁荣的时期。魏晋时期,还有许多文学世家、书法世家、绘画世家等等,以一艺传家的现象也很普遍,充分证明了魏晋期间长辈对小辈的慈爱之心。

三.兄友弟恭

兄弟关系也是儒家关注的,他们提出“悌”的概念,即要求兄友弟恭。这种友好和睦的关系是维系兄弟乃至社会关系的纽带。这在汉代自不必言,兄弟如家庭财产,给先亡的兄弟抚养子嗣等等,在汉代是常见的。这种关系在魏晋也有表现。如王徽之与王献之兄弟俩同时病重,王徽之常在神前祈祷,希望将自己已经很有限的生命尽早结束,把这段时间延长给自己弟弟献之;当他感觉兄弟已经先亡,立即不顾自己病体,前往哭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样的兄弟情深,今天读来也是感人至深的。再如石崇在兄弟中最小,很有能力,父亲临终分家产时,将全部家产分给他的兄长,他分文不得却不为忤。

四.夫妻和柔

汉代开始盛行“三纲五常”,妇女一般是家庭的附属品,夫妻关系也有“糟糠之妻不下堂”、“结发妻子不可抛”之类的佳话,不过整体来说还是男子占据绝对主导权,基本没有平等可言。魏晋继续保持着家庭稳定和夫妻伦理。如《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第39则载:“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馀事,唯忆与郗家离婚。’”王子敬病重,请道家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子敬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子敬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我看了这则不禁感觉有点好笑。一个人回想自己一生的过错,居然只有一件事,而且还是离婚,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由此看出,王子敬的一生是怎么过的,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完人。从这一则我们隐隐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离婚在人们眼中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甚至是一种过错。这一则虽然是反面的,但也能让人感觉到魏晋文人对夫妻伦理的认可,对不坚守儒家伦理的过失后悔,显见其内心的思想意识。

五.朋友笃信

汉代也很注重人与人的友善和对朋友的忠信。如《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第9则载:“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荀巨伯到远处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强盗攻打郡城,虽然朋友让他不要管自己,逃命要紧,但是荀巨伯却坚持守在朋友身边,不忍齐朋友而去,他自己宁愿代替朋友去死。荀巨伯为了陪伴重病的朋友,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全然不顾,这种舍生取义的高尚行为不是一般人所能。这种情形同样发生在魏晋,如《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第13则载:“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二者在这则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魏晋人的人伦思想与行为,多继承汉代传统,甚合儒家礼教。当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显示出自然真情,即不是为“礼”而如此,直出自本性真情。

(作者介绍:盛颖瑜,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从狷介名士到风趣文人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