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入境教学的基本策略
2016-09-10刘洋
刘洋
古典诗歌怎么鉴赏?应该遵守哪些基本规律?朱光潜先生主张: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诗的境界是用直觉“现”出来的——他强调的是经由“直觉”进入诗的境界(即“意境”)。袁行霈教授指出: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他强调的实质是要透过意象来把握意境。
二位大家都把进入诗的意境作为古典诗歌鉴赏活动的核心与目标,强调读者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进入诗的意境,足见其重要性。因此,拟就古典诗歌的入境教学,从三个方面谈一些具体策略,供同行们参考。
一、感知内容
赏读诗歌,首先要过语言文字关,能读懂才能感知内容,而感知内容的入境策略又有下列几种。
1.直接讲解
直接讲解要求教师对诗歌烂熟于心,把握好语速、节奏,豪迈处挥斥方遒,凄婉处如泣如诉,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有情不自禁的表达。学生便可借助教师的语言表达,产生感悟文本的直觉。
2.心理示范
教师要将欣赏诗歌时内隐的心理活动过程明确呈现给学生。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句时可指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一句为什么要用“惊”字来形容浪涛呢?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惊”字的本意乃“马受惊吓”之意。“惊马”具有猛烈迅疾和势不可当之势,因此,用“惊”来形容江涛,就比较容易使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由此可以想见迅猛的急浪拍打江岸的气势。
3.以文解诗
“以文解诗”是联系熟悉的现代文来解读陌生的诗句。例如,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普遍对“水面初平云脚底,乱花渐欲迷人眼”二句没有真切的感知。为此,教师启发他们到刚刚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里,寻找可以照应的句子。学生很快发现“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是能够印证“水面初平”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则生动阐释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含义。
4.抓关键词
抓关键词要达到“不破坏诗词的整体美感,同时又切中要害、加深理解”的目的。第一种关键词是诗眼或句眼,比如《江城子》的诗眼“狂”字。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三层体味:词人写了他哪些方面的“狂”?你怎么看待苏轼的“狂”?教师最后点评苏轼的“狂”。第二种关键词是那些最有表现力、最有视觉冲击力的词。比如“为报倾城随太守”,教师就要抓住“倾城”问学生:看到“倾城”这个词,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一般会想到漂亮的女子。这时,笔者拍案叫绝:苏轼的魅力不亚于漂亮的女子啊,全城的老百姓都出来了。
5.问题引领
比如教学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只抛出了两个问题:这首词写的是怎么一回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哪些词或句子能够给你带来联想?然后教师随机点拨、评说、提升,引领学生不仅弄明白词的含义,还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味词中人物的思想情绪。
二、感受意象
感受意象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自己的语言,重在让学生具体领会。
1.想象—感悟—内化
例如,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教师设计了“想象—感悟一内化”三个简洁明快的步骤,帮助学生由感受意象进入诗的意境。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能把你看到的情景描述出来吗?这是第一步——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还原诗中的意象,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吹羌管的人是怎样的人?他心中在想谁?他想对那个^说些什么?这是第二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介入诗中情境,作一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个体感悟。
读了这样意蕴丰富的诗句,你有何感想?这是第三步——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对诗歌意象隋志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2.换词对比法
将诗歌中用得精妙的某一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词,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品味诗词语言的精妙,感悟诗词创设的意境。如“北风卷地白草折”中将“折”换成“断”;“几处早莺争暖树”中将“几处”换成“处处”,等等。让学生通过对比去感悟其中的意境。
3.品读关键句子
如品读“千骑卷平冈”,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又如品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的心情如何?学生在品读过程中,读出诗人的忧伤;读出诗人的矛盾;读出诗人的理想;读出诗人的形象。
三、感悟情感
语文是隋感的舞蹈,若未能体悟作者的情感,古典诗歌教学的“入境”就没能真正达到。
1.别出心裁的朗读设计
诗歌语言凝练,情感丰富,非反复朗读无法品味其中韵味。当然这个“读”更需要别出心裁的朗读设计。它可以是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渐入佳境,此时的课堂有可能成了竞赛场、朗诵会;也可以是学生自主的体味和演读,对语气、语调、节奏、重音的把握,不求统一,但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如此处理的理由,以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即入境。
2.还原情感
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词人为什么不选择菊花,不选择螃蟹,而选择文中的几物组成一景。由文中“物”到构成“景”再到抒发的“情”,最后让学生回头看,这些物和景的背后一定承载着诗人的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领会便水到渠成。
3.由画面生发联想
例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情景画面;读懂《赤壁》后可设计杜牧与周瑜见面的场景画面;教学《石壕吏》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些教学策略,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和生命活力,从而更好地入境。
总之,入境诗歌教学,需要教师对诗歌发自内心地喜爱,并且师生要在课堂上共同呈现出美感洋溢、韵味丰足的精神状态。在读懂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找一个好的入境切入点,在适当的时机,恰当运用与诗歌意境协调统一的媒介,渲染、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氛围,才能渐入佳境。
(编辑 刘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