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替代

2016-09-10杨刚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4期
关键词:思维教师教学

杨刚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被替代的现象时有发生,它隐藏在教师的过度点拨中,隐藏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隐藏在精美的课件演示中……这些不易被人们发现的思维替代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笔者在这里对上述现象的成因试作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思维替代现象的成因分析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过程性学习,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这样那样的环节替代了,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1.教师思维替代学生思维

这是指本该由学生自己阅读的课文却被教师代读了;一个本该由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却让教师过早地给出了答案;一个本该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难点却被教师抢先提出了。教师的替代思维之所以会出现,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放心,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持怀疑态度等。

2.优生思维替代差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时,常常喜欢让优生回答。这样,教师不仅能得到精彩的答案,还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使自己的教学看上去如行云流水。在小组分组时,教师也是常常让能干的学优生担当组长,同时,活动操作及归纳总结也是以组长为主导,而学困生基本无法参与。这些都折射出教师在育人观念、价值取向、角色定位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3.具体形象思维替代感悟联想思维

在教学中不难看到,文质兼美的课件已经逐渐代替了学生充满好奇、天真、美好的想象。比如语言文字的魅力不再让学生流连忘返,词语和句子的画面感也荡然无存。

4.口头表达思维代替书面表达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满足于学生的口头回答,殊不知,很多学生都是应声而答,既无理性思考,也无逻辑判断,即使说得有板有眼,述之笔端时却大相径庭。

二、思维替代现象的对策与思考

为了解决以上思维替代问题,教师应多从新课标、自主学习、生本概念以及语言学科的特点方面做文章。

1.以课标为准绳,深度备课是前提

语文教学,其实知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加迫切。教什么?教参可能会告诉我们一些内容,优秀的教案也可以让我们享受拿来主义的快感。但无论如何,教师解凑课标,了解学科性质、特点、作用及核心价值这一关是不可省略的。比如年段目标的确立及把握,就是教师前行的导航仪。否则,方向错了,教师就只能用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了。

曾经,笔者教学《窃读记》一文,自以为落脚点应放在“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上,可纵观这—课,教材最精妙的地方,莫过于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描写,如“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于是教学时,笔者通过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去体悟作者“微妙”的写法。当然,学习语言的本质在于运用,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教师还可以安排仿写,真正做到在课中学法、课外用法,把知识内化为技能。这既加强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又相机进行了书面表达思维的训练,一举两得。

2.采用“自主一合作一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孟子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而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用低质量、多数量的问题,占用了学生太多宝贵的自主学习和读书时间。若不给学生留下回味思考的余地,他们将很难进行透彻的思维,更咀嚼不到我读我思的乐趣,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很有其科学性的。教师一定要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的角色,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分享的过程,把讲授时间缩短,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放到最大限度。

笔者观摩过一位低年级段教师教学生区别“看”和“着”的课例,她就设计得相当巧妙。她说:同学们都喜欢《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每当他去探路时,就跃上云层,睁开火眼金睛,习惯性地用左手搭个“凉棚”放在额前,现在,你们模仿一下吧(学生纷纷模仿)。接着教师又问:他这个动作是干什么用的?学生齐答:看。教师又问:现在很多人照相时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是什么?学生答:剪刀手。教师说:对了,你们再观察一下“看”和“着”两个字的形状和读音,想一想,和前面讲的两个动作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思考—会儿,纷纷举手,有的说:手搭“凉棚”的那个字是“看”,剪刀手的那个字念“着”。

为了加深印象,教师还组织学生编故事说:唐僧师徒西行途中,遇一根怪藤从空中垂下,悟空一个筋斗翻上高空,睁开火眼金睛,手搭“凉棚”一“看”,原来是一妖怪所化,悟空伸出右手,迎风一晃,化成一把大剪刀,大喝一声“着”,怪藤被剪成了两段。

那一刻,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学怎能不让学生终生难忘?

3.寻找语言与思维的“连接点”是保障

要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建立语言与思维的联系,使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字还原成画面,把画面转化成文字。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可先让学生感受小村庄先前的“美”。教师通过朗读指导学生:山上的森林怎么样?(生:郁郁葱葱)……你还能想象有些什么吗?(提示用上优美的形容词)接着教师引导:中国的语言文字很有魅力,有的短语不仅能顺着读,还能反过来读: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村前有……事实证明,经过“读书—感悟—积累语言—迁移运用”,最后再展示“美丽的小村庄”课件,就可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得到同步发展,联想和形象实现有机对接。

4.“让教于学,还学于生”是境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其潜能也是无限的,因此,“让教于学、还学于生”便是教学的大智慧。若教师都舍不得自己的讲台,舍不得自己的教学设计,舍不得拿出大把时间给学生,舍不得放开考试的束缚,那么试想想,这样的教学,教师又得到了什么呢?滔滔不绝的讲解,换来的却是昏昏欲睡的一大片。反之,教师若让出讲台,学生的综合素养就有了提升的舞台,其思维就有了驰骋的空间。

虽然,小学语文的课堂曾一度“乱花渐欲迷人眼”,但笔者坚信:只要教师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蹲下身来真诚倾听,静下心来认真等待,就能有效地防止学生思维被替代的现象。比如在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策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这样,语文教学才会“繁华落尽见真淳”。

(编辑 刘泽刚)

猜你喜欢

思维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