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假难辨:网络招聘平台需从严把关

2016-09-10庄嘉

检察风云 2016年17期
关键词:郑某求职者乱象

庄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招聘平台已成为当下企业与求职者互通的重要桥梁。然而,近日媒体却曝出诸多网络招聘平台乱象,令人们对网络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原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以正规企业的名号为幌子,骗取求职者缴纳各种应聘费用、扣押求职者证件(如窃取求职者个人信息用于非法用途),或者用工卻迟迟不签订劳动合同……正是由于其监管不力,无形中纵容了虚假招聘信息在网络招聘平台上的肆虐。因此,从平台审核的角度对网络招聘信息来源进行从严把关,已势在必行。

时值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求职”成了当下毕业生最关注的事情。而今,求职者仅需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在各类招聘网站上根据自身的定位寻找到较为“对口”的应聘单位。然而,网络招聘平台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亦暗藏风险,即海量的“网络招聘信息”真假难辨。

现状:海量招聘信息真假难辨

当一种新生事物快速发展时,必然伴随着问题的出现。网络招聘平台亦如此。根据易观智库的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46.1亿元,比2015年增长18.8%。预计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猛增至人民币63.7亿元。网络招聘平台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程度可见一斑!然而由于网络招聘平台审核机制不健全,网络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滞后性等问题日益凸显。

近日,媒体陆续曝出网络招聘行业欺诈乱象抬头,招聘信息不实、鱼目混珠等问题。例如,郑某系国内某知名大学的一名在校生。其在智联招聘网上看到“某某传媒有限公司”招聘“兼职翻译”。于是投递简历至指定邮箱。不久,她接到通知,前往面试。经面谈,双方签订笔译服务协议及保密协议各一份,该公司向郑某收取人民币数千元的保证金。事后,郑某觉得可疑,遂与该公司联系,但对方以各种借口不予退还保证金。当郑某向智联招聘的客服人员反馈问题时,得到的答复是“网站平台对该公司预先进行了资质审核,确认该公司具有营业执照”。之后,郑某向公安机关报案。经公安机关查明,该公司已人去楼空,且无法与该公司法人代表取得联系。至此,郑某维权无果。笔者在网上搜索“网络招聘”“保证金”“被骗”等关键词,类似被骗的求职者不在少数。

纵观当前主流网络招聘平台,虚假信息数量繁多,形式亦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种(详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招聘的乱象实质上根源于“网络招聘信息的不真实”。近日,新华社记者曾登录智联招聘的网站,以“某公司”名义进行注册。但因无营业执照,故不能发布招聘信息。之后,记者接到智联招聘多个审核电话。记者向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公司正在申请注册,因而不能提供营业执照。工作人员当即表示,如果向网站交纳一定的费用即可成为网站会员,就可以跳过公司审核的步骤,发布招聘岗位信息将毫无障碍。同样的情况亦发生在58同城等多个网络招聘平台上。我们在这些网站上输入“兼职”“夜总会”“赌场”等关键词,也能看到许多营业执照未经验证的公司。而进入这些公司在招聘网站上的页面,大量所谓高薪酬、低门槛的虚假职位信息映入眼帘。诸如此类的陷阱深坑数不胜数。根据国家网信办的数据,自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上旬,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的严重违规失信招聘网站数量已超过200家,其中有159家招聘网站涉嫌向不特定求职者提供大量违规失信的招聘信息。

责任:招聘平台难辞其咎,监管缺位亟待填补

网络招聘平台存在诸多乱象,除了招聘公司的原因之外,网络招聘平台亦难辞其咎,其在招聘公司准入门槛以及信息审核监管方面均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方面,网络招聘平台在招聘企业的资质审核方面未从严把关。当前,招聘网站的客户主要分为“招聘公司用户”和“求职个人用户”。信息审核的关键就是如何保证招聘公司资质的适格以及其发布的招聘信息的真实。因此,作为求职者与招聘公司之间媒介的“网络招聘平台”,其对招聘公司用户的审核必须严格,否则从源头上存在上行下效的风险。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不少招聘网站在资质审核方面存在监管缺位的问题,对招聘公司客户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等资质信息未实行一票否决制。有的招聘网站仅要求提供复印件,而不去查验原件。网络招聘平台的资质审核缺位会导致求职者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招聘简历或者面试过程中获取的个人信息,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达到其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另一方面,网络招聘平台在经营理念上仍然以营利为本源,一味追求销售业绩以及招聘职位、投递简历等数量的增长。如上所述,个别招聘网站十分看重招聘公司客户支付的会员费。因此只要公司愿意向招聘网站支付会员费,招聘网站便会放宽其准入门槛,免去资质审核的环节,任由被审核方发布招聘信息。甚至当招聘公司客户遭到举报后,少数招聘网站不配合打假,反而包庇掩护这些“李鬼”,致使被骗者投诉无门。究其原因,网络招聘平台过于重视招聘职位、投递简历在网站上的点击量,这些数量的增长与否直接关系着招聘网站获得的关注度,也关系到招聘网站的影响力。

值得关注的是,求职者因在网络招聘平台上发布信息被诈骗,网络招聘平台并非一定承担法律责任。诚如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王维维律师所言,网络求职被骗案件中,网络招聘平台的责任主要取决于其对涉案信息发布的参与程度。如果网络招聘平台未尽到审核义务,并在主观上存在过错,则应当与信息发布者对受害人承担民事层面的连带赔偿责任。但是如果网络招聘平台对虚假信息的发布不知情,事后亦未尽到及时删除的义务,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网络招聘平台一般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方向:打铁还需自身硬,多方协作方能出实效

身处“互联网+”的时代,网络招聘平台是我们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乱象横生的招聘信息正在污染着我们的信息源。面对网络招聘平台的乱象,既需要从平台审核的角度对网络招聘信息的来源进行从严把关,亦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与网络招聘平台的多方协作形成合力规范网络招聘的大环境。

首先,网络招聘平台需加强对招聘公司客户的资质信息的审核力度,严格把控准入门槛。招聘网站应从源头加强对招聘公司客户的严格审验,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开户许可证”等核心证件明确列入必须审验的范围,同时区分非会员招聘公司客户与会员招聘公司客户的审核程度,告知求职者招聘网站对前者只承担提醒防范诈骗的责任,对后者承担连带侵权赔偿责任。如此一来,可屏蔽不具有招聘资格的公司,卡住不实信息的入口。退一步讲,如果招聘公司信息的资质审核是完整且真实的,即便出现了不实的招聘信息,也能追根溯源查到招聘公司,追究其相应责任。

其次,网络招聘平台需加大自我打假的倒查力度,对查实的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在今后的准入门槛审查时实行“一票否决制”。例如智联招聘曾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向所有在其网站上注册的招聘公司用户发信号召“为自身打假”,并呼吁所有用户举报虚假信息,实行“打假奖励机制”。当然,网络招聘平台亦可通过自身的云端数据库进行内控自查的打假行动,对网络评分較低的招聘公司客户进行深入审查。对于经查实出现过虚假招聘信息的客户,对其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在准入门槛层面实行“一票否决制”,永不准入。

第三,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监管义务及范围,相关职能部门与网络招聘平台形成“联席整治机制”,汇成合力规范网络招聘环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9月25日公布实施)等法律法规虽然赋予了网络招聘平台对违法信息的安全管理义务,但未明确界定其安全管理措施的程度以及标准。同时,对于虚假信息的管辖,究竟是由网络招聘平台公司总部所在地、还是终端用户所在地,抑或在平台上注册的公司所在地的相关职能部门予以监管,亦需通过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另一方面,应仿效今年上半年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的“招聘网站严重违规失信专项整治行动”,形成常态的长效联席整治机制。对于被约谈的网络招聘平台,要求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补短板,落实相关的责任主体,并向职能部门提交书面的整改报告。

网络招聘平台乱象的普遍存在,从短期看对求职者而言带来了受骗上当的风险,从长期看危害的是网络招聘的大环境。眼前的利益固然重要,然而对于每一个网络招聘平台、每一个招聘公司、每一个求职者而言,净化网络招聘环境更为重要。相信,随着网络招聘平台的自身净化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合力整治,我国网络招聘平台将从“乱象丛生”回归“健康发展”。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郑某求职者乱象
起初为娱乐,现在做招聘:直播帮中国求职者找工作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加纳移民局招聘:有妊娠纹不行
“女友”反复要红包?借钱不成杀工友
民生表情
面试中的12个禁忌
崔顺实之女不服被遣返判决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晨农直销乱象
捡10万元索万元报酬引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