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2016-09-10赵志雄

中国教师 2016年16期
关键词:茶树茶文化乡土

赵志雄

为什么是茶文化课程

从生活中学习,把身边的事物转化为学习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价值认同—这是校本课程秉承的基本理念。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曾被誉为“绿茶之王”,河南省信阳市雷山小学地处浉河支流流域,背靠震雷山,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当地百姓素有种茶、喝茶的习惯,因此,开发茶文化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雷山小学在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的支持下,进行了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茶文化校本课程利用本地茶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以及茶艺等相关内容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劳动和交流,了解信阳地区的茶文化,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本地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如何规划课程

茶文化校本课程面向雷山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以一年为一个周期。每周一次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七大板块,根据茶树生长和茶叶生产、流通的季节安排课程进度。

第一板块为“茶艺与茶课”。首先通过茶艺和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茶礼组织学生建立课堂规则,同时向学生介绍茶文化课程。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做好参与茶文化课程的准备: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期待、建立课堂规则、熟悉课程内容和形式。

第二板块为“茶园,我们来了”。组织学生参观信阳市茶叶试验站,了解信阳毛尖的历史;向学生介绍茶树的植物学特征,让学生观察茶树并动笔画下来,了解茶树的生长习性。

第三板块为“我们来种茶”。组织学生再次进入试验站,向技术人员学习茶树种植技术;学习采茶籽、种茶籽;学习扦插并种植。同时,比较两种繁育方式的不同,绘制种茶流程图。

第四板块为“茶与茶人”。邀请本地茶农、炒茶师傅分享自己与茶的故事;组织学生到茶农家实地考察学习,了解茶对当地生产、生活乃至历史的影响。

第五板块为“我们学制茶”。组织学生学习采茶,并亲自采茶、卖茶(青叶);到炒茶作坊参观,了解炒茶工艺,并绘制炒茶流程图。

第六板块为“我们唱起来”。邀请专业艺人指导学生改编茶歌、茶舞,并组织学生演出。

第七板块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在课程的最后,再次组织学生参观茶园,了解茶树种植现状以及不同的种植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们怎样上课

一是室内外相结合。介绍性内容、总结整理性学习一般在室内进行,观察、实践、体验部分主要在户外实地进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二者是有机结合的。例如,关于茶树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去实地观察并把观察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在室内系统学习茶树的植物学特征。学习茶树的繁育,则先去茶园向技术人员了解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实践操作;最后在室内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绘制茶树种植的流程图,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以今年为例,雷山小学在五年级开设了茶文化课程,12名学生分为两组,每组一名组长,全年课程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比如,户外学习时,组长要协助教师组织秩序;室内学习时,各小组组员合作整理学习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分享,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竞赛等。

三是不设教材,学生动手记笔记。茶文化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之所以没有,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暂时没有能力编制教材;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坚决主张摆脱对教材的依赖,强调学生要自己观察、体验,自主发现,获得知识。不论是课上讨论的内容,还是自己观察、访问、探索所得,都要求学生亲自记录、整理。

四是深入体验和实践,整体上遵循“观察+动手—体验—交流—总结”的模式。观察和动手实践是基本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让学生到实地去观察并参与劳动实践,而不是在课堂上模拟。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课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在实地观察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包括访问)找到答案或有独特的发现;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不能停留于表面认识,一定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真实、深刻的体验。比如采茶,不能只是“尝试”采几个芽头、几片叶子,而是至少要在茶园采上一两个小时,真真切切地体验劳动的感受。尽管辛苦,尽管会弄脏衣服,尽管一开始学生的体验是负面的—许多农村孩子已经与泥土、大自然开始疏远了—但当他们手捧着自己采摘的茶叶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茶叶摊放几个小时后散发出的沁鼻馨香,再次带给学生非常愉悦的感受;学生把茶叶拿到炒茶的作坊炒制,在课堂品尝自己采的茶,更是满意甚至得意。这样,学生对劳动的积极体验就会一步一步建立起来。

在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讨论:有哪些收获(知识、能力、自信心)?有哪些感受?还有什么问题?然后,学生整理自己的笔记,并以小组为单位,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把大家的收获呈现出来。比如,以海报的形式画流程图,并给低年级同学讲解。这样,才算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如何建立乡土认同

乡土认同是一种情感联系,是学生与家乡生活、身边事物在心灵和情感层面的碰触、沟通与交融。因此,乡土课程的核心是:师生一起发现家乡有价值的事物,通过真实的学习体验,与这些有价值的事物建立积极、正面的情感联系,以此培养对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现在的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脱节得太厉害,乡土课程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和生活是一致的,而不是割裂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仅仅是从书本中学习。这其中包括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在生活和社区中发现价值的习惯和能力、在生活中扩展知识的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智慧的能力等。

其次,要解放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天性在与自然和社区的交流中自由舒展,让他们和身边的事物建立有价值的情感联结。乡土课程最核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同家乡建立深刻而积极的联系,建立乡土认同。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有以天地为课堂的开放胸襟,让学生进入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进而了解大自然,体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再次,通过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培养乡土认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乡土教育正是要弥补这种缺失。乡土教育之所以要注重学生的正面体验,一是因为乡土教育不以知识性学习为重点,死记硬背没有效果;二是负面的学习体验只会让学生厌恶乡土课程,这样只能适得其反,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乡土认同。因此,乡土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程是有意思的,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如前所述,要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通过听、看、闻、尝、触摸与大自然、与社区接触、连接,让学生体会身处自然之中的放松、愉悦,收获与他人交流分享的乐趣,体验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学生对事物的体验往往需要一个慢慢浸润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茶来说。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信阳毛尖干茶叶的特点是光、圆、细、直、紧,茶汤的特点是明亮、香气高远、带有明显的熟板栗味儿。要理解这几个特点,仅靠教师讲是不够的。每次室内课我们都安排了品茶的环节,学生轮流泡茶、奉茶,大家一起观察茶叶和茶汤的外观,品其味道,一起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通过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学生对茶的感受力明显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家乡茶的理解与认同逐渐丰富起来,他们能够感受茶的味道、体会茶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愉悦,直到他们的生命与茶真正相遇,这才是真实的价值认同的开始。

乡土课程永远不以知识性学习为重点。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学生了解了多少,明白了多少,或者能说出多少、写出多少,而是他们同生活、同世界建立了怎样的联结,尤其是情感、精神上的联结。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是否得到满足,他们的兴趣是否变得更广泛,他们的观察和交流是否更细致、丰富,他们是否能主动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事物并对生活更加自信,他们是否对人和事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和关心—这些是决定他们能否与生活建立有价值联结的关键要素。

总之,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体验成长的快乐—他们对课程内容的认同,乃至对家乡的认同就是建立在这些积极、正面的体验之上的。

最后,几个关键点

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只有教师自己愿意学习、体验课程的相关内容,才能把对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传递给学生。

尊重、接纳学生的学习体验,即便是负面的。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少说教,多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的体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建立乡土认同的基础和出发点。教师不能因为个人好恶而无视或纠正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只有感受到接纳和尊重,才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他们与生活和大自然建立的联结才是真实的。

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同样是一个学习者,教师不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而是需要充分的课程意识和学习意识,为学生搭建合理的学习框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过程,并与学生一同去观察、发现和体验,共同进步。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一定非得有一桶水,而是要知道哪里有水,并准备好桶和碗,与学生一起去打水。

最后一点,要注意安全问题,并协调好与本地社区、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尽力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开展乡土课程的认同和支持。

(作者单位: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

猜你喜欢

茶树茶文化乡土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故乡的古茶树
乡土分外妖娆
茶的箴言
Cup of Tea
美丽的山茶树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