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BYOD”的律动,叩响“互联网+”之门

2016-09-1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终端设备律动家长

近几年,上海市闵行区罗阳小学作为上海首个实现全校全员BYOD的学校,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定位于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依托BYOD项目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教育穿越了校园围墙,通向“互联网+”的入口,并穿梭于互联网世界。

● 遭遇瓶颈时的“怦然心动”

五年前,闵行区罗阳小学正式加入了区电子书包项目,4位实验教师,2个实验班,语、数、英3门学科,两年多来,大家积极探索着新环境支持下的新教学模式,追寻着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然而,光靠几个实验班,几位实验教师,几个点上的实践研究,光等着政府来投入终端设备给每一位学生,为全校学生创建了一个公平的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那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情。辗转思虑下,学校做出了重大决策:学校全面实施BYOD项目,让全校每一位学生自己带设备,教师通过这一设备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让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校园的“生活、呼吸和血液”中。

● 项目启动时的“井然而动”

“BYOD”项目的实施需要三个要素:家长支持、教师综合素养和核心领导力。2013年12月,BYOD项目进入启动阶段。

1.“沟通、感知、服务”——取得家长的初步认同

如何捕获家长的心,让他们产生认同感,学校抓住了“沟通、感知、服务”这三个关键词。在购买终端设备之前,学校做了很多铺垫工作。例如,坚持1~4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课前、课后数字化学习全覆盖运用,部分复习试卷网上做,形成个性化错题本,让家长感受到BYOD的优势与便捷;1~2年级期末实行游戏化测评,形成个性化的测评报告。

另外,购买运用于终端设备的寒假作业前,学校毅然取消了所有年级的纸质作业,推行网上作业。这就使家长和学生在运用中慢慢接受,逐渐依赖,并形成较好的学习体验。有2%的家长实在不愿意或有困难的,学校也不强求,放学后留下学生,让其在学校利用公用机完成学习任务。

在服务方面,学校提供多种终端配备方案,让家长有选择的自主权,而不是强行规定。购买终端设备很方便,但是买好的后期服务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自行准备的终端设备,其后续问题是很多的。因此,学校制作了多种形式的用户手册,通过图文视频让家长指导孩子,消除他们的牢骚和烦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利用QQ、视频式用户手册及面授等各种方式及时解决。上述一系列的“井然”准备后,BYOD项目获得家长们的初步认同。

2.“技术、能力、驱动”——提高“互联网+”的培训质量

虽然取得了家长的认同,学生有了终端,配套学校的宽带无线网络覆盖也得到了解决,但是要先有“数字化”教师,才能有全校的BYOD。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是BYOD项目落地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下大力气研究提高教师培训效率和质量的新路径、新内容、新策略、新模式。最终,学校通过“五环”“六步”的培训策略,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环”是技术驱动策略,即“需求调查—内容精选—集中培训—效果检测—形成课程”,解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术问题。“六步”是能力驱动策略,即“整合特色—首次交流—尝试实践—再次交流—再次实践—形成成果”,解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问题。

3.“查阅、研究、规划”——定位技术与课程融合

BYOD作为学校的整体变革项目,它需要的是管理决策者的顶层设计。摆在眼前的是寻找一个支点,让BYOD项目通过这一支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撬动学校的整体变革。为此,学校核心团队在实验前期查找资料,多方调研,几番研究,基于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从云资源、云课程、云评价、云管理、云传媒五个模块整体规划实施BYOD模式,努力做到教师智教、学生慧学、管理精效。

● 步入常态时的“浑然律动”

“BYOD”项目不仅仅是一门技术的使用,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方式。于是,学校提出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个性化学习的核心理念,让常态下的BYOD与课程进行无缝对接。

1.打造模式,让学生“动”与“用”

BYOD模式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不仅动手、动嘴,更主要的是要动脑。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讨论、协作、探究、练习、操作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其次要让学生“用”起来,用终端查资料,用终端看微课,用终端做练习,用终端参与课堂交流与互动。这样,终端设备将不再是课堂上打不退的“第三者”,不再是教师的“情敌”,而是教师的“帮手”,学生的“朋友”。

2.运用技术,对传统教学做减法

BYOD在基础型课程中的运用是让技术给传统教学做减法,通过点对点、点对面的多向互动、沟通分享和评价反馈等,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习质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

例如,在课前导学板块,学校基于“互联网”上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有关新课学习的微课,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若干客观题作为预习检测。对于学生而言,课前导学的数据是学习的全程记录,便于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提前对新课做一次“深呼吸”,同时还能对课堂所学的内容加深与拓展。另外,课前导学促使学生能够学习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形成内在学习动机,让思维有明显的增量,培养反思、质疑、分辨的能力。而对于教师而言,课前导学数据的分析与反馈让教师能更好地进行循证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让教学具有针对性。

3.借助微校,搭建网络学习社区

在BYOD项目开展半年后,学校在微信的公众平台上建立了“罗小微校”,除了家校沟通功能外,最主要的是为学生学习基础型课程搭建了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思想互联的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每一位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开展掌控式的翻转学习、基于学习数据的反馈学习、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混合学习。微校的网络学习社区环境,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及时分享彼此的学习过程,并在多向对话中促进群体智慧共享,实现家校学习的无缝对接,同时,以自主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营造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生态。

● 阶段小结时的“欣然而动”

两年多来,学校通过BYOD项目把学生带入未来,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促发学习变革,用未来的视角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技能与素养。希望“BYOD”让每一位学生的指尖律动起来,让校园律动起来,而正是这种律动,叩响了“互联网+”之门,并继而真正进入,门内是一个丰富、灵动、交互的“互联网+”学习空间,学生正站在学习的中央,学会学习,播下思想。

猜你喜欢

终端设备律动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视频监视系统新型终端设备接入方案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在电力配网自动化的应用
家长请吃药Ⅱ
车站信号系统终端设备整合及解决方案
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