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还是姓“信”吧

2016-09-1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教材

主论博文新颖的标题吸引了我,随着文字,我陷入了对该问题的思考。王蕾老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系。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信息技术还是应该姓“信”。

首先,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需要实施较为稳定的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无论从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角度去考量,还是从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这点去考量,或是从该课程涉及的核心思想、核心知识等去考量,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课程物化的组成部分,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编写专家会尽力规范、科学地呈现前期课程研究的结果,因此教学不应随意地脱离教材,也不应随意地脱离课程内容。

当然,教材编写者也应该不断完善教材,将课程的核心思想、核心思维和核心知识融入教材。例如,算法思维通常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思维方法,是一种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变为“程序化”表达的过程。计算机科学大师Knuth说:“计算机科学无非是算法的科学”,我认为,以构造解决问题的算法为主导的算法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思维。算法思维的培养不仅存在于计算机程序教学中, 还应渗透在非程序设计教学的各个模块中。课堂中接受过算法学习和算法思维训练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就会表现出很明显的算法意识和算法能力,在生活中能够表现出更强的逻辑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在实施中,可精选新技术作为课程补充资源。如果将一门学科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学科思想如同树根和主干,学科思维方式如同树枝,而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或知识点应用就如同一片片树叶。新技术,我认为就像这棵大树上不断长出的新叶。如果教师没有将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核心知识作为教学的主干,只是将一片片新叶摘下送到学生手上,带给学生的只是表面的新奇感,这些没有枝干提供养分的叶子很快就会枯萎。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扎实的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起学科大树,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发现树叶——增加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找到枝干——领悟新技术背后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迁移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息素养。试想,如果学生具有了算法思维能力,当他接触不同表现的机器人时,他会很淡定地认识到它们的编程原理是一样的,只是程序不同。

我们常说,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也就是提醒教师在研究教材、依据教材的基础上,丰富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一般有三个来源:其一是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属原生性来源;其二是学生,属内生性来源;其三是社会,属外生性来源。因此,当今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可以由教师精选后,作为教学中某一教材原理或知识应用的实例,目的是帮助学生迁移知识、体悟价值、扩大眼界、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领悟了学科思想后激活创新思维。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教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