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建民 我在国庆阅兵现场

2016-09-10王中鸿

中华儿女 2016年19期
关键词:王建民画册摄影

王中鸿

他六拍大阅兵,每一次都感受不同。他为自己能够履行这样神圣的使命感到无上光荣

王建民,一位专注军事摄影的新华社老新闻人。曾获中国摄影最高成就奖“金像奖”、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 “金眼奖”、中国航天摄影最高奖“飞天奖”、解放军摄影艺术奖、中摄协“德艺双馨摄影家”等荣誉,三次荣立二等功。

他记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国家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诸多重要历史性瞬间;定格了许多中央领导人的现场形象;亲历了地震、洪涝、非典等大量灾害性事件;近距离拍摄了航天发射、港澳回归等重大新闻事件。

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最感自豪的就是,曾经六次参加拍摄阅兵活动,其中三次国庆大阅兵。

使命,重于泰山

算上2015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王建民一共参与了六次大阅兵的拍摄任务,是参加阅兵报道活动次数最多的一名记者。他六拍大阅兵,每一次都感受不同。

王建民与阅兵结缘,是在1981年的华北大演习上。

1981年,我军在华北地区进行大演习,之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邓小平同志亲自检阅参演部队。

那是王建民第一次拍摄阅兵。在阅兵现场,他被那恢宏的气势震撼了。不仅是他,当受阅部队以整齐的步伐正步通过检阅台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那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作为一名军人,他感觉血管里流淌的血液已经沸腾,正是雄壮的阅兵式激发了灵感,他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准确地捕捉到了眼前的景象:头戴钢盔,手握钢枪的钢铁战士方阵,在强烈的逆光下,明亮的轮廓勾勒出雕塑的灵魂……

1984年,中央决定举行国庆35周年大阅兵。当接到上级命令时,王建民还在新闻学院进修,听说自己幸运地得到了拍摄国庆大阅兵的机会,兴奋得不能自已。

他现在还深深记得,10月1日上午,随着雄壮的进行曲响起,邓小平乘黑色红旗敞篷轿车从金水桥头驶来。当时他的位置在金水桥对面,距离秦基伟向邓小平报告的地点很近。

在王建民的记忆中,小平同志听完阅兵总指挥秦基伟的报告后,只是轻轻地挥了下手,却让所有观众感受到了雷霆万钧的力量。

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王建民作为新华社军事摄影采编主任,奉命在先导车上全程拍摄,他的任务是定格江泽民主席阅兵中最富风采的历史瞬间。

王建民深感使命重大,事先做了周密的准备,但当他身背三台照相机登上先导车时,问题还是出现了。先导车是一辆敞篷红旗车,里面要硬塞进去七八个摄影摄像记者,每个人都是长枪短炮,那个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车上两个最佳拍摄位置属于中央电视台直播摄像记者。这既显示了电视直播的份量,同时也有另外一个因素——这台先导车本身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因此,他必须要靠“缩身”来取得一个理想的拍摄位置。

不过缩身是有“技术含量”的,既要保证自己承担的拍摄任务圆满完成,又不能左右动弹妨碍同行的工作。

他小心翼翼地提气收腹,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取景器,焦点锁定阅兵人,从金水桥到北京站口,56个方队,来回折返长达几公里的路程,车辆徐缓前行,蜷缩的身体一动也不敢动,那种滋味和感受真是言语难以表达。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拍摄的江泽民主席特写照片,由于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江主席检阅三军的历史瞬间和50周年国庆阅兵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并为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用。

2009年,王建民第三次参加国庆大阅兵。从阅兵村组建、受阅部队训练开始,就一直跟踪采访、拍摄受阅部队。10月1日当天,王建民很早就到达了天安门广场指定位置,等候庄严时刻的到来。他和新华社另外两名摄影记者同在距离检阅车最近的那辆新闻车上,随身带了三台相机,分别装着长焦、中焦和广角镜头。阅兵车从金水桥畔一驶出,他的手指一直放在快门上,相机处于高速连拍状态。

阅兵式进行过程中,王建民手中的相机取景框始终聚焦于阅兵车上,视线一丝一毫不敢离开,记录了胡锦涛主席在阅兵式阅兵的全过程。阅兵车折返回到金水桥,他迅速下了车,穿过长安街,爬上事先准备好的、位于大会堂北侧的高架车。拍摄分列式的全过程。在阅兵现场,能够有两个拍摄位置的摄影记者只有王建民一个人,因此他深感责任重大。

高架车上已经架通了有线宽带,因为是一边拍摄,一边传输。这次阅兵又是第一次使用了“即拍即传”技术,照片迅速发布。其中王建民拍摄的以天安门为背景的胡主席阅兵照片,被海内外大量媒体在重要位置广泛采用。

参加阅兵报道活动,王建民已是轻车熟路,但每一次出发前,他都特别认真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阅历、经验练就了他应对各种状况的能力。“经历过多次阅兵报道,所有能想到的都会提前想到,所有预案都做了充分准备,无论是器材上的准备、拍摄构想的准备,这些肯定要想的。比如,我站在这个点位上,一定会想到大场景怎么样能够概括大阅兵的这种宏伟气势,要实现这种构想,需要配备什么样的镜头,为什么要带那么多的镜头,就是为了能够完成这个使命。”王建民说。他为自己能够履行这样神圣的使命感到无上光荣。作为一名记者,作为一名军人,他都坚信:使命,重于泰山!

《大阅兵》还原阅兵史上的经典瞬间

阅兵是古今中外最高的军事仪式,是军队对祖国和人民的汇报,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佳方式。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的盛大阅兵中,受阅部队作为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代表,以强军兴军的崭新风貌、威武雄壮的磅礴阵容、能打胜仗的过硬素质,向世人展示了中华儿女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聚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豪迈意志,展示了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成就、新气象,展示了人民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發展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

王建民在拍摄阅兵的过程中,除了新华社发稿外,还编辑出版一部权威再现阅兵盛典的画册。早在2015年年初他就带领编辑团队开始构思策划,在近一年的时间内,他们夙兴夜寐、加班加点,终于推出了这部国内同类题材画册中权威性最强、内容最全面、形式最丰富、制作最精良的画册。在画册送审过程中,熟悉王建民的军队首长半开玩笑地说,“王建民”这三个字就意味着画册是“精品力作”。

画册除了收录王建民历次阅兵过程中的精彩作品外,还广泛搜集100多名新华社摄影记者和20多名军队摄影家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从上百个机位的不同角度,把豪气干云的受阅官兵、威武雄装的装备方阵,气贯长虹的空中梯队载入了史册,使得一幕幕经典的瞬间凝固成了永恒。该画册收录1949—2015年天安门历次阅兵精彩照片2000余幅,被称为阅兵史上的鸿篇巨著。

201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抗战胜利71周年,迎接建军90周年,传颂和深化胜利日大阅兵“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扬军威,振国威,凝聚精神力量,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王建民拟将500套精美画册,无偿捐赠给国家和军队的重要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军史馆、英雄模范部队及祖国四极的边防哨卡。

他表示,作为多年摄影“老兵”,希望以此表达对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比敬仰,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殷切希望与微薄之力。

用生命记录历史

王建民用三句话概括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阴差阳错当了摄影记者;赶上改革开放好时机;新华社大平台为我提供了广阔天地。”

王建民生在冀中农村,中学以前没出过村。大他33岁的父亲早年在天津做买卖,他老人家有两个特点,一是做生意一生有瘾,即便是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经商被视作违法的文革时期;二是爱说话,喜欢讲故事、讲新闻,“新闻”是他的代名词,社员们见到他老远就喊“新闻来了”,“文革”时期说错一句话就可能招来杀头之罪,喊叫“新闻”最响的人正是那些没事找事的闹人。父亲的这两个“特点”,可没少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和恐慌,正值叛逆期的王建民,劝父无效,便采取了“你说我不说”和“鄙商抵商”,甚至“敌商”的态度。10多岁开始沉默寡言,信奉“实干和行动的力量”,他16岁时执意加入挖河苦役行列,在苦累中挑战身体极限,在日常交往中什么事都好商量,就是讨厌金钱第一。

1972年底,王建民应征入伍,投手榴弹出手就是70多米,很快成为全团小有名气的军训尖子。意外的是组织却调他到政治处报道组搞新闻。写了两个月的新闻稿,赶上师宣传科办摄影培训班,这一去就他就“嫁”给摄影了。

1976年唐山大地震,王建民是最早进到震区现场的记录者。此后近40年,中国大地上无论震灾、火灾、洪灾、旱灾,他的身影几乎出现在所有重大灾祸的现场。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打响,他在局势更严峻的中苏边境值班,后来又多次深入老山前线,和战士们同生共死,拍摄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最可爱的人——王建民军事摄影展》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

1990年开始,王建民带领《中国周边大扫描》记者踏访祖国40000公里边海防线,足迹遍及东西南北四极,冬天去北疆,夏天赴南方,氧低季节上高原,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体验和报道是他的工作习惯。

2003年北京非典,王建民是唯一获准进驻小汤山隔离区内,零距离采访非典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摄影记者,以大量独家报道,满足社会知情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安定民心。

2013年9月,王建民年届六旬第七次登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采访拍摄海拔5000米以上的边防哨卡。自知年事已高,登临机会不多,特意购买了10台数码相机送给最苦最险的边防哨卡和前哨班,教给战士们如何拍照记录生活。

此外,王建民参与航天报道也是值得一提。他认为,航天是大喜大悲的事业,中国航天人也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上世纪90年代在发射现场遇到火箭升空卫星失踪、火箭点火偏离爆炸险情。他说,自己有幸成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见证人和记录者。神舟航天员从“装载形体假人”升空到“一人一天”、从“两人多天”到“三人多天”,出舱的第一瞬间都是王建民拍摄的。有一些画面珍贵镜头也都是独家的,比如返回舱静卧雪原;模拟人端坐如初;杨利伟擦拭嘴唇碰伤;费俊龙和聂海胜着陆后的自然状态和出舱回家的美好感觉;“神七”和“神九”返回舱从开伞飘落到触地砸起尘灰,再到三位航天员自主出舱,返回舱吊装起运等,他都完整记录全过程。

王建民是一位富有责任感、使命感和艺术潜质的摄影家。他以“重大题材看得准、关键时刻冲得上、好新闻写得来”三条标准成就了在军事摄影领域的霸主地位。但他仍谦虚地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充其量是个记录者,与创造历史的人民和一线战士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王建民为自己能用大半生时间记录中国军队的发展历程,为国防和军队吹进军号感到幸运和荣耀。他把一生都付诸到军事摄影中。他说:“我是记者,同时又是军人,能用我的一生纪录军史是我最大的荣耀。”

責任编辑 余玮

猜你喜欢

王建民画册摄影
太阳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Last Nomads in China : Notes of the Everyday Life of Kazak Nomads in Xin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