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生活 融入社会
2016-09-10金莉
金莉
陈云英博士曾经说过,医学的终点就是教育的起点……医疗和特殊教育属性的不同,决定了各自理念的差异,医生和教师各念各的经,带来的是康复治疗与学习的分离,如何做好二者的兼顾,特别是学龄期以后,“医教结合”似乎是必由之路。2014年1月,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国办发[2014]1号)明确提出了“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总体目标和“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等具体措施。国家和地方行政把“医教结合”纳入到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和工作文件中,各地相继启动了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各类专家介入、基层学校参与的“医教结合”实验,旨在通过综合运用教育与医疗等康复手段,使特殊学生的发展达到最佳的程度。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工作的新要求,各地学校开展了实践与研究。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立足实际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医教结合”的康复训练的研究与实践,在此与同行分享。
一、背景分析
1.萌芽阶段
20世纪80至90年代,扬州市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轻度智障学生,很多从普通学校转来的教师对个别学生频繁发作的癫痫病束手无策,如何面对学生中日趋增多的发病症状,学校提出了“教医结合”的观点,聘请当地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为教师普及简单的常见病护理急救知识。
2.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招收的学生以中度智障学生为主。1994年国家教委下发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明确了对中度智障生教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包括“全面发展的任务、补偿缺陷的任务和准备进入社会的任务”。由此,学校对康复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开设了感知、语言、运动等课程,满足学生的康复需求和受教育的需要。
3.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学校招收学生的智障程度加重,类型增多。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课程设置中有一条原则就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原则”,要求“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学校依据《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变化,不断增加或调整康复训练课时,保证了学校康复训练的有效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2009年前后,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学校搬到新校区后建成了多个康复训练专用教室,包括感知觉统合、蒙台梭利、肢体康复、语言、多感官训练室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目标定位
对于“医教结合”,“医”主要指康复医学,而不是其它门类;“教”主要指教育康复。“医教结合”是指将医学评估和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康复进行有机结合,以期产生“1+1>2”的效果。学校根据办学实际,走的是“打造带不走的康复队伍,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师资队伍”的“医教结合”之路。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用生活知识、基本生活能力,最终能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三、具体实施
1.打造多能师资
“医教结合”下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除具备一般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康复医学知识及训练技能。因此为在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为此不惜花费重金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康复知识与技能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更专业的技术支持。
2.纳入课程计划
学校在坚持落实一般性课程的前提下,开设了康复训练、艺术休闲等选择性课程。《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为了适应学生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发展需要,学校根据《方案》对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低中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康复训练课,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3.多元训练实施
(1)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均有其优势智力。在集体教学中,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模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学校感知觉统合、肢体康复、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集体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特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集体干预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和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个别训练需要先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鉴定,然后确定训练目标、内容与方法,最后进行训练效果评估。
总之,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坚持全面康复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更能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康复训练目标。
(2)拓展时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康复训练不能只限于专门的康复课,其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此外,课外活动中也可渗透康复训练,如每天上下午的眼保健操调整为手指操,旨在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
(3)争取支持:学校与家庭要合作。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名学生。为破解人手不足困境,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家长培训,使其了解相关康复训练方法,以协助教师训练。如感知觉统合训练中,采取的是家长助教的形式,既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
4.重视两端延伸
(1)早期干预。0~6岁是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智力、語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医教结合”的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为此学校和扬州市妇幼保健医院合作,“走出去”开展了“医教合作”试点模式,定期为0~3岁残疾幼儿开展教育康复活动,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2)职前培训。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使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功能性障碍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因此,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更强调的是作业治疗,如利用生活训练课、劳动技术课进行康复治疗。
5.发展艺体康复
除以上功能性康复以外,学校还秉承扬长补短的理念,重视对学生进行艺体康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体验成功。艺术康复方面,学校选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开设了器乐、舞蹈、手工、绘画、珠算等多个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尝试。2015年,由师生自排自演的《奥尔夫声势律动》获得第七届全国特校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自信。运动康复方面,学校大力开展特奥运动,除了每年一届的校级特奥会外,还有四年一届的省级特奥会,对于塑造学生品质、重拾生活信念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四、获得成果
1.学生层面
学生缺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代偿和改善,肢体障碍的学生动作灵活性得到提升,个别学生改善明显;言语障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95%以上的学生能够表达基本需求,主动向教师问早、问好。除组织功能改善外,在扬长补短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由自卑转为自信,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参与社会互动,为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教师层面
学校康复训练课程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近两年有6篇关于康复训练的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还有多篇在省、市获奖。
3.学校层面
学校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积极转变办学职能,将康复训练作为课程文化来建设实施,取得了可喜成绩。以语言康复课程为例,2014年,学校申报“语言康复”课程建设,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连续两年考核荣获“扬州市广陵区优秀课程基地”称号。
五、实践反思
1.培养康复治疗师
康复训练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需要有专门的技术支撑。在目前培智学校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学校只有通过“培训+自学”的方式培养兼职康复治疗师。因此康复治疗师应当是“多面手”,需要了解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疗法(ST)等。
2.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要避免盲目的康复训练,就先要进行评估,了解受训学生是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此,只有构建统一、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才能促使康复训练更加科学、有效。
3.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信息系统
为改变教育和康复脱离、信息不对接的现状,扬州市教育局、市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可建立“残疾学生信息系统”,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全程记录受训学生的康复、教育情况,跟踪服务。
目前,国家构建了“预防、治疗、康复”三大服务体系,“治疗”已有一万项被纳入了医保项目,而“康复”却只有二十九项纳入其中,可见“康复”服务体系缺口很大。尽管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之路面临种种困难,但促进特殊儿童康复与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要求,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医教结合”的理念,积极开展实践研究,让每位特殊儿童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