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绘本资源 提高语言表达
2016-09-10李超
李超
绘本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的有效表达,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一、精选绘本,搭建阅读平台
研究者发现,书的主题、作者、写作风格、封面和插图、书中的角色、内容摘要及他人的推荐都是影响儿童选择图书的重要因素。因此绘本的选择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绘本。故事的取材要贴近儿童生活,最好是儿童熟悉的事物,但要有一些异于常态、常理、常情的变化,使儿童感觉熟悉而奇特、新颖而有趣。如換牙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经历,绘本《一颗超级顽固的牙》的文字与画面配合巧妙,俏皮可爱地描绘了大家都熟悉的经验。《我的友情要出租》讲述了一只孤独的大猩猩交朋友的故事,为多数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示范了如何交朋友。
2.多样性原则
选择绘本时要在类型、主题和表现形式上力求丰富多样。多样化的作品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带来多样化的语言和多样化的图片呈现,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如爱与分享主题作品《公园里的声音》、品格修养主题作品《会说话的蛋》、生命教育主题作品《欧先生的大提琴》、艺术赏析主题作品《形状游戏》、创意想象主题作品《两只坏蚂蚁》……不同形式的作品,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多样的表达。
3.参与性原则
要选择蕴涵丰富想象力、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绘本。这样的作品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文本对话,体会绘本语言的韵律美、形象美,丰富语汇,也可以在悬念叠出的情节发展中进行想象,拓展思维。
二、研读绘本,挖掘教学资源
精选的绘本,需要教师充分研读,深层挖掘绘本资源,从文字、图片、作者意图角度实现对绘本的全面剖析,寻找表达切入点。
1.研读文本内容
优秀绘本的特点是浅显易懂、形象精炼、生动活泼、语言规范,能够充分体现想象性、情感性、体验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是学生学习语言、丰富词语的范本。
绘本的文字虽然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许多表达的机会。如《我的爸爸叫焦尼》,狄姆向所有认识的人介绍“这是我的爸爸,他的名字叫焦尼”。最简单的话语,却最直白地表达了孩子对父亲的爱。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重点要让学生了解简单的表达所蕴涵的丰富情感,让学生也学会这样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内容,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是建立“阅读”与“表达”之间纽带的有效途径。
2.研读图片内涵
绘本非常强调图文的关系,以图为主、图文结合是绘本的关键特征。因此图画在绘本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为绘本情节的创设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些想象背后,蕴涵着优质的语言表达资源。教师在研读绘本图片时,需要寻找表达契机,将语言表达与绘本图片相结合,以读促说,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大脚丫跳芭蕾舞》这本书中,画家采用漫画手法,夸张地画出贝琳达像音符般的黑色发髻,橡皮般的长手,长腿和一双大脚,幽默地展现了芭蕾舞伸展、跳跃的种种姿态,使画面充满了舞动的线条以及芭蕾优雅的韵律感,还引用不透明的水彩勾画出贝琳达的世界,鲜明的粉红、蓝和紫交织成悦目的画面,让一身粉红的贝琳达始终成为焦点,而色彩的变幻则暗示了贝琳达的遭遇及其心情复杂的变化,为读者感受人物的情感经历提供了线索。图片背后,有很多值得品读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图画并想象,认识绘本图画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3.研读作者意图
研读绘本,不仅要研读绘本的文字、图片,还要研读作者的意图。看似简单的绘本,内涵却十分深刻,对作者意图的解读,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绘本,从而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
《失落的一角》是著名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这本书,仅从文字和图片来解读,难以完整理解。为此,教师在教学前先充分认识作者:他擅长用利落的线条和简单的文字勾勒一个个富含哲理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解读绘本,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确定了教学目标:感受绘本魅力,挖掘绘本内涵,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白“缺陷”和“满足”之间的深层关系,为学生对绘本内涵的理解与表达做好铺垫。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将绘本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内容,对其资源的深度挖掘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不能将文本解读、图画解读、作者意图的解读割裂开来。
三、借助绘本,链接表达训练
在绘本阅读中实现有效表达,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要创设表达渠道,运用多种形式的表达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句段模仿
绘本中的一些句式、段落甚至是整个故事都是学生模仿的好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绘本语言,学会用有序的、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表达难度。
如《逃家小兔》中有这样的一个语段:“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妈妈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这样的句式,就可以成为语言表达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用“如果……,就……”的句式进行表达训练:
“如果你变成小溪流,我就变成大海,好让你扑进我的怀抱。”
“如果你变成挂在旗杆上迎风飘扬的红旗,我就变成旗手把你轻轻降落下来,紧紧抱住你。”
“如果你变成一架飞机,我就变成隐型战斗机,无声无息地保护你,不让你受到伤害。”
用句式模仿、句段积累,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鲜活起来。
2.借图补文
绘本图画中蕴含着文字无法表达的意蕴,给学生提供了多元想象的空间。巧妙运用“空白”,引导学生读图想象,有效补白,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母鸡萝丝去散步》用生动的图片描绘了狐狸追逐猎物屡屡受挫,母鸡化险为夷的过程。教学中可以巧妙运用这些画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详细描述一次母鸡遭受“劫难”化险为夷的过程。学生的思绪一旦打开,有趣的文字便喷薄而出: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母鸡萝丝像往常一样出门散步。可是危险却慢慢向她逼近。在鸡窝附近等待多时的狐狸看见母鸡独自出门,便蹑手蹑脚地跟着母鸡,准备随时发动攻击,饱餐一顿。就在萝丝欣赏路边野花的时候,狐狸心想机会来临了,它便用尽全力猛地一扑——母鸡没扑到,却不小心踩到了院子里的大锄头,只听“砰”的一声,锄头砸到了狐狸的头。哎,这下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运用图片,发挥想象,让学生将所呈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可以在愉快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借文补白
绘本文字简洁,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表达的可能性。可依托已有文本,提供创作思路,激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鸭子骑车记》中,动物们对鸭子骑车这一怪异行为的态度截然不同,绘本中只用一句对话一笔带过。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不能反映动物们的内心世界。课堂上,教师以此为突破点,让学生通过想象,加入动物们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扩充情节。如鸭子与猪的对话,学生是这样来表达的:
鸭子骑着车子路过猪的身旁,它热情地和猪打起了招呼:“嗨!”猪慢悠悠地抬起头来,甩了甩头上的泥,眼神迷离地看着鸭子。它一瞧鸭子那得意劲儿,就应了一声:“呼噜——”心想:“这鸭子就爱赶时髦,出风头。”鸭子说:“跟我学骑车吧,你看我多舒服自在呀!”猪呼噜呼噜地回答到:“我才不愿意学这个呢,这多浪费体力,浪费精神,还是像我们这样泡泡泥水澡,睡睡懒觉最舒服。”说着,猪就缩起脖子,继续趴在泥里晒日光浴了。
给文本补白,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对言简意浓处进行扩充,可以使绘本内容更完整,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流畅。
4.借事续写
绘本故事短小精悍,结尾并不一定是句号,有时候可能是问号,有时候也可能是省略号,故事常常在精彩处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为文本的续写做了铺垫并留出了开放的空间。
《疯狂星期二》描述了在星期二凌晨发生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青蛙们坐着荷叶穿越了城镇的每个角落。随着下个周二的来临,借着依稀的灯光,半空中出现了猪的影子……故事的结尾,留下了表达的空间:这个星期二又会发生怎样疯狂的事情呢?全新的独创故事《新疯狂星期二》将在学生的笔下诞生。
[片段一]夜幕降临,一切是那么的平静。农场的猪圈里,小猪们正懒洋洋地躺在妈妈身边。突然,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所有的猪像长了一对隐形的翅膀,飞了起来。小猪们飞过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飞过阿尔卑斯山脉,它们飞到世界各地,来了個环球旅行……
[片段二]又是一个星期二,猪兄弟们穿着火箭靴出发了。它们有的飞到了西安,看到了规模宏大的秦陵兵马俑;有的飞到了北京,欣赏了壮观的万里长城;有的飞到了黄河上游,目睹了母亲河的风采;还有的飞到香港迪士尼乐园,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回……
每个故事都有个结局,每个结局又可能成为下一个故事的开头。续编,给语言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
精选绘本,搭建表达平台;研读绘本,寻找表达契机;借助绘本,拓展表达渠道。在绘本阅读的课堂,学生获得的不只是故事的情节,随意的想象,更多的是一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表达方法。教师渗透于教学中的表达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质量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