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的“严肃文艺”
2016-09-10丁华乾
丁华乾
重庆日报前首席评论员、本刊特约主笔。
阎肃走了,走得那样突然。
这些年,常见这个老爷子出现在荧屏、舞台、军营、工厂、乡村。更难得的是,他与重庆有不解之缘。少年时跟爷爷、奶奶逃难来到重庆,刚落脚就赶上大轰炸;他先后就读南开中学、重庆大学,接受了共产主义信仰,并接触到不少戏曲种类;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回第二故乡重庆,或参加演出,或体验生活,或讲授学问,或笑谈人生……他曾在渣滓洞的黑牢里让工作人员为自己戴上脚镣和手铐,待了7天7夜,3餐都吃监狱木桶装的菜糊糊,甚至还坐上了老虎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作的歌剧《江姐》、京剧《红岩》、舞剧《红梅贊》,几乎家喻户晓,风靡大江南北。阎肃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一批最知名作品中,重庆是他难以割舍的印记,“红岩”也是他创作中最耀眼的标签。
我们这些“50后“”60后”是唱着他的歌长大的,那些磅礴大气、感人至深的英雄篇章影响了我们一生,他点燃的激情至今仍在我们的胸怀澎湃。正如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所言:“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 ,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从这个意义上说,阎肃的一生是战士的一生,是“严肃”的一生。
说阎肃“严肃”,不仅仅是因为他心地善良、心性端正、人生态度严谨,还因为他每逢诡谲多变的历史关头,总是心无旁骛、信仰坚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党最需要时候发声,在价值观迷乱的时候告诫,奏响主旋律,呼唤中国梦。他穷其一生,给世人留下1000多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从《江姐》到《红色娘子军》,从《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营男子汉》,从《长城长》到《敢问路在何方》……首首充满浩然正气,曲曲澎湃革命激情,让人热血沸腾,砥砺民族斗志。这在物欲横流、文化多元、诱惑众多的当下,在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比比皆是的情况下,尤其显得可贵!他的作品不是喊口号、比声高,而是流淌于心、发乎于情;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气韵充沛、激越昂扬、便于传唱,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深度融合的佳作;他的作品“叫好又叫座”,为亿万人民所喜爱,凝聚了强大的正能量,经受了历史的检验。从某个意义上说,阎肃的“严肃之作”,体现了一个老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
在一些人看来,既然打开了国门,东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交汇,就应当摈弃主流文艺,让文艺“返璞归真”。曾几何时,“校园歌曲”红极一时,“摇滚音乐”震天价响,“靡靡之音”卷土重来,“变声唱法”成了新宠……“严肃文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正是阎肃这样的老战士,以严谨的态度,继续扛起“严肃文艺”这面大旗,创作出一曲曲脍炙人口、感天动地的主题歌曲,书写出一部部精彩纷呈、撼人心魄的歌剧,传承民族的红色记忆,坚守中华的精神家园,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阎肃虽然走了,但他用成百上千的严肃作品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庄严肃穆的丰碑,让我们读到什么叫忠诚,什么叫“严肃”,什么叫“核心价值”,什么叫“文艺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