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课程思想阐述

2016-09-10刘和海李起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信息技术

刘和海 李起斌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逐步走向前台,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探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层目标以及高中、初中、小学三个阶段的内容衔接将会帮助更好地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我们在此基础之上,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重点从课程的目标与课程思想两个维度进行了详细论述,旨在深入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课程特征;课程思想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2-0030-03

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定位

课程目标是指在经过一定的教学环节实践后,所期待的学习者在各个环节取得的发展进步程度,是课程在实践开始时所设定的一种具体方向性指标。课程内容则是学习者为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而学习的具体对象,它是整个课程结构的构建者,并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针对性。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对整个课程结构的明晰,同时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课程起点:信息技术课程层级结构

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结构,李艺教授从信息技术课程的载体、技术大众化之外的文化特征以及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分野依据三个层面做了系统分析,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载体分为传统的“PC机+网络+外设”和“教学机器人”两种模式。其中“教学机器人”模式是一种技术的综合体,具体包含机械、传感和控制等技术,旨在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而一套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则是成功的关键。这种以实践为起点的模式使学生针对具体应用问题进行设计、制作,从而对机器人知识产生兴趣,为其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打好基础,是课程内容分级实施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另一载体为“PC机+网络+外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根本目标。鉴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学生特征和学习需求等因素的不同,课程目标规定了不同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和连贯性。具体而言,小学阶段的学习者理解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多从基础技能的实践训练中增强其直观理解,在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时,以基础实践为重;初中作为三个阶段的过渡阶段,在技术训练中融入具体的学科理论,以展现初级的课程体系为目标,要求学习者能在技能实践的基础上自主归纳信息技术的本质属性,理性掌握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本阶段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要点;高中阶段,考虑到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增强和后期的多元化发展,应侧重培养学习者实践训练中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其兴趣点进行分化训练。如此,可以让不同阶段的课程具有各自的特点而又相互承接,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级结构的构建。

2.  课程特征: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体现

课程作为承载学科体系的存在,是使信息技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并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为对学科知识的表达性、对师生交互的链接性、对能力提高的工具性、对学科发展的导向性等。这些共有的特征是课程存在的基础,也是对学科本质的体现。信息技术课程除以上的共性外,还呈现以下几点特性。

首先是基础性。有关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讨论,都是在“基础教育”这一特定语境下产生的,它决定了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描述、培养性质、培养目标等必须以“基础性”为前提。这种“基础性”具体表现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方法的训练和基础思维的培养三个方面,并以协同的方式存在,相互交融。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传统意义上“零起点”的小学阶段和“非零起点”的初中、高中阶段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偏远地区或条件不具备的地区,也会在初中或高中阶段产生“零起点”现象。这需要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地进行集中训练、个别指导、分层教学,提高效率,达到基础性目标的基本要求。这种差异化设计是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确保准确而高质量掌握“基础知识”的必要方法。

其次是技术性。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培养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其技术性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并结合当前的生活实践进行模拟训练的任务培养模式。反映在其他学科上,表现为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并用以提高其知识综合能力。如通过拼音输入法的练习达到对汉语拼音的巩固,通过电子表格功能加强数据相关的统计分析等。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其技术性层面的表现又可具体分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两个不同部分。其中以文本、表格、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和综合应用七个单元为基础的操作性技术中,主要以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层级分割方式,体现由易到难的发展历程,同时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

最后是整合性。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其技术特性与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机融合,达到促进学科知识显性化,增强其表现力的目的。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单纯地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着重使用其媒体功能,促进教学的演示,丰富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并未触及课程整合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工具论”的一种表现。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触及的是课程的本质属性,即通过信息技术的课程属性来构建一种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学习者在其中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培养的思维方式、信息素养等,得到信息搜集、整理、辨析的能力,从而加强在传统学科上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引起学科本质层面的整合。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了整个学科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改变学习者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上,体现出支撑性作用。

课程思想: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现

一门课程的灵魂和价值得以确认的根本是课程思想的确立。信息技术课程在其发展的30余年间,有关课程思想的讨论从未间断。有学者认为,Logo思想和Logo方法可以触及课程内涵的深层;也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在批判思维、算法思维。这些说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环境中确实代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所在,然而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着眼于单纯的技术方法和程序思维,并试图以此反映一门学科的课程思想,未免以偏概全。如此,关于课程思想的确立,是确保信息技术课程长久得到价值认可和尊重的关键。

1.  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的确立:课程“思想树”

事物存在的根本是因其价值所在。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确切的存在,和任何事物一样,其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外在价值是应用价值,内在价值则是其基于方式、方法的意义所在。如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工具粉笔,其外在价值表现在可以书写字符,以字符的形式表现语言信息;内在价值则表现为对教学信息传播速度和展示方式的优化,这脱离了单纯的信息表达。学科课程的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组织线索和转换依据。所以,李艺教授在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时,从结构层面将其看成一种“思想树”,如文件管理方法可分为多个文件管理和单个文件管理,前者涉及的是文件存放与检索,后者则涉及属性和运行管理,下一级的文件存放和检索又涉及搜索引擎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又涉及网站内和网站间的网络文件检索。其中单个和多个文件是以一种“树干”的形式存在,文件存放、检索、属性和运行管理则是“树干”上生长的“枝芽”。这种层级下降分类的方式组建了整个文件管理的“思想树”结构,并体现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将游离的知识点进行吸附重组,并呈现出整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树”结构。

2.  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的具体指向: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思维的个性特征,主要反映的是不同思维之间存在的层次差异。课程的思维品质,则反映着学科的价值所在,是区分不同学科的根本特征。二者以具象和抽象的形式相互依存,其中思维品质以具体的形态反映着课程思想的核心指向,课程思想则概括化地阐述了思维品质的本质属性。二者的区别在于目的指向和所处位置不同。课程思想以一种理论的形态融合于具体的课程建设中,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展现给学习者,供学习者体验、感悟,并最终达到共鸣。思维品质则更多地以学习目标的形式呈现,通过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分层目标实现,最终达到让学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品质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向课程的建设过程和目标,是课程价值得以彰显的具体方式。

3.  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的具体功用:课程之“道”

思想之于人的作用在于其对人本身品行、人格、作为的劝诫、监督和鼓舞。人生来如白纸,其后品格好坏、心灵纯洁与否、自身的优点缺点,都是其后思想的主导,而不是天生被赋予的。信息技术课程思想之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者,同样具有如此效果。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塑造学习者的品行呢?借用李艺教授将信息技术课程比喻为“高速公路”的观点: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的起点就是信息技术学科“高速公路”的入口,课程思想就是“高速公路”,而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的建设过程,就是信息技术课程“高速公路”的搭建过程。这条“高速公路”的搭建,就是对学习者品行的塑造,是用来让学习者顺利走上课程之“道”的关键。这种功用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将学习者带入信息技术课程“高速公路”的入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相比于知识、能力的学习,态度、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所得往往更让学习者受益终生。一种思想的指引,学习思维的确立,是将学习者引入课程“高速公路”入口的关键,课程思想在其中起到了“地图”的作用。

第二,让学习者在信息技术课程“高速公路”上走稳、走快。信息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传统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丰富的技术性。现在课堂上常见的投影、PPT等技术不单出现在信息技术课上,更多传统课程也借助这些多媒体手段展现学科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在此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高掌握性、本学科内容对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契合性、学习者对多媒体技术呈现方式的适应性等等,在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的完整知识脉络中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其授课对象在本质上属于对动画、影像等视觉媒体较为敏感的群体,丰富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趣味与快乐,从而以欢快的节奏在信息技术课程“高速公路”上快速前进。

第三,让学习者在信息技术“高速公路”上寻找到正确的出口。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同样如此,带上“高速公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这里涉及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到正确的出口,而不在岔路口迷失方向。所谓正确,并不代表唯一,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和实用性特征决定了适合的才是正确的。因而在信息技术课程思想者——“高速公路”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出口,决定着以后的生活中其发展道路的宽广与否。满足不同类别、不同需要的学习者,在某种意义上既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出口,也是通往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新入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的包容性和延展性。

结  语

纵观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其轨迹与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是同步的,在重申和强调信息素养之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时,有关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理念的凸显。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爆炸式发展,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信息技术课程在践行总目标的同时,也在同步发展着不同维度的信息素养观,具体包含知识与技能维度、过程与方法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等。这种划分意在强调信息技术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对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大众技术与精英技术的平衡,并将信息技术课程中技术对人文性的丰富与拓展予以外化彰显。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视觉表征在微资源可视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KYLX15_07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李艺, 钟柏昌. 缺失与补位——谈“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起点[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4):15-18.

林建祥. 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强调作为深层信息素养的LOGO思想[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7):20.

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树的结构及思维品质讨论[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 (5): 76-81.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信息技术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