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诉求

2016-09-10王蒙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2期
关键词:校际资源配置差距

王蒙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据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强制教育的一种制度。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后,均衡发展就成为义务教育最重要、最迫切的发展要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这一价值诉求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一价值诉求的实现并不顺利。以“择校难”为代表的义务教育不均衡现状,影响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不时引发社会关注。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从社会层面看,教育不均衡是社会二元结构的产物,是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在教育上的反映;从教育层面看,受相关教育政策及制度安排影响较大,特别是“重点校”政策、“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政策等;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造成的。特别是在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后,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这一价值诉求的重要内容。而这一价值诉求的实现必须依靠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从资源均衡配置“走向”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诉求。2007年,全国1.48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发费,2008年8月,国务院决定,从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取消重点校制度,清理整顿“改制学校”等都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虽然从2005年国务院部署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仍然不足,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由于中小学布局分散,点多面广,存在办学规模不经济现象,加之上学远和上学险的交通安全事故隐患;低工资和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难以留住优秀师资。种种原因致使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无法保证,也拉大了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公益性质本身决定了政府的责任,要真正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实现教育的公平,仅仅依靠取消“重点校制度”“择校费”等这些表面的现象只能治标不治本。因此,坚持义务教育的补偿性原则,补偿的核心在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教育经费重点向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倾斜。借此推动公共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区域教育差异,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促进教育公平。

二、从资源配置薄弱“走向”资源优质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题中之意。然而,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这不仅包括物力资源的配备,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生源的质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可以划分为显性和隐性。所谓显性差距表现在设备、校舍、经费和师资等方面,如在设备、校舍等方面,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在经常性经费投入上,差距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师资方面,无论是学历构成、师生比,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比例,还是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等方面,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差距较大。而隐性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和校际的经费是否充足、办学规模效益和吸引优秀生源、优秀师资的能力。这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导致区域、校际以及群体间的差异又被进一步放大。因此,一是要建立教师队伍有效补充和合理流动机制,特别是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等。二要建立中小学校长选用交流制度。建立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干部充实薄弱学校领导岗位制度。三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探索强校和弱校合并合作,促进教师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要充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三、从资源配置“走向”资源激活

实现资源的充分激活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真正的均衡是教育质量的均衡,义务教育既要均衡,更要发展,在均衡意义上发展,在发展意义上均衡。实现“均衡发展”,既要做到资源的均衡配置,更要实现资源的充分激活。强调通过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中小学倾斜,无疑具有政策的现实性和历史的合理性。必须认识到,仅仅强调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不够的。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农村义务教育在物质基础设施方面正在不断地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然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的不均衡表现形成一个极为明显的反差。这就要求我们思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路径,即从资源均衡配置走向更加积极的资源激活,从而最终实现义务教育质量的均衡、优质、高效。就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而言,在进行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还必须认真做好存量教育资源的激活工作,要建立激活存量资源的有效机制,实现教师、办学条件资源和组织资源在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已有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四、从资源配置行政干预“走向”法治

依法治教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重要方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要重视的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制度性原因。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政策和制度问题。制度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说,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深化制度和机制创新,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教育均衡保障体系,推动教育均衡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教育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因此,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完善政策制度,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人口变化预测、教育承载力,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合理制定学校建设标准;三是探索建立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筹资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投入,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和监督。总之,认识和调整制度性因素,推进制度均衡应当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抓住了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一是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校长职级制度和职业资格任职制度;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推动形成“校长负责、民主管理、家校沟通、社会监督”的中小学治理模式。二是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机制,积极探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库,逐步建立经常性、过程性、客观性的义务教育督导机制。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更好人才,是均衡义务教育的重要目的。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原则,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问责机制,强化社会监督。改革学校招生办法。规范学校招生行为,减少择校现象。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库,加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建设,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校际资源配置差距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常州高职园区校际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及共享分析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