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智慧生成
2016-09-10陈华平
高中语文课程是极具开放而有活力的,这是由新课程改革语文课程建设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与新程改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吻合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科学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和发展,是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与研究。
一、充分依赖教材资源
我们所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符合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是极具较高语文素养的人才,现在的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比较广泛和开阔,综观每册高中语文教材上的篇目都比较理想地体现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对高中学生智慧的舒展是极有帮助的,对学生智慧的生成也是极具影响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的教学活动,第一要让教材文本资源成为舒展学生智慧的理想通道。譬如李密的《陈情表》,这是一篇千古美文,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人们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祭十二郎文》与《陈情表》并驾齐驱,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之地位。为什么《陈情表》有如此之地位?首先是作品的表达方式奇特,它融情于事,语言形象而又精粹;再次是作品处处围绕主旨去摆事实,去诉真情,去论道理。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就是这样的表令晋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终于恩准了李密的请求,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如此催人泪下的美文,不让学生去充分利用,不借此机会去舒展学生的智慧,我们怎么对得起所教的学生?所以,让学生去充分地读,让学生去理想地悟,学生通过读和悟,便比较真实地意识到: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可以说是姹紫嫣红的园圃,也可以说是美甲胜天的富矿。我们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对文本资源的挖掘和处理,也必须做出比较认真的思考,思考什么?那就是文本所出炉时社会现实,那就是作家写作时的时代背景,那就是作家的际遇。思考好这些内容,可以比较好地实现踏实舒展学生智慧的目的。思考好这些内容,还必须要求学生理解,在以往所学文学作品中对某些作家已经有着一定的熟悉了,但一个人一生的际遇不可能完全相同,此时可以是风风光光,可彼时则是潦倒不堪。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则必须关注作家不同时期的际遇,只有这样,充分赖于文本资源的踏实舒展学生智慧才可以落到一定的实处。
二、创新使用文本
高中语文教材篇目大都是文学作品,尤以古代文学作品为多。怎样让学生去学习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具有这样的要求:“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根据这一要求,踏实舒展学生智慧的阅读教学,作为教师不仅仅就是在做着利用文本的事情,更应当去切实创新地使用文本,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感悟教材文本的内容。譬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笔者就比较创新地使用教材文本内容,得以形成学生的创新感悟。如让学生感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学生从字面上去看极为简单,那就是“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我们能否站在另外的角度去对此进行赏析?是完全可以的。倘若能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进行思考,那这句话又另有风味。在让学生去利用这语言感悟作者之情怀时,和学生一起去做着比较广泛意义上的知人论世的事,当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苏轼其人时,学生便比较有意思地感悟到:实际上这句话表面上是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其实是词人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学生便由此猜测和联想到这高处胜寒的琼楼玉宇对于苏轼来说是一种对其极其不利的宫廷气氛。自己有远大的抱负,但宫廷却是那样的充满着清凉和严寒,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踏实舒展学生智慧的切实创新使用文本,应当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让学生超越知识,走向智慧。只有在学生已经超越知识走向智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才会有可能。否则,所谓的阅读教学之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
三、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说明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党的十八大在党的政治工作报告中向全国人民发出全民创新全面创造的要求,说明创新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的重要。2015年的高考早就落下帷幕,但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不尽的,学生因创新能力不够在阅读感悟和习作语言表达中的失误教训令人感到相当的深刻。综合思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阅读感悟,我们可不能再去墨守成规地运用过时的教学模式,我们也不能再把学生当作容器,强灌知识。所以,阅读教学的课堂应当成为高中学生高度创新的场所。学生的创新需要我们去激活,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鲶鱼效应去产生作用。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激活学生创新的“鲶鱼”还真是那样的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其关键是我们要具备一个颇有智慧的大脑和一副颇具热情的心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学生在阅读感悟中所生成的资源去激活学生的创新,譬如教学《失街亭》,“街亭失,大势去”就阐述了马谡因纸上谈兵、自以为是造成街亭失守的故事。为什么街亭会失守?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去阅读文章,先研读文本,获取了一系列的信息,又对信息进行比较理想的整理、分析,得到在战前部署时是完全处在主动状态,但实际战争时却是处在被动状态这一结论,从而就可在此铺垫下掌握失街亭之所以失去的本质原因。让学生能够创新创造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历年来高考试卷的命题趋向就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四、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所看到的是在阅读感悟中,教学双方是极易产生满足感的,每读一篇文章,学生能够感悟到一定的境界,达成相关的目标,教师即已满足。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上的感悟,作为教师应当考虑学生所获取的渠道问题,尤其应当去关注学生是否是自己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意义上创造性的发现。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感悟应当是学生自主性的感悟,更应当有其创造性的感悟,只有这样踏实舒展学生智慧才可以落到实处。但对学生阅读感悟的创造涉及到一个引领激发的问题,平时的阅读教学,一般老师的课堂也还是想让学生能够去创造的,有时老师也有其让学生去创造性感悟的灵感,但就是形成不了学生课堂创新感悟的活力,或者就是形成不了真实意义上学生创造性的感悟。笔者以为比较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显得尤其的重要,如教学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应当说作者对自己所描写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描写是比较独到的,因为这墓没有任何华丽的美,却有着十分朴素的美,这坟墓虽然是那样的朴素,却葬着一个伟大的身躯。对如此的感悟学生是不存有任何问题的,但学习作品仅以如此的感悟即为满足?笔者没有,而是以一定的策略让学生去做颇具创造性的感悟。让学生比较有创见地体悟作品所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让学生去探究作者将这位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的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的缘故;还让学生去探究托尔斯泰选择这样墓地的原因;更让学生去谈谈学习本文所得到的启示。学生们探究的积极性颇高,所获取的独到之见解颇丰。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踏实舒展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智慧生成应当列入语文教学的议事日程,不可忽视。踏实舒展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智慧生成也不是可以简单而为之的,需要我们去做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探究,当然,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应当有一个比较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奉行的是上下而求索。只有这样,踏实舒展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智慧生成才可能绽放出亮丽的奇葩。
陈华平,教师,现居广东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