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壁赋》教学设计

2016-09-10马桂芝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概括展示赤壁赋

《赤壁赋》虽为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本课教学通过让学生疏通文意,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重要文言知识;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准确进行文言翻译。难点: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生难免不失意,当我们失意痛苦时,出去转一圈回来,心情的确会放松不少,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对,是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可以开阔我们的胸怀,荡涤我们的心灵。千年前的苏轼也用这个方法到赤壁转了一圈,不仅缓解了内心的伤痛,还留下了一篇经典名作——《赤壁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下苏轼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二)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卷入“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赤壁怀古》。

(三)诵读中的文言积累

1、一读课文,自主与合作

(1)结合注释自读文本,注意停顿,勾画圈点疑难词句。

(2)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并翻译全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语句,落实重点文言知识点,教师巡视点拨。)

(3)全班交流疑难问题。

(4)投影文言重难点,学生记忆重难点知识。

2、二读课文,理清感情变化

(1)播放录音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

(2)自主阅读,对文章进行分层,概括作者情感变化。

(3)交流文章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

泛舟赤壁——唱歌听萧——客诉悲情——苏子言志——主客尽欢

(4)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展示:饮酒乐甚(乐)à愀然(悲)à喜而笑(喜)

(四)诵读中的文本探究

1、为何而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总结:因景而乐 (观美景生乐情)

找学生读第一段,力图读出其中的美;然后指导背诵(时间——地点——看到哪些景——作者心情如何)

2、为何而悲?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望美人兮天一方”(政治的失意)“知不可乎骤得,脱遗响与悲风”(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

总结:由景生悲(齐读,力求读出其中的悲情,然后指导背诵)

3、为何而喜?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总结:景中寓理(师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出其中的豁达,指导背诵)

4、思考

(1)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2)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5、探究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

(五)拓展延伸

读《定风波》思考苏轼思想性格,与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性格相对应。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 雷

(六)小结课文后再齐读

大自然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这一出去散心,竟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变得更加成熟洒脱了。希望同学们平时都要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

马桂芝,教师,现居山东邹平。

猜你喜欢

概括展示赤壁赋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苏东坡《前赤壁赋》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在积极展示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数学思维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赤壁赋》用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