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2016-09-10李海容
学生的自由学习,应该是有方向目标的,这样才能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我们教师要优化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导学案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习。
一、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读”
我们应当充分看到的现实是,现在小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是很少去读的,而一些阅读又往往都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吞活剥。没有学生的读,哪有他们前置性学习的阅读感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导学案的设计,必须认真思考学生的“读”的问题。如学生读那些颇有意蕴的古诗文,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读的形式。起先要求学生扫除生字障碍的读;当学生已经扫除了障碍,就让学生进行朗读,老师可以特地为学生划好节奏,用着重号点出可以拖腔的词,这样学生的读会比较有兴趣,因为他们围绕着老师的指点,可以比较到位地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尤其是那些比较长的叙事性作品,还应当让学生进行一些默读,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进行读画批注,可以从遣词造句上,也可以从修辞上,更可以是叙事性作品的诸多要素上。默读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将故事的梗概找出来。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思”
应当说,语文教学是永远都离不开学生进行认真思考的。结合平时所见,老师的导学案在相当的程度上没有能够比较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和科学的思考。它不是在引导学生去思考,而是在引导学生去比较机械地进行些填词和填句的训练,这样的导学虽然需要学生去读具体的文章,但无需学生去进行思考,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导,其价值也就不大。因此,真实意义上的导学,应当开启学生的思维。譬如,在学习《青藏高原一株柳》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在导学上告诉学生《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抒情色彩比较浓的散文,文章描写的是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在扫除文字障碍时就读出来,那所描写的事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相信大家不但能够读懂这些内容,而且可以领会作者在描写事物上所运用的手法及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设计,不但指示着学生获取前置性学习效果所必需的途径,而且让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下获取属于自己的感悟。在这样的设计里,文章的意蕴纯粹是由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的,而且这些感悟都是需要去进行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得。
三、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创”
创新创造应当是我们语文教学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人们做出比较认真的思考,创新创造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流程的始终。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介入文本,是不可能去达成阅读感悟上的创新创造的。因此,在教学好上一个教时,设计下一堂课的导学案时,我们应当尽可能地设计出让学生具有创新创造可能的导学案。学生在具体导学案的指导下,产生一定创新创造的活力来。譬如教学《将相和》,在第一教时结束后,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有一定创新意义上的思考: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写出来。学生在完成如此练习时各自表达出比较独特的见解,有为廉颇抱不平的,也有批评廉颇的,训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李海容,教师,现居山东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