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鸟儿去旅行 换种视角学科学
2016-09-10李金
李金
● 创新整合点
创新使用教材,落实新理论“用教材教”。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鸟儿的视角”去看地形地貌,将高山、峡谷、平原、丘陵等相关地形视频进行剪辑,形成学生课前学习资源,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其感知地理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从课前的任务布置,到“课始交流”,再到课上的“质疑辨析”,都紧紧围绕“辨”展开。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互动,能加深对“地形”这个地理知识概念的深刻理解,提高发现和辨析能力。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我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创新点。课前提供的视频学习资源、网络搜索资源、学校的eClass网络平台、家庭网络学习等,均可以实现学生“时时、处处、人人”的多形态混合式学习方式。
●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典型地形的特点,以及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从整体来看,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表变化的内容奠定基础。
●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形有所了解,也有部分学生跟随家人旅游,到过不少地方。虽然学生在旅游过程中不会刻意去了解认识地形,但仍然对这些自然景观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对未经历过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也勇于挑战。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全社会普及,他们对互联网技术也具有了一定的操作应用能力。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领认识几种常见的地形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搜集整理有关地形的信息,认识几种常见地形,培养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兴趣。
● 教学过程
1.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在家,登录学校eClass网络平台,在“同步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问题如下:地球表面是平的吗?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习步骤如下:
第一步,阅读《截屏流程》文档,学习如何对视频进行截屏。
第二步,认真观看《跟着鸟儿去旅行》视频,同时将你认为有价值的视频画面截屏下来,并分类保存。
第三步,将你的视频截图、分类标准以及你的新发现用PPT整理出来,并上传至eClass的讨论区,以便和全班同学交流。
2.课堂教学活动
(1)激情导入,聚焦主题
提问:在我们学校,地面基本都是平的,那整个武汉市、湖北省甚至地球的表面都是平的吗?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讲述: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鸟儿去“旅行”一下,看看在鸟儿的眼中,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地形,这些地形都有什么特征。
(2)观看视频,体验感受
学生观看鸟儿迁徙的视频,体验感受鸟儿眼中的地形变化,初步感知不同地形之间的差异。(视频的片头和片尾用字幕提示学生观看视频时的关注和思考点:地球表面是平的吗?鸟儿在旅行中经过了哪些地形?这些地形都有什么特征?)
(3)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提问:刚才,我们跟着鸟儿一起去“旅行”了一下,那谁能回答地球表面是不是平的呢?(不是)那它是什么样的呢?
谈话:那鸟儿在“旅行”过程中都经过了哪些地形呢?这些地形都有什么特征?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建议学生可以登录学校的eClass网络平台,在“同步课堂”中把刚才的视频再观看一遍。在观看时可以把视频中最典型的地形镜头截屏下来,然后在网络上搜索查找一下这些地形的名称和特点,并给它们分类,看看都有哪些地形种类。
PPT提示:①认真观看视频并把当中最典型的地形镜头截屏下来。②在网络上搜索查找这些地形的名称和特点。③将网络上查找到的资料和截屏图片分类,放入相应的文件夹中。
(4)汇报交流,质疑辨析
提问:这位同学的地形种类、地形特征、截屏地形的分类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或纠正的地方?
谈话:其他同学的分类情况又是怎样的?下面请大家利用网络相互观看你们提交的作业,看看能不能从其他同学的作业中发现问题,并能利用网络找到证据来支持你的观点。
全班汇报交流,表达各自的观点。交流要点:截屏地形的分类是否正确,有没有新的发现,你的证据是什么。
(5)归纳小结,拓展应用
师:通过交流学习,同学们认识了这样几种地形(手指板书),知道了它们的特征,并且还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请同学们在课后将你们对地形的认识和发现整理出来,并上传到eClass平台上进行交流。
●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地球表面的地形”太过宏观,学生难以较全面地去亲身体验,所以我剪辑了《跟着鸟儿去旅行》这样一段视频,并且设计利用大型LED显示屏来展示鸟儿眼中地球表面的地形(该课标题也调整为《跟着鸟儿去旅行》),从而将学生平时看不全、摸不着、没有关注过的地形展示在他们的眼前,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体验。同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极域电子教室系统、eClass在线教育教学平台、百度等网络搜索工具、暴风影音、QQ截屏工具、PPT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拓展,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室,而是进一步拓展至学生的生活,让学习无处不在,成为一种自主的、发展的学习。我对该课的教学方式也进行了调整,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是本节课我认为的最大创新点。
首先,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感知体验。通过学校报告厅的大型LED屏幕(这是学生在家和教室无法体会的)观看鸟儿旅行的视频,能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震撼。学生通过鸟儿的眼睛能身临其境地初步感知体验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的差异。学生还可以在家中通过登录eClass网络平台,继续观看鸟儿旅行的视频,进一步了解地形的不同及其特点。
其次,学生在课前利用eClass网络平台,可以自主学习视频的截屏方法,再利用QQ截屏工具对视频中的地形画面进行截屏处理,接着用百度等搜索工具搜索和地形相关的知识,最后用PPT将自己对地形种类和特征的学习认识整理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对地形的种类及其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在信息环境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之间的汇报交流、质疑辨析,发现问题:学生对地形种类分得对不对?截屏分类是否正确?地形特征描述得合适吗?……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再次观看视频进行体验,利用网络搜索工具搜寻证据,仔细对比截图、典型地形的图片与地形特征之间的差异。这样一轮、两轮甚至多轮质疑辨析的生生互动,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形种类及其特征的认识,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更深刻地体悟到了基于信息技术变革的信息化未来教育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在教学模式上,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信息化的未来教育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教学内容都得到了深化和拓展;在学习方式上,由传统课堂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网络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相融合的学习,用技术支持的学习是对课堂接受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深化和拓展;在课堂关注点上,由关注知识和技能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领悟,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在未来的教学中,当我再次教授《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或许能实现更加真实的3D全景观看或VR虚拟现实体验,那学生对这类宏观知识概念的体验度将会比现在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