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子鉴定

2016-09-10沈臻懿

检察风云 2016年20期
关键词:滴血亲子鉴定相貌

沈臻懿

近年来,亲子鉴定一词日益为普通民众所熟知。这一高科技手段的“红火”应用,使得“孩子是否为亲生”这一问题有了科学解答。不过,能够令前述问题迎刃而解的亲子鉴定技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历经了诸多沉浮与变革,先后经历了相貌外观比较、滴骨认亲、滴血认亲等原始、传统方式,直至演变成当前利用DNA分析技术来解决亲权关系的一大科技利器。由于这一利器的“卓越表现”,其应用领域的范围也愈加广泛。无论是未婚生育子女的亲缘关系确认,被拐、遗失、遗弃孩童的身份确认,无出生证明的孩童身份确认,抑或领养孩子所需的证明材料等领域,皆可以看到亲子鉴定技术在其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相貌外观比较法

从判断亲缘关系的角度而言,相貌外观比较法的历史无疑最为悠久。以相貌外观来判断子女是否为父母所亲生,在遗传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遗传是生物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反映出的即是生物体的遗传特性。遗传的存在,能够令物种在繁衍延续时,产生同类个体,从而使得物种的性状能够代代相传。同时,遗传还会将结构特征、体貌形态等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故在下一代的身上往往能够反映出父母、祖父母,甚至先代祖宗的若干性状。

生物的遗传,一般都通过生殖方式。人类作为高等动物而言,其自然繁衍皆为有性生殖方式。即由精细胞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进而不断分裂发育形成新的个体。人的精子与卵子各带有23条染色体,其负责传递遗传信息。精子的染色体携带的是父亲的遗传物质,而卵子的染色体携带的则是母亲的遗传物质。当精子与卵子合在一起配对时,下一代身上的染色体均一半来源于父亲,另一半来源于母亲。由于遗传的作用,在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姊妹之间的肤色、相貌之间均会有相似之处。因而,人们凭借外观相貌的比较,有时就能判断子女与父母之间是否相象。人们有时会说,某某的眼睛长的与其母亲很像,某某的前额长的与其父亲很像,即是凭借相貌外观的比较所得出的亲缘关系判断。

不过,有遗传就有变异,变异同样也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同代之间因变异不可能完全一样,上下代之间亦因变异而存在不同。变异的存在,令仅凭外观相貌的比较,即对亲缘关系予以判断,其风险较大,仅仅只能作为一种猜测或者参考而存在。加之父女与子女之间可能会因基因突变、生理疾病、环境因素,甚至因事故、伤害、整容等因素,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相貌外观差异。这也使得利用外观相貌比较来判断亲缘关系的准确性进一步降低。

滴骨认亲法

“滴骨认亲”法,在漫漫岁月长河中也有着悠远的历史。公元1247年,一代法医鼻祖宋慈在其所著的《洗冤集录》中就已记载:“检滴骨验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所谓滴骨认亲法,即是将活着的人的血液滴至死者的骨骸之上,来观察其是否能渗入。如果血液能够渗透至骨内,则可断定生者与死者之间确有亲缘关系;反之,则证明两者之间没有亲缘关系。滴骨认亲法是古代极为重要的一种亲子鉴定方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而言,前述方法并不具有科学性,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已有了血型分析与现代血清免疫检验的萌芽。

从尸體现象角度而言,人在死后尸体会逐渐发生腐败,进而逐渐变成白骨,也即是尸体现象中所谓的白骨化。人体的骨骼系被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包裹在内的。尸体无论是埋藏在泥土下,抑或遗留在露天区域,软组织均会在一段时间后以腐败形式完全消失,指(趾)甲、毛发也会随之脱落,最后仅剩下了白骨化的骨骼。此时的骨骼,其表层通常会因腐蚀而变酥。在此情形下,无论是滴入何人的血液,甚至是尿液、清水等皆可渗透入骨。但所滴之骨若尚存有软组织,结构完整且骨骼未被腐蚀发酥,无论滴入何人的血液,均难以发生渗透入骨的情形。

滴血认亲法

古人采用的亲子鉴定方法,除滴骨认亲法外,还有一种名为滴血认亲法。从三国时代起,古人已开始采用滴血认亲的方法来对亲缘关系予以判断。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滴血认亲法始终被人们奉为判断亲缘关系的圭臬,并未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古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也经常能够看到这种方法的身影。《甄寰传》中曾出现因对于皇子阿哥的身份产生质疑,从而采用滴血认亲的方法来加以验证的桥段。前述影视作品反映的亲子鉴定方法,即所谓滴血认亲法。其又名合血认亲法,系针对上一代与下一代均为活体而言。用针将大人与小孩手指刺破取血,并将两人之血滴于同一容器之中。如果观察发现血液在不久之后能够凝合为一体,则说明两者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反之,则不是骨肉至亲。诚然,古人已意识到可以用血液来判断亲缘关系,但以现代眼光看来,其方法的应用并没有科学依据与支撑。

现代研究表明,两个人的血液在相遇时,有可能会产生血液凝集反应。甲方血液中的血清凝聚素会令乙方血液中对应的凝聚原产生免疫反应,进而使得血液中的血细胞互相粘连。血液之间是否能够凝合为一体,与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亲缘关系并不能完全等同。

血型分析法

人类社会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亲子鉴定技术也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探寻。但无论是相貌外观比较、滴骨认亲,抑或滴血认亲,由于无科学依据支撑已被逐渐淡忘。当历史的长河流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令亲子鉴定技术的应用有了科学支撑。

说起科学时代下的亲子鉴定技术发端,就不得不提到人们对于血液类型的认识与发现。1902年,奥地利著名生理学家、免疫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提出了血液具有不同类型的学说。兰德斯坦纳对获取的多份血液样本进行观察后发现,某些样本经过合成后,能够成功混合,而有些样本合成后则发生了凝结。根据这一发现,兰德斯坦纳将含有某种抗原物质的一类血液标记为A,而将含有另一种抗原物质的一类血液标记为B。对于血液中没有A抗原与B抗原,但血清中有两种抗体的血液,则标记为O。之后,兰德斯坦纳将其发现的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的一类血液,则标记为AB。ABO血型分类的发现与诞生,为利用血型来鉴定亲子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值得注意的是,拥有某一血型的个体人数群体极为庞大,单纯依赖血型仍无法判明亲缘关系。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开始发现,可以利用血液中人类白细胞抗原进行亲子鉴定。相较于滴骨认亲、滴血认定等方法,借助于白细胞抗原的亲子鉴定技术的科学性无疑提升了较高的层次。该方法在亲缘关系判断的准确性方面,可以达到80%左右。加之血型检验的介入,亲缘关系判断的准确性较之早先时期所使用的方法已有了质的飞跃。不过,80%的准确性依然表明了仍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亲缘关系无法得到准确判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浪潮的不断推动,亲子鉴定技术又得到了长足发展。

DNA分析法

经历了原始到现代化的亲子鉴定技术更迭,亲缘关系鉴别这一难题终于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而被攻克。DNA分析法的应用,虽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还很短,但其如同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能够对亲缘关系作出极为精准的判断。

在使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来实施亲子鉴定时,其否定父权的几率极高,通常可达99.22%。但在肯定父权方面,仍存在着不少困难。不過,DNA分析法的问世及其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已经成功地解决了前述难题。其不仅可以近乎100%的做到亲缘关系的准确否定,亦可使亲缘关系肯定的准确率达到99.99%以上,从而令亲子鉴定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技术革命。

说起DNA分析法在亲子鉴定技术中的应用,就不得不提到英国遗传学家杰弗里斯(Jefferys)。1984年,杰弗里斯与其合作者首次利用分离的人源小卫星DNA作为基因探针,与人体核DNA的酶切片片段进行杂交,从而获取到多个位点上等位基因所组成的长度各异的杂交带图纹。由于前述图纹在不同的个体中几乎不存在完全相同,与指纹特性有着相似之处,因而又被称之为“DNA指纹图谱”。1985年,杰弗里斯首次运用DNA分析技术,成功对一例英国移民纠纷案件进行了亲子鉴定。次年,其又将DNA技术首次运用于一例强奸杀人案中,从数千人中查找并认定了犯罪嫌疑人。当前,DNA分析已成熟运用于鉴识科学领域,并在亲子鉴定、个别识别、性别鉴定与种属认定等方面大放异彩。

在法医学层面,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检测是DNA分析法的核心。作为一项前沿的生物技术,DNA分析法为亲子鉴定提供了科学、快捷而又可靠的手段。利用DNA分析法来鉴定亲缘关系,首先即需要提取相关DNA信息。常规情况下,科学家可以从血液、毛发、口腔刮拭物、精液、精斑、唾液斑、混合斑等等生物性检材中提取DNA。在利用毛发进行DNA提取时,则需要将毛发置于显微镜下进行检验,以观察毛发末梢是否存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确定亲缘关系的一方已去世,或者尚未出生,亦可利用人体组织或者羊水来提取DNA。

亲子鉴定技术的应用领域

DNA分析这一前沿技术的引入,使得亲子鉴定真正成为了一项科学证据。正是由于其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的特点,亲子鉴定技术的应用领域也愈来愈广泛。

未婚生育子女的亲缘关系确认

对于在正规医院出生的婚生子女而言,每个人都有一份法定文件——医学出生证明来确认其亲缘关系。但对于未婚生育子女而言,现有法定文件可能无法有效证明孩子的亲生父母关系。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孩子的母亲也难以确认孩子的生物学父亲。为了确认孩童的生物学父母,证明上下代之间的亲缘关系,DNA分析法无疑是一项极为可靠的技术手段。对于未婚生育子女而言,母子或母女之间的亲缘关系通常均较容易确定,亲子鉴定技术更多的是用以确定父子或父女的亲缘关系。换言之,即是确定谁才是孩子的生物学父亲。通常,对于可能是孩子生物学父亲的男性,均需提取其DNA信息,并与孩子的DNA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何人是孩子的生物学父亲。

被拐、遗失、遗弃孩童的身份确认

不少孩子在其被拐卖、遗失或遗弃时,往往岁数很小。当其被发现或被解救找回时,可能因当时年龄过小或间隔时间久远而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有印象。丢失了孩子的父母同样因为孩子长时间的相貌变化,而难以确定。在这种情形下,对于被拐、遗失、遗弃孩童的身份确定,亦需要借助于亲子鉴定技术的科学力量。

譬如,为了确定被拐孩童的身份,可以在提取其DNA信息后,及时输入相应DNA数据库中进行比对。该数据库中已提前采集、保存了诸多被拐孩童父母的DNA数据。如果经过比对、鉴定,确认某人是被拐孩童的生物学父亲或母亲,即可对被拐孩童的身份予以确认。

无出生证明的孩童身份确认

现实情况下,某些孩子并没有在具有妇产科资质的医院或者在综合性医院内出生。对于这样的孩子,往往无法取得规范的出生证明。为了确定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缘关系,以便于能够为孩子报上户口,就需要提供亲缘关系证明。对此,亲子鉴定技术又可以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通过亲子鉴定,如确认了父母与孩子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亲缘关系,即使没有规范的出生证明,仍可以作为为孩子报户口的重要证明材料。

领养孩子所需的证明材料

夫妻若准备领养一名孩子,必须向有关机构提出申请,并符合相关条件。所谓领养或收养,即是养父母与孩子之间并不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亲缘关系。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个别父母可能会将亲生孩子作为领养孩子来处理。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则需要通过亲子鉴定技术,来证明孩子与养父母之间并不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亲缘关系。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滴血亲子鉴定相貌
拒做亲子鉴定,承担不利后果
黄道培
测血糖到底用哪滴血
你的美貌从何而来 柯云路
亲子鉴定在法律诉讼中的应用
你的美貌从何而来
解读你不知道的亲子鉴定
相面
挨打
滴血认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