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电驱走阴霾

2016-09-10王哲

中国报道 2016年1期
关键词:华龙核事故核电机组

王哲

截至发稿,中国大陆地区运行核电机组27台,装机容量2550万千瓦,较“十二五”初期新增14台机组、1470万千瓦装机容量,实现了装机容量的翻一番还多;在建核电机组24台,装机容量2636万千瓦,在建规模世界第一。

2015年12月8日,北京启动首个雾霾红色预警,车辆单双号限行、学校停课、不少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国家核应急办公室等单位共同举办“走进中国核电企业”发布会。此时,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有关节能减排新气候协议的博弈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继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此次巴黎大会再一次被称作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中国气候环境改善的压力与日俱增,发展清洁能源的紧迫性让所有顶着混沌污浊的空气前来参会的人们都有了切身的感受。“核电多了,雾霾就少了。”一位刚摘下口罩进入会场的女士如是感慨。

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介绍说,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已有运行核电机组27台,装机容量2550万千瓦,较“十二五”初期新增14台机组、1470万千瓦装机容量,实现了装机容量的翻一番还多。我国大陆地区在建核电机组24台,装机容量2636万千瓦,在建规模世界第一。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编制核电“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运行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左右。

望着窗外阴郁朦胧中的北京西三环航天桥市景,每一位与会者的心中都有了一份憧憬与期许。

发展清洁能源需求迫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生产和消费了全球一半的煤炭,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近年来,中国众多城市的空气质量令人堪忧,部分大城市雾霾指数频频爆表。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工业化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发展清洁能源的需求就更为迫切。

根据“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比要提高到20%(目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11.4%),达成这一目标主要需要核电、水电、新能源等清洁能源的有力支撑。然而,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对智能电网和储能设施的要求较高,和各地现实的配套状况多有矛盾,而水电则严重受到地形地势的局限。相比之下,发展核电的可行性特别凸显出来,核电厂所消耗的核燃料比同样功率的火电厂所消耗的化石燃料要少得多。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钱智民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截至2015年11月底,仅中核集团所属核电站已累计发电超过5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1.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5.3亿吨、二氧化硫390万吨、氮氧化物260万吨,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面积可覆盖整个北京的森林。

第三代核电技术成主角

在未来的世界核电建设中,第三代核电技术毋庸置疑将成为主角。据了解,第三代核电站的主要机型有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美国GE公司的ESBWR、俄罗斯的WER、法国阿海珐的EPR以及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和CAP1400。

2015年5月7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在福清核电顺利开工,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又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跻身先进核电技术行列。2015年12月9日,记者冒雨来到福建省福清市,采访“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土建的进展情况。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5号机组由内外两层构成,内筒体高69米、外筒体高73米。目前,内筒体已经上升至15米高度,预计到2017年7月8日,整个内筒体将封顶。

“截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建成,所以示范工程的每一步推进都备受世界瞩目。中国核电经过30年发展,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技术,它被李克强总理称为‘国之重器’。”福清核电公司副总经理陈国才向本刊记者讲述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位退休的核电老人对我说,‘我很羡慕你,在你手上能建起具有中国血统的第三代核电站,这是几代人的梦想’。”

防止福岛核事故重演

日本福岛核事故曾给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霾,不少民众又开始“谈核色变”,全球核电行业陷入短暂低潮:德国、瑞士、意大利相继宣布放弃核电,美国、法国核电政策不变,但都加强了投运核电机组的安全监管。

同期,中国进行了大范围的核电检修与安全升级,同时在第三代核电技术研发中加入更高的安全标准,“福岛核事故后,我们所作出的改进行动是全球最具体、最早、最快的。”“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表示,“核能并不是额外的风险,它替代了其他能源需要我们承担的代价,而核能的风险是可控的,核电依然被认为是安全的能源。”

“中国在核能的安全发展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邢继告诉本刊记者,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可以完全应对类似乃至超出福岛核事故的极端情况。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海啸引发核电厂断电,堆芯丧失冷却能力,最终导致核物质外泄。而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CAP1400已经充分汲取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引入了非能动技术,加强了全厂断电事故的应对能力,杜绝了福岛事故的可能性。

邢继指出,所谓“能动”就是需要外部电源驱动,而“非能动”依靠自然机理的作用,如重力、预置力与能量、温度差、密度差,或两者结合,导出堆芯的余热。非能动技术一般具有固有安全性能,运行维护简单,备品备件少、费用低,可靠性高。“华龙一号”在能动设计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非能动的事故处理措施,做到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可以在完全失去动力源的情况下,依靠重力、利用自然循环,将堆芯余热排出,避免核事故发生。“‘华龙一号’还特别采用了双层安全壳设计,完全能抵御商用大飞机的撞击,在类似‘9·11’那种极端情况下都可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邢继说。

猜你喜欢

华龙核事故核电机组
好好去爱
遥感作物制图辅助核事故农业风险决策
我国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并网发电
华龙引领 国之重器
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成功并网发电
IAEA关于核事故后恢复的国际会议将于今年年底举行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穹顶吊装成功
中国力争2030年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建30台核电机组
全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建成
核事故是怎样分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