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耀邦妙改稼轩词

2016-09-10郑林华

湘潮 2016年1期
关键词:稼轩无端君王

郑林华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凤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这首词是辛弃疾(号稼轩)的名作《汉宫春·立春日》,以立春为题,开篇虽是写春已归来的欢乐时节,但通篇更多流露的是岁月易逝英雄无用的悲凉愁绪。800年后,一位并非诗人的共产党人将辛弃疾的原词改编,其意境、格调焕然一新。这个人便是胡耀邦。

1980年2月9日,胡耀邦出席首都出版界迎春茶话会,有同志提出请他讲讲国家形势,于是他从当年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大有希望的八十年代》讲起。这篇文章结尾引用了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中的个别句子形容当时局势,但胡耀邦觉得不够完整。因此他现场发挥,将稼轩词重新编排组合,以新词来道形势。

胡耀邦新词第一句是“春已归来”,与稼轩词无异,但胡耀邦所写的“春天”,是意识形态领域解冻、国家形势好转的象征。

第二句是“东风从此,染柳薰梅”。胡耀邦解释道:春天回来以后,东风吹得柳树绿油油的,吹得梅花开放起来,香香地扑鼻,东风从此把祖国的山河好好地打扮起来。胡耀邦借东风染柳薰梅来比喻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欣欣向荣景象。

第三句是“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这是直接引用了稼轩原词。胡耀邦说:“春天到来以前,料想那个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燕子,在立春这天晚上,连做梦都梦到百花盛开的园林里去了。我们在座的同志,也是经过多少风雨的燕子啊,我们这些同人民、同党共命运同患难的时代的燕子,在立春那天,做梦也梦到我们国家的‘四化’建设,进入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境界里面去了。”

胡耀邦把上面3句作为上阕,而下面两句是下阕。

第一句是“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胡耀邦解释道:“引到我们的形势上面来说就是,现在还有消极因素干扰着我们,这也是一种无端风雨,一种干扰破坏的因素。‘未肯收尽余寒’,即还有‘四人帮’的余毒,也就是邓副主席讲的‘四人帮’在组织上、思想上的残余,余毒也是一种余寒嘛。”《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也引用此句大声疾呼:“我们还要继续克服干扰四化建设的消极因素,如极左思潮之类。”

最后一句是“欲问清愁客,何时学会解连环?”这是化用了稼轩原词。“解连环”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秦国用玉连环向齐国示威,齐王后一锤砸碎破解了玉连环,向秦国暗示齐国不会示弱。稼轩以玉连环比喻忧愁难解。胡耀邦则不同,他从君王后解连环的故事中学到的是打破教条束缚,推进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智慧和勇气,他说:“我们解连环的办法很多,君王后的魄力是值得学习的,方法不一定好,不一定都用砸的办法,要因事而异,实事求是。辛幼安是爱国诗人,因为有余寒,有些信心不足了,他发出感慨:‘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君王后已经学会解连环,就是把它砸开嘛!辛幼安为什么还要问,何人会解连环呢?我们绝大多数同志,没有什么‘清愁不断’。我不知在座的同志对国家的形势,有没有清愁不断、忧心忡忡的人,我看,可能有。全国可能有一点,也不会太多。”所以胡耀邦把稼轩原词改为“欲问清愁客,何时学会解连环?”他认为这么一改就“把忧虑解除了,解放掉了”。

胡耀邦改编后的新词为:

春已归来,东风从此,染柳薰梅。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欲问清愁客,何时学会解连环?

胡耀邦改编的稼轩词虽不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那么著名和符合格律,但都是“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原词写梅花寂寞高洁,孤芳自赏,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则美丽坚贞,有一种朗朗气象,其境界和格调确实超过了一般文人。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但因为南宋苟安一隅,无心恢复中原,他郁郁不得志,因此词中难免有些悲凉。虽然他也看到了春风,但切身感受到的更是“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无端风雨”四字,把春风带来的暖意都扼杀殆尽。东风“薰梅染柳”,本是好事,但前面加上“却笑”两字,似乎连东风也成了累赘和可笑。联想到他自己坚决主张北伐,却在南宋朝廷备受冷落,他跟这可笑的东风又有什么不同?这也难怪辛弃疾会有无限清愁。胡耀邦虽历尽艰辛,但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导人,他从改革开放的全局出发,感受更多的是东风已到满眼春,尽管春寒料峭,但主流毕竟还是春天,因此他的改编之作整体上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朝气和生机勃勃的气象。这两位伟大人物在不同时代的境遇和个性,造就了他们对相似情境的不同感受。

猜你喜欢

稼轩无端君王
寄稼轩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明志
剑歌
姜太公钓鱼
偶笑
不同桃李混芳尘
烽火戏诸侯
今古无端入望中
老子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