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非此即彼”:韩国模式的亚太意义
2016-09-10石源华李宁
石源华 李宁
【摘要】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崛起,中美两国之间出现“结构性矛盾”和“兼容并存”的双重局面。亚太地区是中美互动的主要区域,域内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对华、对美外交選择的难题。韩国在中、美间实施平衡外交的做法成熟而智慧,不仅有效稳定了美韩同盟关系和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较好地维护了本国利益,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稳定和合作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可称之为“韩国模式”。“韩国模式”对亚太和全球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美关系 韩国模式 亚太格局
【中图分类号】D83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0.005
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构成了亚太地区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导致亚太既有国际秩序和安全架构发生重要变化。亚太区域内所有重大问题无不受此基本架构的制约,亚太各国的外交政策也都会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域内国家大都面临着对华、对美外交的选择难题。韩国平衡处理对华、对美外交,具有独到之处,可以称之为“韩国模式”。
中美竞争面上升与亚太国家的外交选择难题
2010年以来,美国对华战略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重大变化,中美关系中竞争面上升,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显著特征。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战略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①,中美关系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性随着这三个阶段逐渐上升。
第一个阶段是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处理对华关系的思路,是把“崛起的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这一时期,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相对有限,美国不担心亚太地区国家会过度倾向中国。
第二个阶段是小布什执政时期和奥巴马执政初期。这一时期,尽管美国对中国的实力增长已有较为充分的认识,但仍然没有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挑战国家。奥巴马总统一开始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理想主义期待,对中国采取了较为友好的姿态。在这期间,中国逐步在东亚地区推动构建了一系列合作机制,包括东盟和中日韩10+3合作机制、中国—东盟10+1自贸区、清迈倡议、东亚峰会等。中国和亚太各国以及世界其他区域的经贸关系得到飞速发展,成为其中大多数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针对美国的担心,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美关系。
2010年之后,中国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中美关系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两场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实力受到较大削弱,开始对其优势地位能否保持产生忧虑。中国实力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迅速增大,使得美国愈加警惕中国可能对其霸权地位进行挑战。以“重返亚太战略”为标志,美国开始在亚太地区对中国采取各种形式的平衡和制约举措。中美关系呈现竞争、摩擦、冲突加协调、磋商、合作的复合态势。
美国为了制衡中国在亚太地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加大了对中国和中国周边地区事务的干预力度,主要采取了四种做法:一是巩固与依靠美日、美韩、美新、美泰、美菲等固有同盟,实施与美国在欧洲以北约为核心的多边同盟体系不同的双边同盟体系,将此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基石。二是在亚洲寻找新的战略支点,在美国的非结盟国家中积极开展活动,利用它们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与恐惧心理,甚至抓住它们与中国在东海、南海的岛屿争端,兴风作浪,形成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和继续高速发展的障碍。三是加强对于亚太地区多边机制的参与和掌控。积极参与东盟峰会,降低中国在其中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主导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提出“太平洋世纪”构想等,将中国排除在外,形成对中国的制衡。四是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综合运用同盟体系、军事霸权、经济遏制以及价值观围攻等手段,拉大美国与中国距离,阻挠中国赶上或超越美国的老大地位。②
针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型,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对中美关系发展提出了“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相互尊重”的原则和“合作共赢”的愿景。尽管中方做出了各种努力,但美国国内围绕对华政策还是出现了长期以来少见的大辩论,其中不乏各种“对华政策失败论”“重新修订对华战略论”③。中美关系尽管尚未脱轨,但进入了相对以往更为曲折的阶段。
虽然美国依然处于体系性优势地位,美强中弱的大格局在中短期内不会明显改变,但快速崛起的中国和霸权大国美国之间在亚太区域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必然会对维护自身利益采取更加坚定的立场,对于涉及主权等核心利益问题方面,例如钓鱼岛、南海岛礁等,不会再做出妥协;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机制安排方面,也会坚持本身和本地区的利益,不会一味听从美国的要求或安排。同样,美国作为亚太地区的长期霸主,很难甘心让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侵蚀其地位。中美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将在各个领域呈波浪起伏的形态,并长期存在。
亚太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处在中美关系变动引起的“结构性矛盾”和“兼容共存”的地区核心格局之中,面临严竣挑战和艰难选择。就热点问题而言,无论是朝核问题、南北韩争议、韩日历史争议,还是中日钓鱼岛争议,中越、中菲南海岛礁争议,中美合作都是这些问题和争议获得缓和或解决的前提。就地区秩序和制度安排而言,亚太各国面临着依赖美国军事同盟体系,还是进一步发展本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特别是由中国提出的安全倡议或者安全概念)的选择;在经贸合作领域,亚太各国都认识到与中国经济紧密合作,将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特别是中国推动建立的很多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确实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但考虑到美国也是它们的重要经济伙伴,担心对中国过多的经济依赖,会带来美国的不满和中美权力的失衡。
在中美间“平衡”的“韩国模式”
面对中、美两大国在亚太地区竞争日益激烈,韩国与中、美两国又都具有重大利益关系,韩国的对美、对华的“平衡外交”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值得高度关注,本文称之为“韩国模式”。
首先,面对亚太地区格局和中美关系在其中作用的变化,韩国学界展开了持久而深刻的讨论,并得出应该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结论。他们认为,亚太地区秩序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冷战结束后,一直由美國主导亚太秩序的单一霸权结构,已经变化为中美两强并立的新局面。④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目的在于维持自身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力量,防止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动摇美国主导下的亚太秩序。⑤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既合作又竞争的复合型格局,给韩国外交带来难题。美国为了保持和强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必然要强化与韩国的同盟关系,中国对此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将会严重压缩韩国的外交回旋空间。在中美两强复合型竞争的格局下,韩国须抛弃在中美之间二选一的简单逻辑,利用韩国作为美国在东亚地区重要同盟国和中国重要经济合作伙伴的身份,游刃于两国之间,调解中美间可能愈演愈烈的竞争态势,使之朝着对韩国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韩国学界的辩论和形成的共识得到了韩国政府的认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韩国采取了“联美和中”的外交政策,总体上较为妥善和智慧地处理了对美、对华关系。
第一,韩国从世界发展的大势和自身国家利益出发,热情欢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在亚洲和世界的崛起,乐意搭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顺风快车。韩国政府对于和中国建立紧密的经济合作机制非常积极。一是积极推动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中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5月启动,是中国对外商谈的覆盖领域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区,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等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中韩自贸区协定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韩国成为与中国率先建成自贸区的准发达经济体,对于巩固韩国在亚太贸易投资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其相对于日本和中国台湾等经济体的竞争力具有巨大利益⑥。二是韩国政府不顾美国反对,于2015年3月27日加入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韩国政府认为,亚投行将是韩国以创始成员国身份参与的国际金融机构,韩国需要在国际社会积极发挥与本国经济地位相应的作用,而亚投行将成为韩国拓展金融外交领域的重要平台。三是韩国与中国在金融合作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包括建立人民币对韩元直接交易机制、为彼此到对方国家债券市场发行债券提供便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增加韩国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等。韩国主动积极地和中国加强经济合作,使得韩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受益者之一⑦,也为韩国在亚太区域经济事务中获得更大话语权提供了重要路径。
第二,韩国既发展和巩固美韩同盟关系,又发展成熟的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美国与中国之间成功地实行平衡政策。韩美同盟一直是韩国外交的基石,随着奥巴马政府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强化美韩同盟体系再次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主要支柱。特别是由于2010年发生的“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韩国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做出了积极响应。2010年7月,韩美两国历史上首次“2+2”会议举行,同盟合作得到深化和扩大;战时军事指挥权推迟转交,应对朝鲜来袭的“5029”军事作战方案也随之升级,韩美军演的频率愈加频繁、规模也日益扩大。2013年是韩美同盟缔结60周年,韩国总统朴槿惠上任后首访美国,与奥巴马总统发表《纪念韩美结盟60周年联合宣言》。两国在宣言中表示坚定支持韩美同盟,加强在朝鲜问题上的合作和美韩联合防卫力量,就持续发展全面战略同盟达成了一致。韩国政府和朴槿惠总统对于维护韩美同盟的态度是坚定的,在涉及朝鲜半岛等重大安全问题方面,韩国依然首先和美国协调。⑧韩国之所以对巩固韩美同盟态度积极,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仍将是全球和亚太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强权,和美国强化同盟关系有利于韩国增强自身的安全保障能力;二是朝鲜的挑衅力度以及核武器能力都在加强,韩国需要通过加强韩美同盟,予以威慑和平衡;三是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韩国处于中、日、俄三大强国之间,如果没有美国作为平衡力量,韩国将处于不利地位。
韩国同时也非常重视发展和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韩国认为,中国对于韩国的长期发展、朝鲜半岛的安全稳定和南北韩的最终统一都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必须和中国发展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从韩国角度出发,对华战略合作要实现如下目标:一是要推动解决朝核问题,构建朝鲜半岛和平体制;二是诱导朝鲜体制转换,实施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社会;三是争取中国政府支持韩国主导的和平统一进程。⑨此外,韩国可能也希望通过和中国的战略合作,增加美国的紧迫感,让美国对朝鲜半岛事务甚至韩日关系方面给予韩国更多支持。在这样的对华外交思想指导下,韩国在发展对华战略合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2013年6月,朴槿惠总统访华,中韩发表《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和《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双边关系提升为“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承诺将双方安全领域的合作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⑩韩国积极推动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努力在2014和2015年达到了高潮。2014年3月28日,韩国提供协助,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返回中国。2014年5月29日,在中国西安举行了韩国光复军第二支队驻地旧址纪念碑揭幕仪式。2014年7月3日~4日,作为对2013年朴槿惠总统访华的回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单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就任后首次单独访问一个国家。2014年11月,在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前夕,中韩决定实质性达成FTA协定。2015年3月,韩国宣布加入亚投行。特别是2015年9月,朴槿惠总统克服各种阻力,参加中国9.3大阅兵,更是表明中韩战略合作关系达到了新水平。
第三,韩国总体上尊重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参与美日所谓“价值观同盟”对中国的贬损和攻击,倡议通过“人文纽带”,积极发展对华关系。尽管韩国属于民主阵营,但是韩国政府很少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提出异议和批评。对于美日两国大肆宣扬的所谓“民主同盟”或“价值观同盟”,并以此来攻击和孤立中国的做法,韩国采取不参与的态度。相反,韩国希望通过中韩之间的历史联系和相通的人文背景,促进两国民间的深度交流,不仅有助于推动旅游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中韩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民间基础。为此,中韩两国将2015年和2016年分别确定为“中国旅游年”和“韩国旅游年”。共同推进2014年人文交流具体项目,加强教育和青少年领域交流合作。就互免持公务(官用)护照人员签证协定案文达成一致,商定积极商谈分阶段扩大免签范围方案。活跃地方政府间交流合作,致力于到2016年实现两国人员往来达到1000万人次的目标。⑪
第四,韩国对于中韩之间发生的某些分歧和争执,如高句丽、渔业纠纷、海域纠纷等,能够放眼两国长远利益,妥善处理,不引入域外大国介入,不让这些矛盾和分歧影响中韩关系发展的大局。對于高句丽等历史问题,经过协商和沟通,中韩两国政府都认为,历史联系是两国的宝贵财富,而不应成为包袱。双方商定,继续加强包括主要研究机构在内的学术界在史料发掘、调查、阅览、研究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渔业纠纷,两国决定就保护渔业资源、维护作业秩序进行更多沟通与合作。⑫对于黄海海域划界争议,两国政府决定通过尽快确定两国海域划界推动双边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和推动海洋合作。⑬2015年12月22日,在经过两次预备会议之后,中韩正式在首尔启动第一轮海域划界谈判。近年来,东亚一些国家把双边领土和海洋争议拿到多边论坛上炒作,引入域外势力干预,结果造成争端愈演愈烈之势,严重破坏了地区国家间的互信,为地区稳定与合作投下阴影。中韩海域划界谈判的启动,展示了双方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谈判解决问题的真诚意愿,也充分体现出双方对两国友好关系长远发展的负责任态度。⑭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韩国模式”并非韩国独自创造,这种模式是中韩两国共同创建的。中国在处理周边国家的互相关系时,首先抛弃了冷战思维,改变了以往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旧规,接受和支持韩国在中、美间实施平衡外交的做法。“韩国模式”是中韩建交后,在中国的积极策应之下,韩国历届总统不断努力达成的历史共识和取得的可喜结果。可以说,“韩国模式”是中韩两国共同创造的外交范式。
“韩国模式”的特点及其意义
从韩国对华、对美两大国的平衡外交实践来看,可以大致总结出“韩国模式”的几个特点。
第一,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由于亚太地区国家与中美两大国之间都存在很多重大利益关联,如果公开选择站在中、美两大国的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与另一方的关系受损。如果在外交战略上,能够表明和中、美都发展友好合作的关系,尽管中、美两国可能都不会对该国外交政策完全满意,但基本上能够给予理解。
第二,充分利用中美两大国在促进本国利益上的比较优势。由于中美两国发展阶段、经济规模、军事能力以及与亚太各国之间的政治安全、经贸关系、历史渊源不尽相同,亚太各国在发展对华、对美关系上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如果能够在基本维持和中、美都发展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中美两大国可以提供的具有比较优势领域的利益,那么对维持和拓展其本国利益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针对与中、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尽量进行预防性沟通,防止蔓延到其他领域,或者被中美两国的一方加以利用。韩国和中国存在历史解读争议、海域划界纠纷,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蔓延到其他领域,韩国积极响应中国建立相应机制进行管理和预防。韩国非常清醒和智慧地避免让美国介入这些争议,如果美国因素介入,只会使得韩国与中国关系更加复杂,从长期来说,受到损害的还是韩国自身利益。韩国与美国在应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是否应该加入亚投行问题以及是否加入TPP问题上也都存在一定分歧,但是韩国也是积极通过学术界、媒体等方式早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试探美国的立场,然后再和美国政府直接沟通,防止这些问题引起韩美关系出现裂痕,同时也对中国可能介入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第四,注重发展人文合作和民间往来,加强相互理解,为双边关系奠定民众基础。韩国早期积极发展和美国之间的民间往来。随着中国的强大,韩国也非常重视中韩之间的人文合作和民间交流。近年来,韩国在中国公众中的形象有很大提升,与韩国政府积极支持对华人文和民间交流是分不开的。
透视“韩国模式”的特点,再来观察和分析日本和菲律宾的做法,就会发现它们没有采取“韩国模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是使得它们在亚太地区的处境非常被动和尴尬。日本与韩国一样,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国之一。两国在对美政策方面保持高度一致,但对华外交却是完全不同的发展走向。日本抵触中国崛起,鼓吹“中国威胁论”,以中国发展作为其军事扩张的理由;日本依赖美日同盟,视美国为盟友,视中国为对手,试图全面制衡中国;日本立足国内政治需要,不断挑衅与扩大与华矛盾;日本推行“价值观念同盟”,安倍在全球四处活动,企图贬损、孤立中国;日本蓄意在中日争议(例如钓鱼岛主权争议)中拉美国介入,而不是积极和中国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来进行预防,结果反而使得中国采取非常强硬和果断的方式应对日本,以避免使美国产生中国面对日美联合就可能在主权问题上退缩的幻想。日本推行的对华、对美政策与韩国的“平衡外交”取得了截然不同的后果。中日两国都有意发展双边关系,但困难重重。如果日本改行“韩国模式”,则发展中日关系必能取得不俗的成就。
与日本采取相似做法的还有菲律宾。菲律宾在处理与中国的岛屿争议问题时,将美国拉入之中,以为凭借美国的支持,就可以确保其所宣称的权益。但结果证明,菲律宾反而为美国利用,成为其对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工具,美国除了能够制造一些舆论热点和出动几艘军舰巡航之外,并不能实质性帮助菲律宾。菲律宾原本和中国的良好经贸关系却受到了严重损害。从长期看,菲律宾对华、对美外交的失衡,也是对其本国利益不利的。
“韩国模式”对亚太国家的对华、对美外交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展。在亚太地区,除韩、日、菲外,还有很多美国的其他盟国、准盟国或非盟国,前者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泰国等,后者包括蒙古、越南、缅甸、印尼、印度、巴基斯坦、中亚国家等。除了个别国家步日本之后尘,采取傍依美国、制衡中国,甚至绑架美国,与中国争利以外,大部分国家都推行了“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发展路线,不同程度地仿照或推行了“韩国模式”。韩国、日本、菲律宾在处理对华、对美关系方面的经验教训,无疑可以为这些国家的战略选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从更长更广的视角来看,“韩国模式”不仅对于亚太,而且在全球也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冷战时期,所有国家都必须在美国与苏联之间“划线”,作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无论是美国或中国都不能要求各国再做这样的选择,也不能以这样的划分作为评判友好与否的标准。2015年9月,英国对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问给予隆重接待,并宣布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但仍然保持了美国最亲密盟友的身份。其他欧洲国家,诸如德国、法国等,也都在保持和美国盟国身份的同时,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这些都是各国对华、对美外交上“韩国模式”的成功运用和体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韩国模式”外交处在中美结构性矛盾之下,仍会继续遭遇种种阻碍与两难境地,面临考验和挑战。最近,由于朝鲜第四次核试验以及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导弹部署问题,引起中美、中韩的分歧,韩国的对华、对美外交再次面临挑战。朝核问题事关韩国国家安全、统一等重大问题,韩国的担忧、顾虑可以理解。但韩国需要冷静地从切身的国家利益角度考虑,与中、美的任何一方合作,去损害另一方的安全利益,对韩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只有实施“韩国模式”,才是最优选择。
注釋
吴心伯:《冷战后中美互动模式的演变》,《美国研究》,2015年第06期,第15~17页。
石源华:《中美兼容共存:东亚的核心政治架构》,《学术前沿》,2015年10月上。
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1期。
[韩]李钟锡:《韩国外交方向应超越“安美经中”》,《局势与政策》,2015年7月号,第1~4页。
韩献栋:《美国“亚太再平衡”背景下韩国的外交安全战略》,《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3期,第9~15页。
澳大利亚也和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也于2015年12月20日生效。但是韩国和澳大利亚的比较优势差异较大,中澳自贸协定和中韩自贸协定的竞争性并不强,但对于和韩国比较优势较为接近的日本和中国台湾而言,中韩自贸协定使得韩国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2015年12月20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以此为标志,中韩形成了一个总人口超过14亿的巨大共同市场。目前,中国是韩国债券最大的外国持有人,占外国投资者持有量的五分之一。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韩国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是韩国最大的投资对象国,目前韩国有2万多家企业在中国投资,投资的领域正在向尖端行业升级。
谭红梅:《美国重返亚太后韩美关系变化及对中韩关系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7期,第171~175页。
梁立昌:《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东疆学刊》,2015年第4期,第61~67页。
门洪华、韩爱勇:《如何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理论视野》, 2014年第2期,第68~7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联合声明》,新华社,2014年7月3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联合声明》附件,新华社,2014年7月3日电。
《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新华社,2013年6月27日电。
曹群:《中韩宣布正式启动海域划界谈判,为东亚树立典范》,《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2日。
责 编∕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