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绿辉映井冈山

2016-09-10宗原

上海人大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黄洋界井冈井冈山

宗原

也许从小学读到那篇《井冈翠竹》起,井冈山就成了我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满山遍野的青翠的竹林,朱老总挑过的扁担,炮声隆隆鼓角震天的黄洋界……后来因为读书时遇到一位江西师弟,常常听他在耳边描绘井冈山的妙处,加之品尝到了他从家乡带来的美味酸枣糕,心中便又增添了对井冈山的神往之情。单从风光气势来看,井冈山在中国诸多名山大川中并没有出奇之处,黄山的雄奇,武夷的秀美,华山的险峻,都非井冈能比。但因为独特的历史机遇,井冈山把自己和中国革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注定了它在所有名山中独树一帜。

“体验红军生活,感悟井岗精神”,在“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中,我第三次来到这片革命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红土地——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故地重游,便有了格外多的感慨。在这些天的学习中,我怀着无比崇敬和缅怀之情,认真聆听、用心记录有关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专题教学;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接受体验式教育,感受老一辈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参观黄洋界哨口、毛泽东同志旧居、瞻仰革命历史纪念碑等,心灵一次又一次接受洗礼、情感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憾……

(一)

巍巍井冈山,绵延五百里,好像一块绿色的锦缎铺展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一路颠簸一路弯,晨曦微露时,我们终于到达宾馆。迫不及待推开窗,满目都是绿,云雾缭绕中含蓄雅致的绿。但你若去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看到红军战士们穿过的衣物拿过的枪,身临其境地感受过那一段激情澎湃的历史后,你就会更加相信,井冈山是红色的。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在这里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自此,井冈山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名字写进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史册,同时,它也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时值深秋,花季已过,我们并未看到井冈山最为出名的杜鹃花。但我的脑海中仿佛映出那悬崖上密密匝匝伸向蓝天的杜鹃花——若不是井冈山儿女的鲜血浸染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它绝不会红得那样鲜艳夺目,那样动人心魄,映红了五百里井冈。

茨坪镇北面的北岩峰上,修筑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翠柏夹道,石阶巍巍。来到这里,每一个人都肃穆起来。登至石阶最顶端,回首山下,早已不见了当年的浓烟滚滚、杀声震天,只有茨坪镇静卧于四面青山中,巍峨的五指峰常年静伴着长眠的烈士英魂。纪念堂大厅里,毛泽东同志手书“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虬劲有力。站在这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沉甸甸的,酸涩,敬仰,还有其他难以言表的感觉。“先烈”这个词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在更多时候,是课本上一个抽象的词语,是面对纪念碑鞠躬时一个模糊的意义,而当看到一个个鲜活年轻的笑容被凝固在照片上,悬挂在纪念堂里供人凭吊的时候,今天的我不能不为之动容。他们中有很多人没有照片,有的甚至连出生年月也无从考证,也许有更多的人长眠于此,连被人凭吊的机会也没有。无悔二字怎生书?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祭奠了一个理想、一个誓言。

如果你读过几首毛泽东诗词,那你就不会对黄洋界这个地方感到陌生,“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毛泽东同志对这个以前打过胜仗的地方是情有独钟。因为此地时常弥漫着茫茫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我们一行到达此地,大家爬上当年打退敌军的军事重地,发现这里果然山高路险,易守难攻。我军曾在此凭借无比的英雄气概和聪明才智,大炮鞭炮擂鼓齐上阵,创下以不到一个营的兵力胜敌四个团的战斗奇迹。抚摸着冰冷坚硬的炮身,犹能感到半个多世纪前这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盛景。

(二)

别看井冈山山青水秀,当年红军战士生活清苦,再加上和敌人的战斗惨烈,一定无心欣赏此处美景。毛泽东同志旧居,其实就是一间原来农民住的平房土屋。昏暗的房间内,只有破旧的桌椅和床,条件相当简陋。而红军领导干部也和红军战士一样,穿单衣,睡稻草,饿了就吃红米饭南瓜汤。就是这样的条件,毛泽东同志在用点燃一根灯芯的油灯下,在中国革命寒冷的冬夜里,写下了《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这篇光辉著作,指引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从“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讥讽鞭策,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公情怀;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壮怀激烈,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深沉喟叹……历代有抱负的为政者,都懂得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重要性。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下来,不断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有着比以往任何时代统治阶层更高的境界、更远的追求。党以自己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钢铁般的纪律,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井冈山斗争的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得到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我们今天在和平年代,更不能忘记党在成立之初的宗旨,更要坚持好群众路线。

遥想当年,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矢志不渝,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坚守信念,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这种坚定的革命信仰令人惊叹、敬仰。当今时代,我们虽然不再需要用身躯去换回和平,但同样需要内心充满着希望和信念。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只有内心充实,永远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切烦恼和困难才不会难倒我们。

(三)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27年毛泽东离开井冈山时,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三十八年后会沿着秋收起义之路重回此地,以他诗人的激情挥毫留下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井冈竹尤翠,映山花愈红。硝烟散去后,留下一段段或激昂、或悲壮的过往,令人感慨万千。

第三次重上井冈,最有感触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调研考察时充满深情地留下的八个字:“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寥寥数语,饱含期望、意蕴深远,彰显了共产党人赤子之心的胸怀,体现着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担当。从井冈山到古田,从瑞金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我们党走过血雨腥风,走过波澜壮阔,一路走来,始终没有忘记这个初心,一直在为了这个初心砥砺奋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唯有如此“三省吾身”,才能做到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向前走,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离开井冈山,带着新时期的井冈山精神,恋恋不舍地再看一眼漫山的碧竹,再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期待下次,再怀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猜你喜欢

黄洋界井冈井冈山
冯贵华
西江月? 井冈山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黄洋界观云海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红杜鹃
井冈山十里杜鹃
《井冈学习有感》
黄洋界缘何蜚声海内外
井冈行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