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016-09-10李金明粟戎生

湘潮 2016年11期
关键词:粟裕敌人部队

李金明 粟戎生

粟裕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身经百战,战功显赫,逐步成长为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高级将领和军事家。他戎马一生,从头到脚,先后6次负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头部贯穿伤

1927年马日事变后,粟裕从湖南奔向当时革命的中心武汉。在那里,他入伍到了武昌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教导队。第二十四师是共产党掌握的一支力量,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叶挺。不久,第二十四师开赴南昌。

7月27日,中共中央军事部长周恩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来到南昌,领导南昌起义。一时间,南昌城里群英荟萃,粟裕所在的中队奉命担任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的警卫队。他看到周恩来等领导人紧张忙碌地工作,预感到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

7月31日下午,粟裕等人接到通知:“擦拭武器,补充弹药,整理行装,待命出发。”大家全副武装坐在背包上等候命令。8月1日凌晨,一阵急骤的枪声划破了南昌城宁静的夜空。顿时,城里城外枪声四起,杀声震天。起义开始了!警卫队接到命令,立即前去策应第十军教导团的起义。粟裕和战友们一道跑步到达目的地时,朱德领导的第十军教导团已经全部起义了。参加起义的还有贺龙领导的第二十军、叶挺领导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第四军二十五师等部队。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的胜利,震惊了反动势力。武汉政府勾结蒋介石联手反共。九江、吉安、抚州各地的反动武装陆续向南昌逼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广东,到大革命的策源地去。8月6日,粟裕随警卫队负责押送在南昌缴获的大批武器弹药南下。行军途中,因为人少枪多,每人除携带1支驳壳枪外,还背了2支步枪,200多发子弹,加上背包等,要负重60多斤。另外,每人还要照管几个挑着枪的民夫。大家冒着盛夏酷暑,每天走七八十里路,真是又热又累。到达福建与江西交界的武平时,围追之敌跟踪而来。朱德指挥部队顽强抗击,打退了敌人两个团的进攻。随后,上级命令粟裕所在的部队掩护主力转移。

粟裕和战友们占据武平城西门外的一个山坡,因为时间紧迫,也没有来得及修工事,就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粟裕正拼命向涌来的敌人射击,突然,只觉得头部受到猛烈一击,顿时血流如注,一头栽倒在地,昏迷了过去。一颗子弹击中了粟裕的头部,从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

不知过了多久,粟裕恢复了知觉,稍稍能动弹了。此时,四周已空无一人。他想挣扎着爬起来,可是腿一软又扑倒在地。一心要追赶部队的念头,给了粟裕一股力量,他站不起来,就顺着山坡往下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到路边,却又跌到了路旁的水田里。很快,他被路过的几个战友发现了,战友们为他包扎伤口,搀扶着他去追赶部队。

由于连续行军打仗,部队减员很多,加上处境危险,条件恶劣,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陆续离开了队伍。这支起义部队最后只剩下了不到1000人。身受重伤的粟裕,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战友们的帮助下,终于赶上了队伍。那年他整20岁。也许因为年轻,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粟裕严重的脑部贯穿伤,竟然神奇地愈合了。

1928年1月,粟裕随朱德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五连党代表。4月下旬,他随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不久,他调任二十八团三连连长。1929年春天,为粉碎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又一次“会剿”,扩大苏区,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实行战略性出击。2月,粟裕参加大柏地战斗、宁都战斗。进攻宁都时,他臀部负伤。这次因为没有伤着骨头,他歇息了很短一段时间,就又投入了战斗。

坚持不锯胳膊

1929年底,古田会议刚刚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三省会剿”。福建、广东、江西的敌人集中12个团的兵力,分7路向红军扑来。粟裕按照上级的部署,率第二支队于1930年1 月离开古田,进抵东韶,寻找战机。2 月上旬,敌人对红军形成了弧形包围之势。红四军前委决定诱敌深入,寻机歼敌。当敌进至水南、值夏、富田一线时,红军抓住有利战机,发起了猛烈攻击。

粟裕组织部队向富田之敌发起了进攻,但几次冲锋都没能奏效。粟裕大喊一声:“不怕死的跟我上啊!”随即抓过一挺机关枪冲向敌阵。这时,一发炮弹在粟裕身边爆炸了,他只觉得眼前一黑,就失去了知觉。几天后,粟裕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

粟裕头部被炸弹炸成重伤,送到后方医院抢救,医生给他清洗了伤口,治疗3个多月后伤愈归队。从此,几块弹片永久地嵌在了他的颅骨内。1930年7月,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合编,组建成红一军团,粟裕调任红十二军第五支队支队长。

1930年夏,国民党军“会剿”失败后,蒋介石恼羞成怒,调集了8个师,10万人马,向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一次军事“围剿”。为粉碎敌人的“围剿”,红一军团由江西南部向湖南进军,于8月18日进抵万载县的黄茅。这时,追击红三军团的敌人4个团,刚刚进到浏阳东南文家市和孙家塅等地,立足未稳,而且对红一军团已经迫近的情况毫无所知。红一军团前委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歼灭这股敌人。粟裕奉命率领部队奔袭文家市,配合兄弟部队,一举歼灭了敌人3个团又1个营。

1930年12月,粟裕升任红二十二军第六十五师师长,不久又改任第六十四师师长,参加了建立和坚持中央苏区的斗争。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指挥下,粟裕率领红六十四师英勇作战,与兄弟部队一起粉碎了敌人的第二、第三次“围剿”。

1933年2月,红十军与红三十一师合编为红十一军,粟裕担任红十一军参谋长。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粟裕等率领红十一军牵制敌人,为黄陂、草台岗两大战役大批歼灭敌人,粉碎第四次“围剿”做出了重大贡献。

5月,粟裕与萧劲光奉命指挥红十一军攻打江西西部的硝石。战斗中,二人赶到前沿指挥战斗,迅速将敌人打垮。在追击时,没有料到敌人的第二梯队从后面扑来,情况非常危机,粟裕立即带领身边的人员冲上去堵截。这时,一颗子弹打中了粟裕的左臂,动脉血管的鲜血喷出去1米多远,粟裕当场昏死过去。幸亏身边的警卫员懂得一些急救知识,迅速用绑腿把粟裕的胳膊扎紧,止住了流血。接着,警卫员又找来担架,将粟裕送到20多里外的救护所。山道崎岖,又下着雨,他们走了三四个小时才到。

第二天,粟裕负伤的左胳膊肿得像腿一样粗。医生检查后确定,子弹穿入骨头,打断了神经,已经感染,出现坏死现象。医生主张锯掉左臂,说不锯掉有生命危险。粟裕一听就急了,心想:失去一只胳膊,在前线作战多不方便。他对医生说,即使有生命危险,我也不锯胳膊。就这样,在他的坚持下,胳膊没有锯掉。医生见他这个样子,只得放弃了锯胳膊的方案,但是手术还是要做,要挤脓血,清除坏死组织。当时医药很缺,给他施行手术时,没有麻药打,医生想了个办法,就用绳子把他捆绑在椅子上开刀。手术时,痛得他汗如雨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粟裕说:受伤时倒没有觉得太疼,咬咬牙,也就过来了。倒是手术中吃了大苦头。

手术后,因为医疗条件很差,医生用蚊帐布剪成二指宽、五六寸长的布条子,放在盐水里泡一下,每天早晨从子弹的进口处捅进去,第二天又从子弹的出口处抽出来,再从进口处放进去另一条,第二天又从子弹出口处抽出来。捅来捅去,这伤口老长不拢,反而长了一层顽固性的肉芽子。怎么办?医生又用个小耙子,在伤口处把肉芽耙掉。这样捅来捅去,耙来耙去,疼痛难忍,真有“刮骨疗毒”的味道,伤口折腾了好长时间也长不好。当中,还出现过一次危险,一个赶集的日子,敌人的便衣队袭击了医院。医院没有武装力量,大家只得分散隐蔽。粟裕一出院门,就碰到敌人的4个便衣。敌人发现了他,紧追不舍。粟裕拖着伤胳膊,一口气跑出十几里地。甩掉了敌人。

后来,粟裕到了方面军司令部的手术队,用碘酒消炎,不到半个月伤口就好了。伤口是好了,可是手残废了,胳膊萎缩了,像竹竿一样细,五指弯曲也伸不直了。然而,这只残废的手,在以后的岁月里,起到了很多辅助作用。粟裕起草电报时,用左手压住电报纸,防止电报纸被风刮走;他看地图时,右手拿放大镜看敌我双方位置,左手用大拇指、食指夹住红、蓝铅笔把地点标出来;他添饭时,用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两指夹住碗边,右手往碗里添饭。无论是战争年代或和平时期,他左手做的这些辅助动作,都相当有用。后来看,粟裕当时坚持不锯胳膊,还是对了。

1935年4月下旬,粟裕率挺进师活动于斋郎地区时,敌人命令浙江保安第一团团长李秀率其所部1200余人,福建保安第二团团长马洪深带领1000多人,在以“大刀会”为主的地主武装近千人的配合下,从东北、正东和东南3个方面对挺进师实施分进合击。李秀、马洪深等以为人多势众,可以大功告成,杀气腾腾袭来。

此时,粟裕一面派出人员侦察敌情,一面率领参谋人员勘察地形,认真筹划歼敌方案。经过细致勘察,粟裕感到斋郎地区地形有利,是一个歼敌的好战场。粟裕深知,这一仗的胜败直接关系到挺进师能否打开通往浙西北的通道,关系到游击根据地能否建立。临战前,他对自己细心制定的作战计划又进行了一番周密细致的思考和审查。

忙了一夜,天近拂晓,远近的村落传来鸡叫声,粟裕依旧毫无倦意。他时而踱步于地图前,时而走出屋子望望挂在天空的星斗。这时侦察人员回来报告:“大刀会已经出动,正朝着斋郎地区靠近。”

“各个歼灭敌人的绝好时机到了。”粟裕说着高兴得猛的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小油灯直跳。他当即下令全师进入预设阵地。上午,战斗打响。手持大刀、腰挎黄色符带的“大刀会”匪徒,赤背坦胸,狂叫着“刀枪不入”,漫山遍野蜂拥而来。按照粟裕的部署,战士们一面做好战斗准备,一面展开政治攻势。“大刀会”的人越来越近,战士们先是一排枪子弹打去,接着对敌喊话,宣传红军不打受苦人,要他们不要受反动派的欺骗。在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不到半天工夫,这群乌合之众全部瓦解。

快到中午时,浙江保安第一团李秀部不知虚实,竟然深入到我军前沿阵地。粟裕命令部队,等敌人靠近了再打。直到敌人近到50米左右时,我军才集中火力,突然攻击。顿时,枪弹声、手榴弹爆炸声和喊杀声响作一困,震得山鸣谷应,敌人扔下一片尸体,哭爹叫娘,慌乱鼠窜。

敌团长李秀还想指挥部队反击,粟裕甩手一枪打中了他的手臂,李秀托着断手嗷嗷直叫。粟裕乘机指挥部队掩杀过去,打死打伤敌人300余人,俘敌约200人。李秀率残部仓皇向斋郎东北方向逃窜,我军乘胜追击了10多里才返回。在战斗中,粟裕右胳膊被敌人枪弹击中,再次负伤。

1936年,蒋介石命罗卓英指挥40个团“清剿”浙赣边的红军游击队,在反“清剿”作战中,粟裕采用了“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率领挺进师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1936年夏天,粟裕在云和县以南的一次战斗中脚踝中弹,这是他第6次负伤。

击中粟裕右臂的是一颗“七九”子弹,因为打得很深,一直没有办法取出,在粟裕体内埋藏了很多年。一到阴天或刮风下雨,疼痛就阵阵袭来,令粟裕十分难受。1951年粟裕调到总参后,毛泽东知道了他右臂的伤痛情况,批准其住院,施行手术,这才从右臂内将子弹取出。

带着病痛努力工作

粟裕一生6次负伤:头部两次,臀部1次,左臂、右臂各1次,脚踝1次。其中重伤3次,都昏死了过去,几乎危及生命。他从头到脚都受过伤,这在开国将帅中少见。每次负伤后,伤口刚愈合,他又以极大的毅力继续投入战斗,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曾点将,要粟裕担负抗美援朝战争的总指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先后两次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我国国防问题,决定抽调战略预备队4个军以及配属的炮兵、空军等部队25万多人,组成东北边防军,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后来,毛泽东又派陈毅再次向粟裕传达,明确要求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

可当时粟裕的身体状况很不好,每天头痛头晕难忍,但仍在坚持工作。当得知毛泽东亲自点将,他深感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自己的信任,义不容辞。立即着手进行担负新任务的准备,要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第三野战军九兵团参战。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头疼眼晕得非常厉害,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只能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线上。他不得不向毛泽东报告病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他专门到青岛疗养。半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他心急如焚,特地托请来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再次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毛泽东看到粟裕的信,立即复信: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

1950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粟裕到苏联疗养。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国,周恩来、朱德向他传达中共中央要他到总参工作的决定。11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通知:粟裕任总参谋长。粟裕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指导,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在中南海的授衔仪式。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授予他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11月20日,粟裕被增补为中央军委委员。

1958年2月,粟裕参加以周恩来为首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主要与朝方协商部署志愿军回国事宜。6月30日晚上,他主持总参谋部第四次部务会议,讨论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有关总参工作和军队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9月19日,他正式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负责院的常务工作。12月30日,国防部命令:粟裕以国防部副部长职务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0年6月,粟裕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途经法国考察了诺曼底。他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虽然身体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积劳成疾,但一直努力坚持工作。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送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在筛选骨灰的过程中,粟裕的长子粟戎生从父亲的头颅骨灰中发现一块直径约有黄豆大小和两块绿豆粒大小的乌黑薄片小东西,拿起一看,竟是3块碎弹片。当时,粟戎生特别吃惊:难道父亲生前的头痛病,就是这3块弹片引起的?他立刻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悲痛之中的母亲楚青。

2003年,粟裕夫人楚青首次向媒体公开了这3块粟家珍藏的弹片。2003年3月,她得知军事科学院筹建院史馆,亲自把其中一枚赠送军科院史馆陈列,把另两枚交给大儿子粟戎生保管。她说:“把弹片交给军科,是我们家人的想法,也是它最好的归宿。”

猜你喜欢

粟裕敌人部队
俄部队军演
第一次开飞机
儿在部队又立功
粟裕:“图痴”与“枪迷”
粟裕:“图痴”与枪迷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