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一直在路上
2016-09-10王哲
王哲
截至10月底,钢铁已提前完成4500万吨全年去产能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有望提前完成,其他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一条绵延的专用线从这里通向百年胶济铁路,然而火车的轰鸣声已经成为记忆。有着光荣历史的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原第一大矿——埠村煤矿年产量最高时曾达到186万吨,曾经喧嚣繁忙的矿区如今空旷而寂静。今年上半年,埠村煤矿已全面关停,90万吨的产能也从山东的煤炭产能统计表中彻底消失。去产能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埠村煤矿的关停正是去产能浪潮的一个小小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近一年来,这项被称作“啃硬骨头”的工作进展如何?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10月底,钢铁已提前完成4500万吨全年去产能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有望提前完成,其他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然而,按照“十三五”的目标,后续四年去产能压力依然很大。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的话来说,去产能依然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关停并转见成效
“以前煤矿最大的客户黄台电厂不远千里从山西进来的煤炭,也比从埠村煤矿几十公里运到黄台电厂的价格还便宜。”山东新升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原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埠村煤矿)董事长李树新对本刊记者说。近年来,受资源枯竭和市场下行的双重影响,埠村煤矿陷入产量锐减、亏损严重的境地,煤层薄、条件差、成本高、产能低,早已不具备效益开采的条件。“多年来,煤矿从上到下一直努力扭亏增效,坚持了整整11年。为了维持煤矿的正常运转,淄矿集团也一直为其‘输血’,但矿井扭亏已无希望,早一天关闭就能够早一天止住‘出血点’。煤矿因煤而兴,但决不能困于煤而走向衰落。”曾经是埠村煤矿矿长的李树新对本刊记者说。2015年,埠村煤矿关闭一对矿井,当年止亏5300万元。随着今年埠村煤矿全部关闭,再止亏6000万元。
与此同时,埠村煤矿改制为山东新升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转行”煤炭生产服务,打造无资源煤炭企业。目前,埠村煤矿为山东省内外十个单位提供煤炭生产综合服务,集中力量对工程塑料、城隆建材、热电厂等优势企业扩能改造、结构升级,同时投资1.4亿元,控股国内阻燃剂行业的领军企业济南泰星化工公司。目前,占地100亩的新园区已经竣工,年产2万吨超细氢氧化铝和3000吨聚磷腈项目已经建成。原来一直吃补贴的矿医院创新实施“医+”经营模式,主动承接驻地多家企业的职工医疗服务职能,实现了自负盈亏。煤矿的干部职工也都放下国企干部职工的架子自救求生,主动走上社会,揽工程、当保安、管后勤、干物业,目前已有1400余名职工实现了再就业。通过艰难的改革,埠村煤矿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衰老矿井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今年国家确定的化解2.5亿吨煤炭产能和4500万吨钢铁产能的目标,落实到了27个相关省市区,甚至具体明确到每台设备、每个矿点。针对化解过剩产能的难点和痛点,国家发改委、人社部、银监会等八部门围绕财税金融支持、职工安置等问题又研究制定了八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财政部出台了《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用1000亿元的资金规模鼓励企业去产能。
为去产能开起电商
“刚工作时每天上下班都会看到满载钢材的火车‘呜呜’鸣着笛奔向远方,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神圣和自豪。现在火车皮少了很多,我也从钢厂来到了集团新开发的电商平台工作。我怀念过往的时光,但并不失落,因为崭新的明天在等着我们。”太原钢铁集团80后员工邹涛这样对本刊记者说。
太钢集团是目前全球产能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年产钢量超过1000万吨,其中不锈钢占比40%左右。但从2012年开始,太钢的效益就在下行,当年的总利润从上一年的18亿元锐减到10亿元,而当时公司的营业收入在千亿元以上。到2015年,总利润变为负数。在今年去产能的过程中,太钢集团内的部分工厂开始执行轮岗的规定,还有部分员工实行转岗,即原先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调离生产岗位,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太钢还在距离太原市区40公里的阳曲县建立了“生态农业园”,一批转岗的工人陆续被安置到这里。出口也成为太钢消化产能的一条路,太钢不仅在上海、广州设有办事处,并且还开到了香港和美国。而在“互联网+”的时代,太钢不仅与沃纳斯、上海钢铁交易中心等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合作,也开启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太钢钢材电子商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客户可以对自己需要的货源进行竞价购买,这里信息透明、成交方便,甚至还“包邮”。
面对困境,不少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企业一边坚定淘汰落后产能,一边积极开拓多元产业,努力挖掘新的盈利点,寻找摆脱困境的新动力,不少钢企已经率先尝到了多元化发展的甜头。
与2015年相比,今年钢铁上市公司的利润来源越来越依靠于非钢产业的贡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传统产能过剩的行业发展多元产业是大势所趋。记者采访了解到,钢铁企业在多元产业中投入较大的项目聚集在高新技术、钢结构、废气资源和二次能源利用以及房地产、金融行业等领域。沙钢集团在其能源板块已达到年产冶金原辅料近4000万吨,形成钢铁渣、含铁尘泥等固废资源加工能力1000万吨的规模;河钢集团在资源综合利用板块的工业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已实现高纯气体、稀有气体以及特种气体的开发利用,产品价值和利润率大大提高;昆钢的新材料产业则瞄准了制造业发展用高端材料,致力于不锈钢复合材料、3D打印铁基系列粉末、石头纸等系列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除了国家治理产能过剩现象重点监管的行业外,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也着实不容小觑,已成为约束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症结所在。在我国,印刷行业也是一个产能过剩十分严重的行业,在去产能大背景下,不少企业主都主动转型求生。在印刷行业中有着超过20年经验且成功转型的阳光印网董事长兼CEO张红梅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的印刷行业早已处于供过于求的窘境之中,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而印刷工价却不升反降。全国的印刷行业有10万多家企业,300万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去产能的考验。
张红梅主动脱离了实体印厂业务,他们现在的模式是通过网上获得大量中小企业订单,分发给全国各地优质优价的线下合作印刷公司,用标准化的流程完成,并最终送达客户手中。这个过程是用户端“化整为零”、供应链端“化零为整”的一个在线整合过程。张红梅认为,相对于通过行政命令、政府导向为基础的去产能模式,用市场化手段、利用“互联网+”平台生态方式是去产能的另外一种软性方法。“服务好、价格好、内部管理好,工厂信息化水准做得高的供应商就会逐渐发展壮大,而一些低质高价的厂家就会自然淘汰掉。”张红梅表示,通过近一两年来的实践,作为国内领先的印刷和定制品电商平台,已有6000多家优质印刷企业和他们的平台签约,共生共荣,而一些低质高价的中小企业逐渐退出了市场。
另外,李新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在去产能过程中也要因地因企制宜,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做多元化经营,同时也要慎重考虑选择行业。如现在不少钢铁企业都在做电子商务业务,但国内目前大大小小钢铁电商网站有300多家,有许多前期都在“烧钱”阶段,并不能有效提升企业利润。
去产能依然任重道远
记者从11月8日召开的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了解到,今年去产能进展良好,全年目标任务有望提前完成,为此要科学确定2017年去产能目标任务,保今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标准谋划好、完成好明年各项工作。会议强调着眼“十三五”长远发展,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这意味着下一阶段的去产能工作仍会按照“十三五”的要求执行。
此前国家提出用五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用三至五年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煤炭产能。按此计算,尽管今年完成了2.5亿吨的煤炭去产能任务,但是还有7.5亿吨产能需要消除或者重组,如果分到后四年,每年也接近2亿吨。钢铁方面,“十三五”还有1.1亿吨左右的产能需要去掉,分到后四年,每年也需要去除3000万吨产能,比今年去掉的4500万吨产能仅仅差1000多万吨……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今年去产能任务完成是在市场去产能和政府压产能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今后去产能任务仍然很重,整体去产能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不过会根据市场情况作出一些调整——比如由于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今年第四季度暂时放松了“276工作日”煤炭产量限制。“去产能必须坚持不懈,我认为没有五年的努力解决不了问题。”王小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