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爆炸药的阈值速度与临界直径的数值模拟
2016-09-10山西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赵春龙王志军
山西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赵春龙 王志军
关于引爆炸药的阈值速度与临界直径的数值模拟
山西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赵春龙 王志军
为了研究铜射流与特氟龙射流冲击起爆爆炸反应装甲,提高破甲弹的侵彻能力,更有效地摧毁其后的设备与人员,使用非线性动力学显式autodyn软件对铜射流冲击B炸药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屏蔽板、背板对炸药的冲击起爆有着明显的效果,并且背板的作用效果更佳明显;特氟龙射流比铜射流更容易对带壳装药实现穿而不爆。
B炸药;阈值速度;临界直径;射流
引言
被誉为陆战之王的坦克主要作用是对抗反装甲弹药。世界各国采用新原理、新材料、新结构的方法,普遍增强了坦克装甲的防护能力,尤其是反应装甲等技术被广泛采用,极大地增强了坦克的防御能力。坦克已经成为防护好、火力猛、高速、高机动性的移动堡垒,给传统的反装甲弹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尤其削弱了破甲弹的侵彻能力,为了更有效地摧毁披挂反应装甲后面的人员及设备[1-2],串联战斗部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此类问题。
本文选择B炸药作为被发炸药,使用显式动力学分析软件autodyn,研究了铜射流与特氟龙射流冲击裸炸药、仅带面板炸药、仅有背板的炸药情况,得出了面板、背板对B炸药冲击起爆的影响规律。
1 材料及有限元模型
1.1 材料模型及参数
本文主要涉及特氟龙、铜、B炸药以及30CrMnSi四种材料,研究了壳体对炸药冲击起爆的影响,壳体使用30CrMnSi。射流的压缩、拉伸导致材料发生大的变形,使用处理大变形问题的EULER网格,B炸药及30CrMnSi使用拉格朗日网格,整个模型采用流固耦合的方式进行耦合,材料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材料模型
autodyn中α值(大于零且小于等于1)与高斯点的压力值确定炸药的爆炸情况,当α小于1时,被发炸药基本未反应,当α值为1且高斯点的压力小于20 GPa,认为被发炸药部分反应,当α值为1且大部分观测点的压力大于20GPa,认为炸药发生了爆轰。
1.2 有限元模型
为了节约计算资源,建立了二分之一的有限元模型,被发B炸药中间部位设置13个压力观测点如图2所示,以便观测B炸药压力随铜射流侵彻的变化情况,B炸药的厚度为4mm,壳体厚度为2mm[3-4]。数值模拟中单位制为:cm-g-μs-Mbar。计算中的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有限元模型
2 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在不同速度与直径下,得出铜射流与特氟龙射流冲击B炸药的引爆区域。
2.1 裸炸药
当一定的速度与直径的射流,冲击片状B炸药时,根据判据及反应度,可以得到图2所示的炸药反应区域。
图2 裸炸药冲击起爆规律
由图2可知,所研究的射流冲击裸炸药时,无法引爆B炸药;当射流直径小于一定值时,随着速度的增大,被发炸药处于基本未反应区域,但随着速度与直径的增大,B炸药的反应程度变大,更容易发生局部反应。当射流冲击B炸药时,铜射流比特氟龙射流更容易使炸药发生爆燃,且爆燃区域大。
2.2 面板
为了研究背板对射流冲击炸药的作用,当仅有屏蔽板如图2 (b)所示,屏蔽板对被发B炸药冲击起爆有明显的影响。
图3 带面板炸药冲击起爆规律
由图3与图2对比可知,一方面,屏蔽板增大了被发炸药的基本未反应的区域,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被发炸药的爆炸。图3对比可知,特氟龙更容易实现带屏蔽板B炸药的穿而不爆。
炸药前面放置高强度屏蔽版,不仅减小了射流冲击炸药的作用力,使得炸药的基本未反应区域变大,而且延长了炸药分解区域中压力的下降时间,导致了被发炸药发生大变形或形成了局部的损伤区域,使得被发炸药冲击波阵面后分解加剧,因此炸药发生了爆轰。
2.3 背板
为了研究背板对射流冲击炸药的作用,当仅有背板如图4所示,背板对被发B炸药冲击起爆有明显的影响。
图4 带背板炸药冲击起爆规律
由图4与图2对比可知,一方面,背板减少了被发炸药的基本未反应的区域,另一方面,也能导致被发炸药的爆炸,其作用效果比屏蔽板更加明显。图4对比可知,在有背板的时候,特氟龙穿而不爆的区域更大。
由于背板的存在,使被发炸药不同于带屏蔽板装药,对被发炸药背面进行固定约束,当冲击波传播到炸药与背板交界处时,冲击波造成的冲击压力经反射叠加增强;冲击波从低声阻抗炸药介质到高声阻抗金属板介质的传播过程,其反射效果更加明显。
3 结论
综上所述,当射流冲击炸药冲时由于面板、背板对炸药作用,导致了炸药更容易被引爆;当射流冲击B炸药时,为了实现对炸药的穿而不爆,特氟龙射流比铜射流效果更佳明显。此外还得出以下结论:
(1)铜射流与特氟龙射流冲击4mm厚度的裸炸药时,B炸药并未发生明显的爆炸情况。
(2)屏蔽板与背板对炸药的冲击起爆都有影响,且背板的影响效果更明显。
(3)屏蔽板与背板共同作用时,对射流的冲击起爆最明显。
[1]尹建平,王志军等.弹药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92-133.
[2]李小笠,赵国志,李文彬.长杆体垂直冲击带盖板炸药的临界起爆判据[J].弹道学报,2004,16(2):51-55.
[3]顾红军,刘宏伟.聚能射流及防护[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17-18.
[4]董方栋.低密度射流对带壳装药冲击起爆的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