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从“建造”到“制造”
2016-09-10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编辑部
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都接连发声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10年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从2010年开始,我国就在倡导建筑工业化,尤其是大量推进预制装配式结构。
2012年,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南京上坊保障房PC住宅楼顺利实现了结构封顶。相比传统施工工艺,这栋以“搭积木”形式搭建的住宅楼达到了6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大大缩短了工期。在人员使用方面,相同的施工面积,在传统施工工艺中每栋楼需要作业人员约100名,这栋楼只用了三分之一的人员规模,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可以说,建筑工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能够带动科研设计、建筑业、建材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以及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等多个关联产业、多种产品的技术创新,是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于各地的优惠政策,鼓励政策则多为对开发商的鼓励和补助,仅有重庆市补助构件厂,对其他业务环节补助很少,各方积极性调动不够,此外,各地鼓励政策多针对住宅,未来,公共建筑需要在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给予更多关注。
自2016年1月1日起,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历时两年多编制的国家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由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设计阶段评价、建造过程评价、管理与效益评价6章组成,对“工业化建筑”、“预制率”、“装配率”及“预制构件”等9个专业名词进行了明确定义。标准还明确了参评项目的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标准还规定,申请评价的工程项目应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作、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除此之外,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各类技术标准超过70项,涉及设计、构件部品生产、施工、质量验收等环节,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技术标准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建筑工业化发展。
当然,目前来看我国装配式建筑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抗震要求高,因为在最新的地震规划图中,我们整个国土面积全是抗震设防;还有我们有独立自主的标准规范体系,从国际上来看,有独立自主标准规范体系的实际上只有中、欧、美、俄,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但有时推广新技术时却并不一定是好事。同时,我国劳动力水平还是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虽然现在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但在房屋造价的比例还是较低。此外,我国技术、产业发展与快速的建设需求存在矛盾;行业管理机制、管理水平也与发展规模不符。
在“十二五”之前,建筑行业可能更多将注意力集中在结构体系的研究上,但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和需求变化,应该从与建筑功能与建筑性能的结合去考虑,只有这样建筑行业才能真正围绕着产品、用户来进行建筑工业化的推广和应用。
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整个建筑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培育建筑工业化发展全产业链,积极推广EPC总承包模式,提前考虑,综合测算,花该花的钱,不省不该省的钱,靠技术方案、合理规划节省成本,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协调各方关系。预制率、预制方案则需要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