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奉化境内古道遗迹调查记

2016-09-10王玮

大众考古 2016年2期
关键词:栖霞古道桃花

文 图/ 王玮

奉化境内古道遗迹调查记

文 图/ 王玮

奉化古道分布(局部)

奉化古道分布

古道是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长廊,对研究古代交通格局、文化传播、民间交流、社会变迁、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古道优美的景观生态环境和所蕴含的历史人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就浙江境内而言,近年保护并开发的仙霞古道、徽杭古道、文成红枫古道、天姥山古道、天台南黄古道、仙缙古道等,对宣传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奉化位于宁波南部,是一座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态城市。奉化的陆域面积1277平方公里,海域面

仙霞古道,古称江浦驿道、浙闽官道,历史可追溯到2000前的汉代。两晋至隋唐时,仙霞古道成了北上中原的交通要道。唐宋后,仙霞古道成为宽2~3米的“七尺官道”,是跨越仙霞山脉沟通钱塘江和闽江水系的陆路连接线。

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绩溪伏岭镇,东至浙江临安马啸,北靠黄山,南依天目山,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其中保存最完整的绩溪境内盘山石阶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据史料记载,这条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是徽商与浙商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积9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3公里,地貌构成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山地,这样的地貌构成造就了奉化山林古道较多的现状。奉化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种文化融汇交织,特色鲜明,其中布袋和尚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溪口作为蒋氏父子故里,以“民国第一镇”的美誉享誉海内外。

长寿桥

长安桥

古道调查

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通过对辖域内各镇街全覆盖式调查,基本摸清了奉化境内古道的分布、起止、年代、功能、长度等情况,为古道的规划保护、开发利用、整修等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经过此次调查,我们确定奉化现存古道48条,主要分布在溪口、大堰、尚田、西坞、松岙、裘村、莼湖、锦屏、萧王庙等镇街,几乎覆盖了全奉化市。古道年代涵盖唐、宋、元、明、清、民国,长度不等,保存状况参差不齐。较为重要的有黄泥岭古道、东坑岭古道、栖霞坑古道、大岭头古道、郑家塘古道、菩提岭古道、曰岭古道、蜘蛛岭古道、十八阶古道和城南官道等。

栖霞坑古道

历史上,浙东地区有过一条“唐诗之路”,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一条山水人文旅游线路,古人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而后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沿线的秀丽风景曾让众多文人墨客为之神往,并且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00多人游历过这条风景线,李白、杜甫也曾溯剡溪而上,饱览了“山色四时碧,溪光十里清”的美景,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

陆龟蒙、皮日休诗作中“桃发自然花”、“桃花爱有坑”、“石壁成夭桃”等多次提到“唐诗之路”上的一个地方ü ü桃花坑。陆龟蒙《四明山九题诗》云:“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奉化《四明栖霞王氏宗谱》中有《桃花坑歌》:“岩边笑指云深处,依旧桃花满千树。谁知应梦在名山,几度春风等闲去……回头欲见徐凫仙,拍手招我青崖岭。他年来赴蟠桃会,石上共话三生缘。”明代《雪窦寺志略·徐凫岩通景版画》中,“桃花坑”就画在徐凫岩瀑布下的东南方向。清代《四明谈助》中说桃花坑在徐凫岩以南筠溪峡谷一带。清《光绪剡源乡志》也有记载:“董村,在桃花坑山,古名董溪云南。”据诗作和古籍可知,从桃花坑可以看到徐凫岩瀑布。经杨古城先生考证,“桃花坑”就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ü ü奉化栖霞坑村。

栖霞坑村,原名凤棲村,传说是凤凰栖息的地方。从溪口镇亭下湖右侧公路西行,过董村,再向深山前行,就来到了栖霞坑。进入眼帘的首先是村口建于明代的长寿桥,桥体为单孔石拱桥,长约8米,高4米,全由溪床岩石垒砌而成,石缝未经浇灌,桥面上铺就鹅卵石。村道改建后,长寿桥已经荒废,杂草丛生,遍布古藤,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充满了古意和野趣。临桥有“长安庵”,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曾在此念书。登古桥可隐隐看到村中的屋舍。

一入村中,远远就能看到洽成祠堂,可惜祠堂屋顶和墙体大多倾倒,残檐断壁,尽现岁月沧桑。宗祠斜对面,有幢老屋极为显眼,名叫“润庄”,当地人叫“洽成阊门”,大约建于1870年前后,由王氏三兄弟建成,其精巧布局和精美雕刻令人叹为观止。离润庄不远有一座廊桥,名叫长安桥,也是单孔石拱桥,至今约有200年历史。长安桥横跨筠溪,桥上建有木廊屋,可遮阳避雨,桥面由鹅卵石铺成,早已被行人的脚步磨得光滑透亮。

再向前行,可至显应庙。走到村西口还有座单孔石拱桥,名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与村东口的长寿桥及村中的长安桥三桥呼应。走过永济桥,回望栖霞坑,几位村民闲坐余辉下,把烟话家常。令人慨叹,“山中岁月无古今,世外风烟空往来”。

栖霞坑古道起点为栖霞坑村,终点余姚唐田村。奉化段长约6公里,宽1.8米。古道沿栖霞坑山凹缓慢上升,路面铺设石块为主,间辅鹅卵石,走过一大片竹林后,视线豁然开朗,路上一座石拱桥横跨于山溪之上,沿途溪水潺潺、鸟鸣虫喧、空谷生灵,不由使人触景生情,造就了著名的“唐诗之路”。城南官道

洽成祠堂

洽成阊门

西溪亭

本次调查还发现了城南官道,自锦屏街道奉南村起至尚田镇广渡村终,长约3公里,鹅卵石路面平直宽阔,平均宽3米,路面两侧低中间稍微隆起,形成剖水面,有利于雨中行走。城南官道出县城五里有一西溪亭,亦称五里亭,古道北达县城可上宁绍,南通台温,西南入奉化大堰、新昌等地。明代奉化驿道设施记载有驿馆、铺两级,清承明制,但有驿、铺、亭三级。清《光绪奉化县志·卷三·建置下》载:“……附茶亭……西溪亭,县南五里。”民国元年《奉化县补义志·卷五·驿道邮亭》载:“光绪志未入邮亭不胜枚举……老驿道然由南门出曰……西溪亭。” 西溪亭是奉化县城南边距离最近的邮亭。据推测,城南官道修建年代约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8)。

保护利用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奉化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高山村、镇经济发展基本趋于原始状态,山道面貌未曾有大的改变和破坏。近30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古道人为破坏和自然损毁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古道原有的交通功能退化,陷入无人维护的境地,自然风化日益加剧,古道的遗迹道路、驿亭、拱桥、古树均在自生自灭状态下,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可言,经常面临着台风、山洪冲击的威胁,造成路基损毁、泥沙掩盖和亭毁、桥倒的严重局面。一些古道周边古树病虫害没有得到有效防治,致使一部分见证古道历史的树木面临枯死的境地。为了改善交通条件,特别是农村山区的道路状况,实施了“村村通公路”、“路面硬化”等工程项目,很多公路在原有的古道上直接覆盖修建,这是古道的灭顶之灾!村镇兴建山顶梯田,筑机耕路,又导致古道被拦腰截断。同时,一些工程建设项目,所兴建的水利工程与农村居民住房,使许多古道遭淹没。

欣喜的是,很多村镇也开始认识到古道的价值,着手保护利用古道,让其焕发新貌。如大堰镇、松岙镇已将健身游步道与古道串联,重点突出悠远的古道历史,反映古代人们出行与商贸;溪口镇已投入资金着手对入山亭古道进行修缮。大堰、松岙、裘村等乡镇的健身游步道,涵盖了三门岭、箭岭、吉岗岭等多条古道,沿途经过巴人故居、前洋古宅、柏坑古祠堂、柏坑水库、仰天湖等众多人文和自然景点。这条连接大堰各旅游景点的健身游步道,成为古道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

(作者为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

显应庙

城南官道

栖霞坑至唐田、壶潭的古驿道

猜你喜欢

栖霞古道桃花
走古道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桃花琐话
清明,又见桃花红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
桃花千朵惹蒹葭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