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国的贸易关系
2016-09-10郭松燕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新兴经济体,中印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中国目前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印度是中国南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虽然中印贸易增长快,但是贸易不平衡、两国贸易结合度不高并且贸易结构虽然互补但是呈现一边倒的形式,不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与经济的持久发展。
【关键词】贸易结合度 商品结构 产业内贸易
一、中印双边贸易概况
自1950年,中印建交60多年来,两国关系走过不平凡的道路。一直以来,中印关系面临多重严峻挑战,但最紧要的仍然是如何管理日益发展的双边贸易。中国和印度是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总和占世界总人口近40%,两国的贸易合作对两国国民、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都有重大影响。10年来,中印双边进、出口额及贸易总额,都有显著增长,但是总规模仍偏小,与两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国际贸易地位不相匹配。中印贸易额占印度总额的比重从2004年4.4%增加到2014年的9.2%,期间在2010年比重达到10%,中印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比重在2011年达到最高2.0%。此外,印度自中国的进口贸易额增长速度高于对中国的出口,表现为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这种进口与出口的结构性不均衡,势必会引起印度对中国出口扶持政策等因素的担忧,必然会设法避免中国进口份额的进一步扩大。
二、中印贸易紧密度
为了衡量近年中印贸易的变化趋势及两国贸易密切度,除借助两国双边贸易额的绝对值来分析外,还需要采用将两国贸易关系密切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的综合指标,我们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来考察:
TCDab=(Xab/Xa)/(Mb/Mw) (1)
式(1)中:TCDab表示b国作为a国出口市场的重要程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的出口总额;Mb表示国的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的进口总额。如果TCDab与TCDba均大于1,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联系紧密,两国互为对方重要的出口市场。表1即为2004~2014年中国和印度的贸易结合度指数。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十年间,两国相互间贸易结合度指数的波动方向基本一致,均呈“倒U”型的变化轨迹,指数平均水平不高。中国对印度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于2007年达到峰值1.29,随后递减;印度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仅有2005~2007年大于1,2005年达到峰值1.27,2014年跌落至最低点。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新兴经济体,中国与印度的相互依赖关系并未随着两国之间贸易绝对额的增加而增加。第二,2004~2006年,TCDIC较TCDCI高,但差距不大,之后各年TCDCI略高于TCDIC,而且差距逐渐增大,这说明中国对印度的依赖程度更高一些。第三,两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在2006年前后开始处于递减趋势,可能是因为印度贸易逆差加剧,贸易摩擦逐渐频繁,印度与中国在贸易往来不平衡。
三、中印贸易结构
(一)中印双边贸易趋于互补性
为对两国贸易关系做出更加全面理解,有必要在微观层面上对贸易结构及趋势做进一步的探究。数据的来源分类采取成蓉(2011)选取H.S.1996编码01-18类、供92章商品的进出口数据,并结合贸易商品的要素特征,将所有商品分为三大类。
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各具特点,趋于互补性:(1)2004~2014年,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结构变动并不明显,始终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而且比重略微上升,自然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低水平。(2)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在2004-2010变动平稳,期间,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是出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类型,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从2010年71.9%下降到2014年45%,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从2010年17.6%上升到30.2%,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份额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小。
(二)双边贸易产业贸易偏弱
国与国之间相互贸易是因为国家间资源禀赋条件具有差异性,从而发生在各国不同产业间贸易,中印两国由于经济水平和资源禀赋上仍有相似之处,而这种相似性所导致的相互竞争提供了中印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条件。为衡量中印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引入国际上通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其进行测定。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GLp=1-|Xp-Mp|/(Xp+Mp) (2)
其中,Xp和Mp分别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经济时间内,某行业或产品组合p的出口额与进口额。指数在0到1之间,值越接近1表示该产品组合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利用式(2)计算中印2004~2014年主要的出口商品类别的GL指数,得到表2。
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第一,对于总体类别而言,中印在出口贸易中既有产业内贸易,也有产业间贸易,表现在不同产品类目上;对于单种产品类目而言,同样存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表现在不同时间段上,即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波动性。
第二,对于中国与印度在两国出口商品类别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倾向于产业间贸易。如第5类/第6类、第16类,特别是表现出明显产业间贸易的第16类在整个考察期间,在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中占有重大比重。另外,虽然中印两国对同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第17类、第18类贸易量小,中国仍具有比较优势,在两类产品上同样表现出产业间贸易。
第三,同属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第7类、第8类、第11类、第12类的GL指数均有接近1的趋势。这与中印两国的劳动力资源都较丰富,呈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有关。另外,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第2类(植物产品)、第15类GL指数相对较高,而第14类GL指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这与中国和印度是资源大国,且中国是资源稀缺国的事实相符。
参考文献
[1]赵放,李季.中韩贸易现状及产业内贸易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版),2010,(4).
[2]金缀桥,杨逢珉.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5,(11).
[3]成蓉,程惠芳.中印贸易关系:竞争或互补——机遇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全视角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6).
[4]何智娟.2004—2013年中印货物贸易发展浅析.南亚研究季刊,2014,(3).
[5]张勇,王玺,古明月.中印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经济研究,2009,(5).
[6]常静,李忠斌.商品贸易结构分析视角下的中印贸易.商场现代化,2007,(17).
作者简介:郭松燕(1988-)女,湖北荆州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