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盈余管理
2016-09-10欧璐
【摘要】多选择性、灵活性的会计政策,给了企业对外报告会计信息时更多的操纵空间,也即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和动机虽是多样的,但都紧紧围绕着企业管理当局自身利益。基于此,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以及规范做出一些合理的解释与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 产生原因 规范
一、盈余管理简介
美国会计学者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Schiper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根据不同学者的界定,我们不难发现盈余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客体主要是公认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等;盈余管理主体有目的的选择利于自己的最优会计政策;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所谓的明确是对管理当局而言,即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就复杂而言,盈余管理混淆着利益相关者的视听,导致其利益受到侵害,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相矛盾;从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来看,企业盈余管理并不会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盈利,只是改变了盈利在不同期间的分布,它影响的是企业财务报告的盈余而不是企业的盈余。
本文将盈余管理作出如下定义: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当企业能够自由选择会计政策时,企业当局会选择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一)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当局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不一致,也即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股东与管理当局追求的利益不一致,企业的股东总是希望企业每股收益不断增大,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企业管理当局则是希望能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例如,在效益指标影响职业发展状况下,管理当局希望实1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实现职位的晋升。与此同时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前者拥有的信息总是多于股东,致使管理当局加大盈余管理的倾向性。
(二)合理避税的考虑
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互分离的企业会计制度下,管理当局既要树立良好的经营业绩,又要根据财政税收政策尽可能的进行合理避税考虑。基于此,企业管理当局往往会运用盈余管理进行合理避税。例如利用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减少企业当期利润,达到降低企业税负的目的。
(三)融资考虑
企业的融资有多种渠道,包括权益性融资与债务性融资。而不管是企业发行股票或是举债进行融资,投资方都会以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以及偿债能力为主要的考虑基础。而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企业则会进行盈余管理以让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达到相对优化,以获取融资。例如,企业在期末偿还借款,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而在下一年度又借入上期期末偿还的负债。以此掩饰企业的实际债务状况。
(四)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股东与管理当局信息不对称。股东无法真实的了解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只能通过企业披露的报表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由此决定对企业的投资与否。而有的企业在进行例如重大改革等情况会使财务报表的前后期发生较大变化,致使股东没有安全感而撤资。适当的盈余管理,降低股东的风险感,稳定现有投资者的同时吸引更多投资者,免于因股东撤资而遭受经营风险。
(五)企业内部竞争的影响
企业管理当局与股东利益不一致,导致管理者更注重自身的私利。而企业内部管理者就会通过盈余管理进行竞争,以获得股东以及上级的赞识,加大自身管理权力以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盈余管理手段
(一)利用资产重组进行调节
资产重组是指企业通过合并、分离等一系列方式以达到调整企业产业结构、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等目的。以此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利用资产重组的时间差异。例如企业在期末进行企业合并,实现企业利润增长、负债结构改变,财务报告优化,达到吸引投资者的目的。
(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调节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新会计准则中虽规定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内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在以后期间转回,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但在例如应收账款、存货等的减值准备的可转回状况下,企业仍有非常大的盈余管理空间。例如企业管理当局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当期期末计提较多的坏账准备下期又转回。直接导致当期应收账款周转率增大,反应出企业较强的流动性与营运能力,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
(三)通过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进行调节
会计政策的灵活性选择下,企业管理当局可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对企业的财务进行计量与确认。例如会计准则中规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选择加速折旧法、平均年限折旧法等。企业则会根据当前情况选择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法进行计量。同时,对资产折旧年限以及净残值的估计也带有非常强的主观性,这都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
(四)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调节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不论收取价款而进行的资源或义务的转移。企业通过转让等方法将一些负债及低回报的资产转入关联企业,反之将对方企业的优质资产以低价收购或租赁,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呈现近完美的状态。
四、盈余管理的规范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与灵活性,致使企业管理当局会根据企业自身状况选择于自身而言最优的会计政策进行确认与计量。基于此,会计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既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也缩减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正确的财务信息。
(二)加强外部监督
外部审计机构包括社会审计与国家审计。外部审计应公平准确的提供被审计企业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例如加强CPA审计等方式加强财务报告的公允性。
(三)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加强内部审计的执行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司虽按照公司章程设立里董事会、监事会等,但这些组织架构却形同虚设,内部高管实际掌控着整个企业。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当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根据管理当局的要求,对财务数据进行调节,误导信息的使用者。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是使企业会计信息更加可靠真实重要途径之一。
(四)改革现行企业业绩考核
我国现行的企业考核制度过分关注利润指标,在此评价标准的存在下,管理当局为了有一个好的评价结果就会不由自主的选择盈余管理,实现企业短期利润的增加。由此,应当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抛开之前以企业利润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引进其他指标的考核,同时加大其他方面的考核,不断完善整个评价考核体系,降低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
五、总结
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导致的会计信息的低可靠性,由此导致资本市场决策的混乱。所以政府及各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使企业的良性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宝智.《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方法措施研究》.《理论研究》,2012.
[2]吴志兴,杨敏.《关于盈余管理问题的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5.
[3]宋昌英.《基于现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公司治理》,2010.
作者简介:欧璐(1996-),女,汉族,重庆市人,就读于四川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