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打击吞噬民众财富的“蝗虫”

2016-09-10文言闻

时代金融 2016年13期
关键词:蝗虫老龄诈骗

文言闻

近年来,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短信和社交软件等渠道,结合伪基站、钓鱼网站等手段进行诈骗,并利用银行等渠道转移不法所得。以“冒充公检法诈骗”“我是你领导”“猜猜我是谁”“网购退款诈骗”“赠送免费产品”等预谋型、踩点型、套话型诈骗场景是骗子常用伎俩,其中尤以公检法等类型诈骗涉案金额大、社会危害严重。随着反腐全面推进,最近出现的冒充“中纪委”的新骗术更是让人啼笑皆非。随着“P2P”平台等一批互联网新金融形式的兴起,信息诈骗的围猎场由传统骗术向高科技、精致包装、品牌承诺等更具迷惑性的方式呈现,各路骗子披上伪金融的外衣从事诈骗活动。近期媒体披露的各种非法集资诈骗层出不穷。

为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维护金融稳定,2015年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种类、属性、监管等一系列内容,这使得一直处于空白地带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了法规保障,预期还有更多的监管条款出台,新型诈骗正受到全面围剿。有了政策依据,有了监管层的重视,但诈骗并未被消灭,这些啃噬人民群众财产的“蝗虫”和监管防范的博弈仍将长期存在。

按照学者的一般看法: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出现婴儿潮,从1982年至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64岁)占比从61.5%上升到74.5%。之后我国的劳动人口数逐年下降,人口结构呈“中间小、两头大”的不合理形状。抚养成本与赡养成本则逐年推高,出现“人口负红利”。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但影响国民经济在宏观上的整体储蓄率,也造成退休老龄人口的增加。老龄人口自身既有养老成本上升、养老金储备不足的担忧,也有传统的“给儿辈、孙辈帮一把”的亲情关怀。“多给子孙留点”——这种强烈的增值意识也许是很多老人被骗的重要原因之一,更多的诈骗分子瞄准了这一群体。

信息诈骗多以老龄人口、中低收入者为对象,虽然可能以偏概全,但对财富的迫切需求,渴望一夜暴富,促使这种欲望产生的原因在于一个时期以来,财富收入的急剧分化,贫富差距过大。固然每个人都知道应该通过辛勤的劳动来换取劳动所得。但社会上一些中高财富人群的财富创造过程大多很难归于正当劳动,更是在社会上形成负面效应——爆发式增长的不义之财。让人心既浮动又浮躁,客观促成了面对诈骗抵抗力的下降。

猜你喜欢

蝗虫老龄诈骗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都2020年了,人类为啥还拿蝗虫没辙?
蝗虫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