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分析
2016-09-10占凤婷
【摘要】本文对贵州省2004~2013年城乡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二是城镇就业人数上升了,乡村就业人数下降了;三是贵州省的二元对比系数与发展中国家的最低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相对突出,需要大力进行改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等原因导致了城乡经济的不协调发展,针对以上原因,提出实行制度创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和完善就业服务的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发展 二元对比系数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决定》强调,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资源集聚,贵州已经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贵州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贵州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在推动贵州省经济跨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双重需求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综合起来统一解决意义重大。
国内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文献较多。国外学者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从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收入差距变化角度分析的,20世纪50年代,Kuznets研究认为收入差距变化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的关系,而Fields(1984)和Deininger、Squire(1998)分别根据“亚洲四小”经济增长中的经验和用面板数据反驳了Kuznets的倒U型关系,认为库兹涅茨的假说并不能得到检验证明。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体制上产生的二元经济结构来研究城乡收入差距。2010年(李实、李婷)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体制和政策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结论。
通过相关的文献梳理发现,大多数关于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是从整体进行分析的,而对于区域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贵州省,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从贵州省城乡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出发,通过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就业问题和城乡产业问题三个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不协调的原因,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贵州省城乡发展不协调表现及原因分析
贵州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城乡收入问题、城乡就业问题和城乡产业问题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城乡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1.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差距和恩格尔系数是分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结合2004~2013年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和恩格尔系数来进行具体分析。
2004年以来,贵州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资料显示,2004年贵州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22.1元,到2013年达到了20667.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1722元增长到2013年的5434元,同时收入差距也从2004年的5600.1元扩大到2013年的15233.07元,所以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在不断拉大。根据数据资料显示,2004年到2013年,贵州省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农村居民;10年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优化,而且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优化速度要快于城镇居民。2004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14%,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8.2%;201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9%,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96%;2004~2013年间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了5.24%和15.24%。由此贵州省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和提升。
2.城乡就业问题。统筹城乡就业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贵州省作为欠发达的地区,要跟上全国建设现代化文明社会的步伐,就必须重视城乡劳动力问题,统筹城乡就业。
2004年到2013年,贵州省就业人员下降了321.79万人,下降率为14.7%;10年来,乡村的就业人数一直大于城镇的就业人数,贵州省本身乡村的人口数就要大于城镇的人口数;10年来,城镇就业人数上升,增加了221.67万人,乡村就业人数下降,减少了543.46万人。2004年,贵州省就业人员2186万人,比上年增长1.9%;城镇就业人员418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19.1%;乡村就业人员1768万人,占总就业人员的80.9%。2013年,贵州省就业人员1864.21万人,城镇就业人员639.6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1224.54万人。
3.城乡产业问题。城乡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差异是反映城乡经济发展对比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二元对比系数通常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来表示。这里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来表示二元对比系数。发展中国家二元对比系数一般在31%~45%之间;发达国家一般在52%~86%之间。
2004年到2013年,贵州省城乡二元结构有一定改善,但是贵州省的二元对比系数大部分都处在10%以下,表明贵州省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态下,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发展不协调。2004年二元对比系数为7.78%,2010年为15.86%,二元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从2010年,二元对比系数又开始下降,一直在10%以下,2013年为8.56%。贵州省的二元对比系数与发展中国家的最低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二元结构矛盾相对突出,需要大力进行改善。
(二)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城乡发展存在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贵州省的城乡发展不协调,除了普遍规律的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现阶段,贵州城镇中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和优化,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环境条件落后等原因,第二、三产业尚未发展起来,第一产业仍然长期在农村产业结构比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第二、三产业的缓慢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在短时期内很难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的产业结构无法进一步优化升级,城乡差距扩大就难以避免。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基础设施、就业机会不均等等都导致劳动力大量的涌入本身已经很拥挤的城市,而不愿意到农村或郊区就业。就业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水平。由于历史、自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诸方面的原因,贵州省城镇化水平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城镇化率低,2013年贵州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7.83%,而云南省是40.48%,广西省是44.81%,贵州省明显低于周边地区;2013年贵州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16.38%。二是城镇体系不合理,呈现“城少镇多”的格局。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2004~2013年贵州省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和提升,但同时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二是城镇就业人数上升了,乡村就业人数下降了;三是贵州省的二元对比系数与发展中国家的最低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二元结构矛盾相对突出,需要大力进行改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和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等原因导致了城乡经济的不协调发展,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要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户籍制度、人口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各项要素均等化发展。
(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
贵州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要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作为贵州省未来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经济的开放,就业结构、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财政支出结构以及金融的发展程度等都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些因素在城乡之间的差异的缩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未来10年间就能够实现的。缩小贵州城乡收入差距是贵州各级政府的责任。在政策制定、发展路径、投资招商、产业选择、扶贫等诸多方面,都应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出发点和着眼点。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不完善等就业矛盾阻碍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增加基层就业机会和完善基层就业服务保障,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让更多的劳动力能就业。对于一些特殊的群体,比如残疾人、退役军人等要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就业
参考文献
[1]陆锦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杨昌军.申鹏.统筹贵州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09年.
[3]李静利.贵州省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02).
[4]王秀峰.战略管理与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J].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5]张建武,李永杰.构建城乡统筹就业机制的条件及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作者简介:占凤婷(1990-),女,汉,湖北武汉,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