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
2016-09-10李原草
【摘要】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体制中,国企占据重要位置。我国国有企业不仅数量众多,且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控制绝大多数关键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选取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融资为主、投资为辅进行说明研究,探讨当前国有企业投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提出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 银企关系 投融资市场导向 银行导向
一、简述国有企业投融资历史进程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变,国有企业投融资运作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文主要探讨从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国企的总体改革步伐,投融资体制的历史进程。
(一)初步阶段
自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至1991年间可称为初步阶段。初期的重点在于激发企业自身和员工的积极性,例如放开经营的自主决定权等。但由于约束机制等配套制度不健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内部人控制、利润下降等。后期逐渐开展了政企分开,力求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通过施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等,并尝试对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开展股份制和集团制改革。鉴于出现的问题,92年的国务院会议提出不再支持经营承包责任制。这段改革尝试了多种方式,使得股份制的优越性逐渐凸显,实现了投融资体制的制度性突破。
(二)制度化阶段
1992至2002年可称为制度化阶段。1992年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提出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20世纪末,两千余家试点国企约85%已实现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改革,初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国企脱困仍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国企投融资体制落实“拨改贷”政策后,部分企业因为负债较多、经营效率低下等因素逐渐开始经营困难、亏损加大,进而导致银行体系坏账率增高,国企的融资需求已很难再通过债务融资方式来满足,股权融资方式提上日程。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股票融资方式,一手抓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一手通过国际国际资本市场来融资。
(三)全面深入阶段
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尤其是国资委成立后,提出其管辖的大型国企要吸引社会化资金,实行产权多元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并成功完成国有企业的战略改革任务,高效有力的资本市场成为必然选择。随着改革的深入,私营成分壮大,社会资本逐渐充裕,同时贷款渠道的收紧导致国企越来越多地选择在资本市场上开展投融资行为。然而,这也导致了股权分置改革这一资本市场问题,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建立带来部分扭曲,影响了资本市场定价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融资中的主要问题
(一)直接融资倾向明显
间接融资到期后本息支付的时间约束较为“刚性”,直接融资方式则没有明显的“清偿”要求,弹性较大,股息支出也很自由。实践中,直接融资的成本要远低于间接融资,大多数企业股权融资实际上是“零成本”,因而导致国企首选股权融资。这导致片面追求上市融资、增资扩股的行为,看似规模不断增大,但企业价值少有增长。多数国有上市公司长期不分红、低分红,导致投资者信心普遍缺失。
(二)银行贷款依存度高
一方面,由于历史沿革、体制运作等原因,银行贷款“偏好”流向国企,国企对贷款高依存度扭曲了银企关系,体现了国企融资结构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从“拨改贷”开始,银行开始取代政府变为国企融资的主要来源。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低,大部分居民储蓄以银行存款形式出现,国企的资金需求天然偏向由银行贷款方式满足。
(三)内在融资动力缺失
这与我国政策倾向及国企效益低下,国企与社会分配关系未理顺有关。国企的特殊地位和政府资金、政策支持使其通过政府帮助即可获得融资而不需通过市场化手段,尤其是大型国企的二、三级公司。缺乏内在融资动力,没有市场化融资的压力,是其融资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同时,国企很少有内源融资。虽然资本金近年略有增长,占资产之比仍相对低,更加上经营效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的因素,导致许多国企缺乏资金生成能力,却不停消耗资金,带来内源融资渠道枯竭,资金运作能力低下。
三、投资中的主要问题
(一)委托-代理问题
这一问题在国企中特别明显。首先表现是政企不分。领导层即使是上市公司董事会,往往由党政机关任命。部分上市国企,表面股东所有,实际由政府控制,规范运作的体制如无源之水。其次表现为严重权责不对称。国企管理者类似于政府官员,其切身利益往往不取决于企业业绩好坏,因此更看重主管部门的评价而非企业效率。这造成国企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产权不清
国企产权不清晰是其诸多问题的根源。国企本身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而仅是经营者,但又被赋予法人资格,一面要力图国资保值增值,对相应的主管部门负责;一面又要对企业和员工负责,改善经营获得发展。在实践中即使经营不好也会有政府兜底。正因产权缺位,国企对投资是较为保守的。一旦失利,国企领导层就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影响个人发展。这也造成了国企资金的浪费,一些企业常年巨额资金存在银行,造成巨大浪费。
四、对策
(一)推动深层次改革,缔造健康银企关系
只有实现产权明晰,才能彻底解决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来看,大多数国企已初步建立起了公司治理结构,但未形成真正的现代企业机制,没有触及根本的产权界定问题,政企不分矛盾仍然存在,行政化的运行模式较普遍。同时,银企关系改革刻不容缓。缔造新的银企关系要从国有银行入手,打造成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理顺信贷机制。
(二)引导股权市场,促进债券市场发展
有效发展和规范股权投资市场是优化国企资本结构的有力措施,要逐渐改变国企“圈钱”和包装的行为,逐步规范投机性现象。适当降低债券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是丰富国企投融资渠道、增强其活力的重要方法。
(三)加强投融资中介机构建设
加强多种中介机构如会计师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建设,引导创新性的投资银行蓬勃发展,利用“外部智力”加强国企资本运作能力,促进国有企业投融资运作。
参考文献
[1]李心愉.《公司金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陈清泰,吴敬琏,谢伏瞻主编.《国企改革攻坚15载》.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3]刘希麟.“国有企业投融资若干问题探讨”.《商场现代化》2010年6月(中旬刊).
[4]吕政.“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再认识”.《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月.
[5]陈真子.“经济体制改革条件下国有企业融资行为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作者简介:李原草(1986-),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私募股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