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碳排放现状分析
2016-09-10周洁
周洁
【摘要】山西省的“高碳”型发展之路对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将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及碳排放强度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山西省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结构
一、引言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能源充足,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长期以来,山西省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其自身丰富的能源优势,走“高碳”型发展之路,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大省,能源消耗总量大,利用效率低,与其他省份相比较,山西省的碳排放量较大且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对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二、碳排放概述
如表1所示,山西省2012年的GDP仅占全国水平的2.24%,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占全国水平的5.65%。由表1、表2可知,随着山西省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不断增加,虽然煤炭类消耗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量的比重在逐年降低,但都高于88%;山西省碳排放强度总体呈降低趋势,表明单位GDP的碳排放在逐渐减少;人均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主要是由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引起的。
表1 山西省与全国经济及碳排放量比较
注: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
碳排放总量根据杜立民[1]改进的核算方法计算。
表2 山西省与全国碳排放状况比较
三、碳排放结构分析
由山西省碳排放结构可知,2000年~2012年山西省以煤炭类为主的碳排放结构未曾改变,煤炭类碳排放量占总量的比重始终在88%以上,最高达到92.92%,石油类、水泥的平均碳排放量所占比重均在4%左右,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所占比重最小,平均值仅为0.07%,但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2003年,山西省煤炭类碳排放量占总量的比重达到最高值92.92%,石油类、天然气以及水泥的碳排放量分别占3.01%、0.02%、4.05%,而全国煤炭类碳排放量占总量的74.56%,石油类、天然气以及水泥分别占13.79%、0.18%、11.47%。直到2012年,山西省煤炭类碳排放的比重仍高达88.67%,与全国的73.58%相比,山西省煤炭类碳排放所占比重明显偏高,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山西省为煤炭资源大省,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全国资源储量的22.6%,居全国第二位,而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同时,山西也是产煤大省,煤炭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加之长久以来“路径依赖”的惯性,使得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第二,山西省的工业结构以电力、煤炭、焦化、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高能耗产业为主,这些资源导向型产业对煤炭有着较高的需求。
四、碳排放强度分析
由山西省2000年~2012年的碳排放强度可知,期间山西省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的态势,年平均下降率为2.25%。其趋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2000年~2002年,山西省碳排放强度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远低于碳排放增长速度。2)2003年~2012年,碳排放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4.59%,这与山西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政策密切相关,对“三高”行业实行严格控制,淘汰小煤窑、小火电等落后产能,尤其是2010年“综改区”的设立,加快了山西省经济转型的步伐,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得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从而降低了碳排放强度。
山西省2003年~2012年碳排放强度的年均下降率为4.59%,而GDP的年均增長率已达到11.62%,然而,只有当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率大于GDP的增长率时,才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绝对减排[2],因此,山西省的碳排放强度虽呈持续下降趋势,但尚未达到二氧化碳绝对减排的标准。与此同时,2012年山西省碳排放强度为6.31吨/万元,远高于全国碳排放强度的2.50吨t/万元,山西省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是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11:20-33.
[2]何建坤,刘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74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