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管理
2016-09-10周霞光
周霞光
自从经常调拔大额资金以来,“超额准备金”流进流出成了我关注的对象,如果我们把资金看成一个堤坝储存的水,超过一定的水位是水过剩,低于一定的水位是水不够。如何管理好这些资金,使这些资金在合理的水位内呢?
最简单的办法用超额准备金余额来衡量,如何用好用足资金,提搞资金使用效率,使其合理储备,存贷款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运作中需要留有一定数量的备付金即超额准备金,以满足存款人的随时取款需要,资金增加减少,形成流动资金。合理的超额准备金将会发生较好的效益,反之,则没能创造良好效,还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
大部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资金运用主要是用于贷款。因此,过剩流动性必然与存款贷款有着直接关联。从各项存贷款指标来看,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能够贴切地反映过剩资金。因此,它是现在我们把握和度量是否有过剩资金的主要概念。
在经济运行中,不论是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还是金融市场,都可能发生的流动性资金的充裕或紧缺的现象,在中国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资金实际上是银行体系内的资金相对过剩,即在某一时段资金滞流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中,未能有效合理安排好相对过剩的资金,因此,从货币政策角度,应以超额存款准备金为基本点来缓解过剩资金相对性,使这过剩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不仅过剩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提高,资金使用量还要把握好,过度的使用会导致资金支付困难,支付困难可能会带来流动性风险,这就需要合理测算保持流动性资金余额,即堤坝的“水位”。如何保证不能低于最低“水位”,我们没有完全建立更加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测算模型。
我认为,应该运用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流动性资金。用资产和负债来管理资金的流动性,这需要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提升用低成本获取资金和下降低资产和负债流动性需求,保证良好的资产质量和雄厚的资本实力。
另外,如果没有一整套完全的流动性指标衡量,在查看其流动性状况时,要参照中央人民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系列中有关流动性的多项指标来进行衡量。但有这些指标还是存在较大缺陷,不能以真实、全面地反映的流动性现状。
因此对流动性管理有几点想法
一是前移流动性管理。要分析预测经济政策和市场资金,密切关注银行贷款资金、拆入拆出等资金运用和资金存款组织的活动,同时,对银行自身流动性需求状况分析对比,使银行流动资产水位和长期资产存贷比比例保持相对合理,以避免流动性时而过多或时而过少,进而导致银行盈利的减少状况。
二是积极参与货币市场、公开市场、债券市场运作,通过这些市场对冲流动性风险。这三个市场是金融机构取得资金、调剂资金的最快渠道,也可说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资金的便利店,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金融机构债券资产的变现能力。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公开市场、债券市场基金规模将远远超过储蓄存款的金额,货币市场基金一定程度上导致储蓄存款的大规模迁移,而金融机构目前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存款业务,可以和国际接轨,金融机构可以管理一些货币市场基金,即缓解了其对存款的冲击,又有利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
三是形成多个要素市场,提升中介服务质量。按照现在金融机构资产运用的一些情况,形成和提升要素市场和服务中介质量很有必要性。有很多要素市场,例如对信贷资产的打包出售,贷款证券化;打包信贷资产是通过对资金期限、用途等不同进行组合。贷款证券化是对打包的资产投入的证券市场。打包信贷资产、贷款证券化不仅可以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还可以盘活资产的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改善起了积的极的作用。
四是储备一定的流动性资产,制订流动性应急预案。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金融改革时期,市场不够成熟,各个银行资产来源和运用很大程度的的不稳定性和相同性,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化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还不能完全承担,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面对的突发事件和不可预测的流动性风险危险出现。为保证流动性管理的合理性,金融机构要建立流动性资金预警系统,对发生各种流动资金风险,经建立流动性应急预案,碰到流动性风险时能够从容化解,在流动性预警系统各处部门的协调关系跟其它预警系统一致的。
五是多方位实施资产负债管理。一是加强集中金融机构法人体制,形成各经营系统调控功能。集中资金管理可以更专业、更规模化。有专业管理资金部门可以更加应用好资金,给银行带来更好的效益。对资金预测、应用、管理都能有更专业的体系机制。二是创建好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风险管理部门、资金运用部门及时根据各银行机构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风险管理部门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三是实现各金融机构资金的优化配置。如对买断式资金,质押式资金、同业存单、债券都按一定的比例控制,并且对变动的流动性资金有一个相对的调整。
六是建立分层次分币种流动性储备,流动性与效益性的有机结合。一是面对银行间同业融资方便、快捷,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通过扩大同业融资规模,提高资金运作收益。二是在债券市场收益率不稳定性,为了积极防范利率风险,同时又能够消化更多的资金,要及时调整债券投资措施,合理安排债券投资期限结构,加大中、短期央行票据的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