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辈关系对90后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的探究

2016-09-10韩小娟

经济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同辈朋辈社交

摘 要:代表着活力与希望的90后大学生在社交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文章从朋辈关系的角度,在分析90后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基础上,从情感支持、人格适应、行为导向三个方面阐述了朋辈关系在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中的激励功能,并针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提出了三点思考:以建设性的态度获得替代经验;以情绪共处带来积极改变;以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拼板教学”为媒介,力求为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缓解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社交焦虑 现状 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2-227-02

90后大学生在享受着多样化的社交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困惑,有调研表明:在众多心理问题中,人际交往障碍尤为突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总检出率高达47.8%,其中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达15.7%。北京市也曾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过三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因。而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人际关系成显著的正相关,社交焦虑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良性关系的建立和自身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如何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尤其是同辈的力量,发挥同辈的激励功能,以更好地进行社交焦虑的干预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

(一)社交焦虑内涵

“社交焦虑”是舶来品,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Mark& Gelder提出的。此后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社会焦虑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社会焦虑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一种或几种情境中产生的人际处境的紧张与害怕,进而产生的孤独、压抑、自我否定的情绪。生活中社交焦虑情绪的处理是一种均衡行为,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交焦虑在某种情况下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在评价与反馈中提升自我,尤其在紧张刺激不断增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社交焦虑表现为具有适应性,但大学生抗压,耐挫能力相对较差,强烈的社交焦虑体验使心理资源承受重负,导致回避行为,此时社交焦虑是不具适应的,本文中的社交焦虑具有后者的特点。

当前学界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成因主要是从自我评价、他信、社交技能三方面展开的。已有学者表明,社交焦虑障碍者存在过度自我关注倾向,在自我认知评价结果中更看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各种表现,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环境中,他人的评价也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同辈关系在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中如何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在产生焦虑负性情绪下,79.8%的青少年愿意在现实生活中找朋友倾诉,这一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朋辈关系在情绪干预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90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表现

以独生子女为主的90后大学生处在被过度保护、溺爱、干涉的温室中,其自我价值观,自我评价体系尚未完善,身处于校园大环境中面对来自不同成长背景中的个性化特征鲜明的群体,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碍。再加上今天面临社交网络铺天盖地的侵袭,被定义为数字原生代的90后面临着形单影只和强烈的交往需求困惑,衍生了种种社交焦虑现象。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

1.“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将自我划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代理者、行动者、心理功能的执行者,“客体我”是被观察和感知的自我。社交焦虑者通常以观察者视角审视和评价自己,注意自己的公开自我,将他人对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各种表现所进行的评价扩大化,出现了扭曲的自我表征,产生“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导致自我认同焦虑以及回避退缩的行为。

2.“他信”与“自信”的矛盾。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社交的需要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包括友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社交焦虑者在交往中一方面渴望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肯定、信任,一方面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并为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或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而苦恼焦虑,产生心理不相容,不信任他人,严重者还会产生社交恐惧。渴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自己对他人不信任的内心矛盾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心理焦虑的原因之一。

3.情绪表现与内心真实体验矛盾。随着阅历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大学生在社交中仍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但此时的情绪反应的强烈程度在降低,情绪的波动性逐渐较少,情绪的稳定性增强。同时情绪表现呈现了另一个特点“掩饰性”,情绪的表现与内心的真实体验分离,受了委屈,心理非常难过,但在众人面前却表现得若无其事。

二、朋辈关系在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中的激励功能

朋辈间的易沟通、趋同性以及有感性决定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的可行性,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达成心理相容,产生心理共振,在社交焦虑负性情绪的干预中发挥了激励功能。

(一)情感支持功能

大学生是一个未来定向的个体,是一个发展中还没有定型的个体,对自我、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性,而朋辈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因此,大学朋辈之间的自我表露、“自我表白”以及相互提供情感支持的程度和频率大量增加,以此来获得自我同一性发展,并逐步遵从友伴文化。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产生与彼此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密切相关,有调查表明:90后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弱,应对挫折的能力不足,有72.3%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会一时走不出来留下心理阴影,其中5.1%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可能会因此而一蹶不振,消弭颓废。更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杀率明显高于一般青年。朋辈关系是一种具有互助性质的关系,同辈之间尤其是朋友间通过积极交流、倾听、共情、分享、支持,达到彼此之间共同的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融合,为大学生在一种无威胁的环境中提供了自我展示与自我发现的机会,不仅对于双方和谐,融洽的关系的结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在这过程中会获得无形的同伴关怀、理解,从情感上对社交焦虑的缓解,拉进彼此的心理距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同辈的力量给予彼此关怀和温情特别是那些心理孤僻,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让他们对生活重塑信心,建立对美好生活的信念。

(二)人格适应功能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友伴的不信任,人际信任是对他人承诺行为可靠性的期望,是交往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国外学者通过研究表明朋辈之间的密切、忠诚和相互喜欢的关系可使个人获得自我价值感、社会安全感和情感上的支持, 使个人在生活适应上更容易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同辈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真诚、平等、友好的交往基础之上的。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预备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同时也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良好的朋辈关系,友善的同学交往,有利于增进彼此的信任,顺利地适应各种变化,应对生活的挑战。一项对同伴关系的纵向研究发现,具有积极同伴关系和亲密友谊支持的青少年到成年时心理状况更加健康。这一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积极同伴关系可对心理健康具有持久的影响,朋辈关系在化解社交焦虑,促进其认知,情感的提升,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行为导向功能

内在的情感上的焦虑通过直观的外在行为表现呈现出来,人们行为发生变化不是因为科学性的事实依据,而是因为最亲近的、最信任的朋辈的主观意见,朋辈的行为变化为其行为变化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示范。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到他人尤其是朋辈的主观意志或客观行为的诱导,行为具有从众和模仿的特点,而人是情感的动物,人的行为反映是内在情绪的外显化,可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内在情绪情感的晴雨表,将一个人的内在情绪及其变化通过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朋辈激励路径思考

(一)以建设性的态度获得替代经验

生活中人们一般倾向于选择一些与自己兴趣相投,能力相当,境况相似,阅历相仿的人将朋辈关系发展为友谊,这一点在个性突出,交友方面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的90后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一般而言,相似的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比不相似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要深厚很多(Buss,2000)。在友谊关系中每个个体的独一无二的社交焦虑通过彼此的亲密关系变成了一种同舟共济感,有助于增强彼此的信任。同时在友谊关系中,大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的情况下也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同伴中获得替代经验对于社交焦虑的缓解无形中也有益处。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理论:从观察他人的行为中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社交方面的经验也是不断累积沉淀的产物,学习同辈之间社交领域的优势,分享他人以往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从中获取丰富的替代经验以更好地重新认识自己,有助于将自己的积极评价转化为具体的社交行为。90后的大学生在面临社交焦虑时大多秘而不宣,由于情绪体验具有私人性质,在他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当事人可能视为大事,旁人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强度、时间无法仅从事件和当事人的外在反映推测出来,朋辈中的友谊关系恰恰能以建设性的态度关系理解其困境,实现情绪表现与内心真实体验的一致,即表里合一。

(二)以情绪共处带来积极改变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主要来源于与同学、与老师相处中,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个体能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高兴的情绪时,对积极情绪的体验会更深刻、更彻底,这本身又会促使个体不断地想去创造条件复制这种积极情绪体验。学者李玲玉在大学生社交焦虑、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发现:大学生会经常有意无意地回忆自己在早期被拒绝的情形,因而产生害怕、焦虑,担心自己再次经历拒绝的场景,最终将自己隔离退缩甚至封闭起来。也就是说社交焦虑的个体在生活中报告负性情绪和负性的自我陈述的次数更加频繁。大学生之间积极情绪的传达,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秘密,在感同身受体验对方情绪的基础上,彼此互相鼓励支持达到同学之间的共情和同理,而不是否定、排斥对方,更不是结群结派,久而久之对于双方关系的改善,正确认识“客体我”以进行自我表征的矫正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90后的大学生在表达自己情绪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主义色彩,从自身角度出发,忽视对方的感受,或者顾于面子问题不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李英林在个案报告中指出缺乏自我表露是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之间的彼此、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袒露,互助式的心理激励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缓解社交焦虑。

(三)以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拼板教学”为媒介

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足,90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务实,在交友方面慎重,理智地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结为友伴,同时交往的稳定性和集团性也比较强,衍生出了另一种现象:结群现象。处于群体外围的大学生深感自己处于被孤立、被边缘化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同辈的关注,纠结与矛盾的长期累积导致与群体的脱离关系加深,深受社交焦虑情绪的不断困扰。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应充分调动校园环境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宽松的安全人际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班级团体活动加深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充分发挥同辈的积极刺激作用,在相互评价中增进彼此的感情。除此之外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还可以采用“拼板教学”,通过这种方法将不同背景的学生分到一个学习组,在这个小组中学生之间分享信息并努力使小组获胜,这样,大家就会有很强的动机尊重和重视每一个同学的投入,相关研究也显示:学生在尊重伙伴的过程中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知识。

四、小结

当然90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是一个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学界对社交焦虑的研究更多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寻求路径,本文从朋辈关系的角度为大学生正确应对社交焦虑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大学生社交焦虑能否真正得到缓解关键还在于90后大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社交焦虑进行正确的归因,恰当的运用同辈关系的同时辅之以其他方式,增强自身的社交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献岭.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 Taylor CT.Alden LE,Safety behaviors and judgmental biases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9(12)

[3] 陈蕾.“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4)

[4] UNAIDS.Peer education and HIV/AID: concepts,uses and challenges,UNAIDS,Geneva: UNAIDS best practice collection,1999

[5] 李玲玉.大学生社交焦虑、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北京 100056)

(作者简介:韩小娟,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同辈朋辈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消失吧!同辈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社交距离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大学生英语写作同辈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