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农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6-09-10王瑾

经济师 2016年2期

摘 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战略选择,是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战线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文章立足山东省济宁市实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转型 现代化农业 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2-187-0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战略选择,是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战线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笔者在本文中,立足山东省济宁市实际,就此作一粗浅探讨和思考。加快推进农业转调创,把济宁打造成为鲁西农业科学发展高地,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积极探索依靠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体制创新、项目支撑、装备提升,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路子。

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把握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努力做好结构调整文章,通过提升产业层次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坚持把结构调整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不断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一是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加快形成板块发展格局。结合“十二五”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规划实施,着力构建东部、中部、南部、城郊4大农业板块格局。在东部山区,重点建设以林果、食用菌、油料作物、有机生态农产品为主的山区生态农业经济区;在中部平原地区,重点建设以优质粮食、设施蔬菜、苗木花卉、大蒜、圆葱为主的平原现代农业经济区;在南部湖区,重点建设以渔湖产品、观光旅游为主的环湖高效农业经济区;在城市郊区,重点建设以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园、示范区为主的城郊观光农业经济区。二是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努力构建“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实施重点龙头企业培植提升工程,强化政策扶持,推动龙头企业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集群式发展。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转变,提高产业化经营基地规模、标准和档次,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战略,依靠市场拉动,推进济宁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扩大认证总量规模,注重农产品商标培育,鼓励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创建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打造一批济宁特色品牌农产品。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农产品营销组织和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和举办地方特色农产品节会,着力推介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培育主导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强化科技信息这个支撑

努力做好科技支撑文章,通过提升产业素质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科技进步,逐步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和信息引领提升的轨道上来。一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合作,重点在种子种苗、高产创建、质量安全、防灾减灾、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进行联合攻关,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和集成配套技术。二是加快技术推广应用。探索推行“专家团队+试验示范基地+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的农技服务新模式,大力推广粮棉油、瓜果菜等主要作物良种和集成组装配套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三是搞好农民教育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好各类农民培训工程,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四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市、县、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农业生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利用信息和物联网技术装备农业,提升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三、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突出生态发展这个重点

努力做好循环发展文章,通过提升生态水平助推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更加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围绕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实现循环发展,大力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认真实施“两减三保”行动计划,积极推广生态环保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一是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生物反应堆、青贮氨化、秸秆沼气、秸秆代料栽培食用菌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大畜禽养殖粪污、农业生产加工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垃圾等无害化处理,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二是实施“两减三保”行动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综合防治,减少农药、化肥、重金属、田间废弃物等农业面源污染源。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加快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鼓励大中型养殖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完善运行服务机制,拉长沼气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型农业。四是积极推广农村新能源新技术。结合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大力推广节肥、节水、节药、节能技术和绿色、有机、无公害清洁农业生产模式,拓宽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应用途径领域,促进农业节能减排。

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构筑园区项目这个载体

努力做好园区建设文章,通过提升项目水平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园区是现代农业技术转化应用、生产要素聚集、经营方式创新的重要载体,是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集群产业、集成技术、集约发展,突出区域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努力建设技术领先、设施配套、运行高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对在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帮助和指导,提升建设管理水平,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品牌影响大、发展后劲足、有龙头带动和市场支撑的优势产业园区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布局一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以国家示范区为龙头、省示范区为支撑、市示范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体系。二是建设高产创建示范区。用园区建设管理理念和模式指导高产创建,实现高产创建园区化。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投入,落实减灾增产措施,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推进整县、整乡高产创建活动,提高单产水平,辐射带动全市粮棉油均衡增产。三是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项目建设,确保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按照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生产有标准、质量可追溯的建设要求,积极开展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活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济宁农产品安全品牌。四是建设生态循环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集成组装生态技术,合理引进商业资本投入,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现代农业多种功能,提升改造、建设一批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农业园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五、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夯实设施装备这个基础

努力做好基础保障文章,通过提升设施装备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农业设施装备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实施高标准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灾害监测等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抓好高标准粮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深挖增产潜能,大幅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以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进主体,加大投入,着力发展大棚温室栽培设施、喷微灌设施和种养殖配套设施,建立一批高档次、高质量、高效益的设施农业基地。三是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在普及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同时,大力提高大蒜、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管、收及烘干、运输、秸秆还田等全过程的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效率。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抓住机制创新这个关键

努力做好改革创新文章,通过提升内生动力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部发展活力,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坚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注重搞好指导和服务,规范流转行为,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二是创新农业经营服务机制。围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品牌嫁接等途径投资开发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支撑。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多元化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推行“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发展模式,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大力开展行业服务和专业化服务,加快构建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经营性服务组织为主体、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创新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稳步提高市、县财政“三农”投入的总量和比重,健全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支持“三农”发展;创新社会融资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扶持、奖励补助等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发展,逐步建立“农民主体、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农业投融资体制。

七、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日前,国家已在4个中央级科研机构开展种业权益比例试点工作。立足实际,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制度创新,一是给科研单位和人员“赋权”,既可以是单一收益权,也可以是成果的占有、使用、处置、收益权;二是要给科研单位和人员“让利”,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性。若把农业结构调整比作一艘船,那么,市场竞争力就是导航灯,科技创新是风帆,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是要到达的彼岸。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才能从总体上改变济宁市农产品竞争力低下的状况。为了提高济宁市农业的科技水平,一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为我所用,注重农业技术与国际接轨。二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新体系,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支持和鼓励应用农业科研机构改制为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三要搞好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四要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搞好良种基地建设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意味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要求,今后要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研人员持股激励改革试点。

八、强化装备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同时,针对取消农业税后村级财力普遍不足、农田灌溉设施配套建设缺乏的现状,不断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和水平,确保机井和排灌站得到及时维护,农田、沟、渠等灌浸配套设施畅通无阻,以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同时,搞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建设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库设施。强化预警,科学调度,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扩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治规模,多措并举治理采煤塌陷地,改善农民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适度提高农机具购置补贴标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

九、培育社会服务体系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建设

各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在宏观上完善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对农资价格市场秩序的监管,完善农资储备制度,不断减轻农民负担,严惩损害农民利益的不法行为。要有序组织好蔬菜、粮食、花生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工作,让政府扶持发展的龙头企业真正为农民分担风险,让农民受益,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度,不断深化、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龙头企业联合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竞争实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自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成立区域性联合组织或专业协会,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融入城市的能力,提高济宁市城市化的水平,改善农村人地禀赋,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围绕城镇二、三产业用工需求,利用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如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骨干,根据其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现有的农业教育资源,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充分发挥它们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职业技能。重点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二是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不断完善扶持优惠政策,引导商业保险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提供相关服务,走公益性和市场化结合道路,切实降低新农保的制度运行成本。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范围,完善保费补贴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制度衔接,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进一步推进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搞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落实减轻农民负担责任追究等“五项制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尽快明确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法定地位,加大财政农业资金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倾斜力度,逐步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加快制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胡学红,郭娥,熊珊.新时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学习月刊,2015(1)

[2] 涂圣.着力将财产性收入培育成农民增收新亮点.中国经贸导刊,2010(7)

(作者单位: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委员会 山东济南 250000)

(作者王瑾为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委员会经济师)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