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成都市农民工生存状态

2016-09-10倪玖斌

经济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存状态城乡一体化农民工

摘 要:农民工是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见证了我国持续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历程。毋庸置疑,农民工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充沛、低廉的劳动力,做出了特殊的牺牲和巨大的贡献。文章对成都市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进行分析评估,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分析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障碍,为成都市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民工 生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2-014-02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利好为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断释放着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人口红利,形成了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见的长时间、大规模的“民工潮”,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身变为产业工人,背井离乡流向沿海地区。然而,发展再好的经济体也难逃经济周期的客观规律,历经两次金融冲击(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持续影响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制造业疲软、出口下降、内需乏力,劳动力需求下降,大批农民工开始回流,一度转化为农民工“返乡潮”。至今,由于产业技术不断升级,对仅从事基础性工作的农民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导致难以有效对接,造成近些年来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的“民工荒”,农民工就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缺乏保障的潮流中“候鸟式”地往返于城乡之间,体现着这个群体独有的生存韧性。随着农民工的代际更替,他们的发展取向也悄然发生转变,从仅在城市“采蜜式”的打工(获得收入仍然用于自己农村家庭的生活),到倾向于植根城市(或者说逃离农村)去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我国城市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付出,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人口支撑。在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和农民工群体对双方都产生了需求和依赖,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由于我国户籍制度、产权制度长期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并不顺利,甚至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农民工群体被城市发展边缘化,同样在城市工作生活难以与城市居民一样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过程深入研究,抓住这一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窗口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稳定、协调、健康的政策环境,走上科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农民工群体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建设力量,在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生存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让农民工在城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能够有力保障城市的繁荣与稳定。经过摸底调查,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分析和评估成都市一二圈层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一、对自我职业身份的认同感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市民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通过与农民工群众代表深入座谈,我们了解到,在成都一二圈层拥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群体,普遍对农民工的身份已经开始模糊,甚至对农民工的称谓已表现出不适应。尤其对于在城市工作并已经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其工作和生活的性质已经与普通市民没有大的差别。这与学界对这部分的群体的判断一致,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城市进行工作,在心理上已经率先完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转变。他们已不是老一代农民工亦农亦工的职业特点,而是耕地更多的流转或被征收,很少或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第二,老一代农民工仍然倾向保留自己农民的身份。由于在农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难以改变,大多数老一代农民工仍然觉得在农村生活更加牢靠,在城市工作主要是为了获得比农业生产更高的经济回报,然后用于维持农村的生产生活,老一代农民工普遍认为生存的根基在农村,与城市居民是有区别的。同时,由于地处一二圈层,老一代农民工并不觉得离城市遥远或偏僻,生活已经足够方便,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更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农民的“优越感”。

二、对城市工作生活的融入感

第一,户籍已不构成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机会的障碍。对于一二圈层的农民工而言,在寻找工作过程中,主要以工作能力和经验作为是否能够担任工作的依据,除体制内的就业机会,很少有户籍的限制。得益于成都多年的户籍制度改革成果,在访谈过程中,农民工群众代表对户籍已不再敏感。从就业层面来看,成都市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因素,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社会资本等,其他外部条件与城市居民的差别已不明显。在对自身在城市工作的老一代农民工由于在体力方面已经不具有优势,因此,主要通过职业技术或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或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作。

第二,与城市同事能够较融洽地相处而不会产生距离感。抛开个体差异,由于同属大成都范围,语言、生活习惯等相似,成都市农民工与城市同事并无太大差别,在城市工作生活也有较好的存在感。大部分农民工群众代表表示能够很好与城市同事相处,同时也能很好地融入到城市同事的朋友圈,参与到城市同事的社交活动当中。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来自城市同事的帮助,也十分愿意主导帮助身边的朋友。因此,成都市农民工在进城工作和生活过程当中,能够较好地融入,并不会与城市同事产生距离感。

第三,农民工普遍认为成都市生活成本偏高。对于大部分从事基础性工作的农民工群众而言,其工资收入水平在成都市相对偏低。因此,就收入水平而言,大部分农民工群众代表表示仅能够维持家庭普通生活消费,而缺少更高层次的消费。需要注意的是,在成都市农民工群体中,对于原地段较好、居住在土地商业价值较高的区域,能够通过房地产开发获得较高的经济补偿和住房补偿,因此,这部分农民工一般拥有房租等财产性收入,他们在农民工群体中是整体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因此,同样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成都市农民工,由于市民化初期所携带的资源禀赋不同,对成都市生活成本也有着不同的态度,但相比进城之前,都能够明显感受到生活成本较高的压力。

三、对享受公共服务的获得感

第一,成都市农民工普遍对居住条件的满意度较高。成都市农民工大体有三类居住方式:原宅基地居住、拆迁房居住、城市买/租房居住。这三类居住方式的农民工普遍认为居住条件评价较高。对原宅基地居住的农民工,由于地处成都一二圈层,交通十分便利,且居住密度低、环境卫生条件好。对拆迁房居住的农民工,所处地段的商业价值较高,且拆迁后获得的住房补偿能够带来更多收入。对于城市买/租房的农民工,已经有能力定居城市,有机会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配套。成都市农民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居住方式。

第二,农民工对职业技能提升有更迫切的需求。有部分农民工群众代表表示,目前农村社区职业技能培训有市一级统筹,在与农民工实际需求对接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例如,具体的培训项目由市一级负责联系安排,地方就业局负责下达通知,农民工参与积极性普遍较高,但同时也表示仍然需要更加适合基层老百姓的需求。

第三,农民工在享受医疗公共资源方面存在差异。与所有城市一样,成都市较好的医疗资源、设备向城市集中,依次为周边乡镇村。农民工在户籍所在地看病时能够享受较高的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在城市中虽然能够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但能够报销的比例则较少。由于户籍限制,使得农民工群体不能够与城市居民均等化地享受医疗公共资源。但从客观上讲,由于医疗资源有限,需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进行调控。

四、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成就感

第一,农民工对未来工作稳定性普遍不存在担忧。当问及对未来工作感觉是否稳定时,多数农民工群众代表表示并不担忧。对于已签署劳务合同的农民工,认为有劳动合同是有保障的。对于没有签署合同农民工,一般为个体户或打零工者,他们表示并不担忧,因为在农村有家,能够保障生活。

第二,农民工普遍认为未来收入水平会上升。无论从就业局提供的数据看,还是农民工群众代表反映的实际情况,在过去五年至今,成都市农民工收入普遍得到提升,因此,这一现状使得农民工对未来收入水平提升具有一定信心。同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也普遍认为自身还足够年轻,有能力在未来提升自己来获得更高的收入。

第三,农民工对未来居住地意愿因人而异。对于在城市租房的农民工群众代表,表示不确定,要看未来发展的情况才能确定。对于拆迁房居住和在原宅基地居住的农民工而言,大多反映希望保持现有居住方式不变。在问到村里与其同龄的人主要生活在哪里时,农民工群众代表普遍反映大部分同龄都有条件、有能力去主城区或二圈层城镇内工作,愿意留在村上生活的农民工较少。

参考文献:

[1] 杨琦,李玲玲.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人口科学,2011(2)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四川成都 611130)

(作者简介:倪玖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生存状态城乡一体化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枣庄民间乐器——唢呐艺术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云南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研究
湖南省男性幼儿教师生存状态调查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