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爱相杀:危机背景下的实体经济与商业银行

2016-09-10高浩洋

时代金融 2016年26期
关键词:影子实体商业银行

高浩洋

银监会将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动银行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银监会主席尚福林

一、商业银行业成为实体经济的无形杀手

著名网红郎咸平教授在2012年的一次演讲中曾预测,中国制造业将在2015年底陷入崩溃,中国经济危机将全面爆发。

平心而论,区别于一般的偶像派,郎教授还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经济学家,但读过他书的人常常忽略,他最擅长的领域是公司财务治理,而正是这点,让他能够使用企业家的视野来研究宏观经济,带来更接地气的预判。

然而没有,至少没那么严重。

接触过经济基础的人都能猜得到,郎教授的依据其实很简单。第一,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从1825年第一次有记载的普遍性经济危机开始,经济危机的周期就固定在7-10年之间,而最近的几次经济危机,周期都在7年左右,上一次经济危机是2008年,到2015年恰好7年;第二,凡是由实体经济引起的危机,都是发生在繁荣的时刻,2012年全年国内GDP增速为8%,处于一种“低增长、低通胀”的状态,人民安居乐业,企业却开始面临资源、劳动力成本升高的风险,出现了固定资本更新的预兆;第三,可能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依据,2008年起,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普遍开始实行“宏观审慎”,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求消灭金融体系中的致命风险,但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绝大部分银行为降低不良率开始惜贷,而前面说的固定资本更新,正是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的时候,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流动性要求更为迫切,理论上,银行惜贷与流动性的矛盾,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使实体经济提前进入危机。

着眼望去,似乎本是靠着实体经济发家的商业银行,却在扮演着无形杀手的冷面角色。

二、影子银行的兴衰

晴天借伞,下雨收回,一直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不二法则。商业银行一边采取惜贷策略,不肯向实体经济输送弹药,另一边又疯狂揽储,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眼看就要两败俱伤。按这种状况来看,郎教授的预测是完全可能的,甚至会提前发生。但为什么直至2016年8月,中国实体经济虽然萧条不振,却亦如荒原上的枯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从近代史看,中国经济在地球上一直是个无解的存在,历次影响力大波及范围广的经济危机,都没能对中国经济产生致命打击,我们的GDP增速依然能够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这与我国政府拥有强大的市场调控力有关,但这种方式也有严重的弊端。2008年危机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揽子激励措施,硬生生的将2010年GDP重新拉上两位数,随之而来的却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等待市场将其副作用消化将是一个漫长和痛苦的过程,在这期间,看到了市场资本缺口的影子银行应运而生了。

至此,有人开始为实体经济的前景担忧;有人开始为影子银行的衰落扼腕叹息;更多的人,则是对监管机构的不作为,和商业银行在这场实体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冷漠而感到愤怒。难道银行业真的将实体经济抛弃了?不过,实体经济虽日渐式微,却仍然健在。

三、银行理财的面纱

我发现关于影子银行的具体融资规模,搜索十份政府的官方报告,就可能会出现十组不同的数据,但有一个数据基本是统一的,那就是影子银行近几年的融资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左右,这一数额是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两倍,有趣的是,还有一个数字,近6年的增长率也是20%左右,那就是银行的理财。

这里又不得不再说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近两年除了习大和李总外,在中国经济圈名声最响亮的一个人,他就是原证监会主席肖刚。肖刚早在担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时就给中国式“影子银行”定义了一个精确的范围:信托投资公司和银行发行的理财。

此时,银行理财的真面目浮出了水面,作为影子银行的幕后推手,商业银行其实一直在背后默默的驱动着这场中国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融资盛况,而实体经济也并没有被抛弃。可以说,理财本身,就是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经过探索,因地制宜地开发出的、以实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融资业务。

然而,理财作为一种间接融资工具,也具有其他间接融资所共同具备的潜在风险。理论上来说,客户投资理财产品,首先应享有知情权,但目前大部分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都重复使用同样的协议和合同,合同上充其量模棱两可的写上几个投资渠道,并没有针对特定的投资标的进行详细的描述,也没有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披露。其次,客户投资入市,理应风险自担,期限长短不一的资金池式投资,有很多难以在纸面上厘清的东西,为了避免声誉风险,理财产生的损失由银行承担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四、宏观审慎督促商业银行改革创新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在大力发展理财业务,使得理财业务在表面上看甚至有了颠覆传统银行吸储和贷款收入的势头,但银行理财毕竟是靠着期限错配来实现运转的,借明天的钱还今天的债,还要偷偷的替投资者承担额外的风险,如果任其毫无节制的扩大和发展,则最终可能会使银行主体面临比次贷危机更为深远的风险。

另一方面,宏观审慎监督机制的实施,也不再容忍银行业在某一单一产品上过度依赖,以此来规避产生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内因主要体现在产能过剩、成本增加、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等方面。国务院在2015年中央经济会议上明确指出,未来中国经济的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经济下行压力并没有减少的环境下,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实现全面转型,是每个商业银行都在思考的问题。

针对目前企业面临的高成本、高产能、高库存问题,商业银行应从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方面进行改革,这里说的质量和效率并不是说业务的办理速度或者是人员的服务深度,而是指通过创新更适合当下经济模式,更有助于帮助实体企业降低融资成本金融产品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帮助企业化解产能过剩、成本增加导致的危机,让实体经济企业能有充足的资金和时间实现平稳的重生。

五、结语

创新产品、改革转型、风险升级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一定要面临的问题。但最终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科技如何飞跃,无论改革是多么的彻底,回归到本质上,商业银行仍然是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概念无论发展到什么地步,其本质上,依然是实体经济的衍生产品。只有实现了实体经济的繁荣,才会有商业银行的真正繁荣。

猜你喜欢

影子实体商业银行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谁不在谁不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