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毛利碧玉: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

2016-09-09王妮

文物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碧玉毛利陈列

王妮

近年来国内博物馆发展有着显著的变化,新建博物馆的数量迅速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博物馆不仅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更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博物馆推出的陈列在类型上更趋于多样化。除常见的综合性、历史类、自然类、艺术类外,还出现了综合数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一些新形态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观众数量更多,观众的需求增多。博物馆为了服务不同类型的观众,完善新服务体系。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根据博物馆的发展变化适时地调整创新。在基本陈列小调整的基础上,大量推出临时展览。在展厅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以2014为例推出展览多达20个。推出展览的类型题材丰富。通过推出不同类型的展览,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陈列服务观众的功能更加突出。

比如2014年3月21日至7月6日推出的“毛利碧玉: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就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尝试。

“毛利碧玉”展是为庆祝我国与新西兰正式建交四十周年而举办的展览。2012年10月31日就开始了在中国的巡回之旅,从国家博物馆、良渚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最后到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展出,展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此次展览是以新西兰碧玉为视窗和载体,通过碧玉讲述新西兰毛利人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艺术。

“毛利碧玉”展是与国内外博物馆之间一次很好的学习与交流。同样的文物,在不同博物馆巡回展出,各馆都根据自己展厅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加入不同元素,使每一站的展览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每一站的展览既是竞争,也是交流学习。

由于此次展览是国内外合作,对展览提出了高标准与高要求。首先,“毛利碧玉”展是不同于以往引进的国外展览。以往的展览引进后,对方只是提供文物及辅展资料,展览从形式设计到施工制作对方基本是不会参与太多的,都是由我们单独设计完成并制作的。其次,我馆的临时展览,由于准备时间都比较短,往往都是边完善大纲,边设计,边施工。

但这次不同,新方对于展览的要求较高(或者可以说是较为苛刻的),至始至终我们都积极地与新方不断进行交流,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疏漏。具体表现为:从所有对外宣传、上展的图片与文字,展览内容的调整,展厅的设计,材料的运用,展厅的色彩,展台的尺寸,文物的顺序,文物的摆放位置,到文物的说明牌、展托等每一处细部的设计图纸都通过网络邮件与电话进行了沟通与确认之后才可以制作(图一、图二)。因此展览在施工前,我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将所有的文字与设计图纸在施工前都交由新方进行了确认,当然这也为展览的高质量提供了保障。展览每一处小细节都能体现对展览的高标准与严要求,展出的文物不论是一块玉石,还是一支玉锛;不论是一个吊坠,还是一个玉凿,每一件文物都有精心设计的支架。每组文物的支架组件的设计与文物的固定方式都非常精细、巧妙、实用,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方便布展,节约了大量的布展时间(图三)。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感受到国内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在陈列理念上最简单最直接的区别:

国内的基本理念是以文物为中心,为文物服务。注重了陈列的主体,忽视了接受展览对象的客体。重视文物的研究收藏。陈列主要是服务于研究与收藏,缺乏服务于观众的理念。国外博物馆陈列理念则是以观众为中心,陈列是为观众而做。

举例一个例子:一家国外博物馆在做一个“19世纪沉船”的展览之前对不同的观众做了一个调查研究,其中有一项就是:“对于这个展览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通过调查,儿童最想知道这船是什么样?男士最想知道船上面的瓷器现在价值多少?女士则想知道船上的瓷器现在是什么样,摆在现在的厨房中是否好看?老人则想知道,船是怎么沉的?船员想知道是怎么逃生的?等等。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再来策划展览,使展出的内容尽可能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这就是为观众而做的展览。

因此在“毛利碧玉”展中我们也秉承着学习与实践的态度,吸收国外博物馆好的陈列理念,结合我们的工作经验,开创性的坚持在“让文物说话”的基础上,体现服务观众的理念。主要表现为:

“让文物说话,说什么?”一定要认真思考展示文物的文化背景——展示新西兰毛利民族文化。

“让文物说话,向谁说?”一定要思考观众对于文化信息的兴趣点与接受能力,观众最想看到和了解到的是什么?

“让文物说话,怎么说?”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各种展示技术,不能为了互动而互动,每一项展示技术的运用,背后都应有内容做支撑。

“让文物说话,在哪说?”一定要为观众提供一个直观而舒适的环境。

由于我馆是此展的最后一站,如何在资料有限、相同的条件下,做出区别于各站,做出更有特点的展览难度就更大了。通过对前几站展览的研究发现,观众不仅仅是想了解毛利碧玉,更希望深入的了解毛利文化,毛利人的生活习俗。例如: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怎么样生活着等等。因此,我们向新方提出要求:即在陈列展出毛利碧玉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增加展示毛利民族文化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将新西兰毛利文化最全面的特点展示给观众。为此,我方不断的向新方索要资料和素材(图四)。

直接可以用眼睛看到一些表面信息只是我们对文物最基本的认识,那些深藏在文物背后的无法直接了解的组合信息才是我们真正想要让观众了解的。一件件毛利碧玉背后所蕴含的信息也是设计的灵感来源,这些灵感决定了展示的陈列设计走向。因没有去过新西兰,对毛利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我们只能从索要的大量资料中寻找新西兰毛利文化最典型最具代表的元素、符号、色彩等等。通过对这些信息元素的提炼来进行主题的塑造、空间的分割、尺度的推敲、道具的功能与角色,展品的布置,色彩的搭配,照明的运用等。这些信息元素是设计的种子,是提纲挈领的线索,所有的形式都是在其指导下展开的。

故事讲得好才会有人听,同样,展览做的生动才会有看。一些重点文物要通过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效果的形式着力烘托,让单调的文物鲜活起来。设计时将常规的文物放在展柜内,配合一定的说明文字;有些带有特定信息的文物,采用实物与多媒体组合介绍方式;集群文物采用组团式展示(图五)。

不同的观众对于展览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要照顾到大多数观众群体,尤其是学生和老年人这些特殊人群的需求。例如:人机工程学、展线的长度、照明的亮度、空间的色彩、展示说明牌的字体大小、文字内容的讲解语言、音量等,都是我们要优先考虑的(图六)。

为了使信息的传递更为有效,我们还需要针对观众群体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展示内容。

展览形式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展览开闭幕祈福仪式。观众通过互动,交流学习毛利的礼节。

2、展厅采用大量巨幅照片的形式。照片与展柜中精致的文物,形成视觉上的对比,让观众不仅看到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还能够感受新西兰独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图七)。

3、故事与传说的引入,使得展览更加生动与感人。几乎每件重点文物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或者真实感人的故事,从菩提尼到娲泰琪,从庇护著名的逃亡者、到有影响力的女性,包括尾厅普通毛利人讲述他们与碧玉之间的故事等等。这些翔实生动、激动人心的传说与故事,可以让观众深入了解新西兰这片土地及毛利人的文化(图八)。

4、裸展的形式的运用。在展厅中特别展出几块玉石供观众触摸体验,通过触摸玉石不仅仅是体验碧玉的手感,更多的是为观众带来好运。

5、重视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示。在展厅裸展玉石的同时,展出显微镜下的照片。将最先进的科技与亲近展示方式相结合,为观众提供集教育与体验为一体的博物馆之旅(图九)。

6、展厅的环绕音响播放碧玉发出的天籁之音,展示了新西兰独特迷人的风土人情(图十)。

7、利用陕西数字博物馆平台推出“毛利碧玉——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三维展览。

本来在设计中还有一些其它的手段,例如:毛利舞蹈的表演、毛利语言的展示、毛利建筑图腾艺术的展示、毛利艺术的亲子活动涂鸦等等,由于客观条件未能实现,不免是一种遗憾。

总之,这次“毛利碧玉”展不仅提供给观众了解新西兰毛利文化的机会,同时也是我们与国外博物馆一次学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了我们水平的提高,当然,也深深的体会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将以此展览为契机,努力提高陈列的水平与质量,不断引进更多具有异域文化特色的优秀展览。

总结此次展览的经验,启迪我们:博物馆是为广大公众服务的,因此它的陈列不应是授课式教育,而应是一种自我教育。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服务,采用新的陈列理念与方法是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尝试和发展的方向。

博物馆需要让观众在陈列中多停留一些时间,多得到一些知识,让陈列以服务为核心理念,用陈列尝试着感动自己和感动别人,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出优秀的、感动世界的博物馆陈列。

(责任编辑:耿坤)

猜你喜欢

碧玉毛利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本地人
滴水藏海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红 火
碧玉清溪织彩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