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图》:水墨影像中的魔幻爱情

2016-09-09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37期
关键词:杨超高淳长江

宋诗婷

杨超对流动美学情有独钟。他的第一部长片作品《旅程》里出现过火车、客轮、汽车、单车,一对年轻人乘着不同的交通工具三次出走,最终在旅途中分道扬镳。电影里的男女主角有长江情结,他们彼此安慰说“到了长江就好了”。这台词成了一句预言,12年后,杨超的最新长片作品入围柏林电影节,并摘得“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摄影)”,这部作品就是命运多舛的《长江图》。

杨超对长江的情感由来已久。他乘车路过长江大桥时,低头向下看,觉得脚下的这条江像是活物,“也是一个巨大的无法改变的自然事物”。一个感性的男人,对巨大事物有种本能的崇拜,更何况这个巨大事物不断书写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归宿。“我喜欢历史,长江好像寄托了我对传统的追思和对历史的向往。”杨超说,他因《旅程》而动了拍长江的念头,但把这个“念头”落实到纸上,写出一个完成的剧本,却远比想象中艰难。

电影《长江图》剧照

电影《长江图》剧照

2006年,杨超开始为这部长江电影做第一次采风。他带着一个“掌中宝”摄像机去坐客轮,那是长江客轮运营的最后一年,杨超幸运地赶上了。“当时拍了关于长江的第一个短片,我把这些素材投了戛纳的创投单元,结果被选中了,这算是《长江图》的起步。”杨超说,当时的素材几乎没有结构,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梗概,讲的也不是现在这个故事。最初的故事是一个男孩开船逆流而上,为一个女孩送信。因为这个故事设定,杨超把后来多次采风积累下的素材命名为《信使六章》。

“电影是一个具体时空生发出来的故事,要拍一部只能发生在长江的电影,而不是换到黄河拍也成立的电影,这个想法我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杨超创作剧本的过程很感性,他几乎是在一次次采风中慢慢找到创作感觉的,“我不记得具体什么时间有了现在的时空结构,但你仔细想想,这个结构不难想到。站在长江边上,你很容易有时间在流动的感觉。既然时间可以流动,那就可以跨越,有人能顺时间而下,也有人能逆时间而上,这个故事是从长江里长出来的。”

经过几轮修改,《长江图》有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爱情故事:男主角高淳继承父亲的遗业,从写诗的文艺青年变成一个落魄的货船船长,他开船从上海出发,逆流而上。途中每次停船靠岸,他都能遇到一个顺流而下的叫安陆的女人。高淳在一次次停泊中,经历着安陆所走过的青春。

电影中每个角色的名字都是一个地名,高淳来自江苏省高淳县,安陆是湖北省安陆市人,武胜是河南省武胜关人……这些地方暗示着角色的背景,也和这部以地理为线索的电影气质相合。

《长江图》拿到柏林银熊奖后,“杨超十年磨一剑”的说法把导演本人的理想主义神化了。“确实筹备了很多年,有剧本问题,更多的是资金问题,其实没有看起来那么煎熬。”杨超的野心很大,他不甘于拍摄一部成本几百万元的独立电影,而是要把《长江图》拍成一部史诗,其中有人物的命运,长江的命运,也有这个时代的命运。“没有5000万元拍不成,但不可能有这么多钱,所以后来也舍掉了电影的很多支线。”

在电影筹备阶段,杨超拿到了戛纳电影节“工作室”、鹿特丹电影节HBF、香港国际电影节HAF、台湾金马奖和法国南方基金五个创投机会,这些电影节会给出一部分启动资金,也对杨超后续找投资有很大帮助,即便已如此名声在外,作为一部艺术电影,《长江图》开拍时也只拿到了1000万元的拍摄资金。

在开拍前的几次采风中,杨超为电影找到了影像基调——水墨画风。要拍摄这种风格的电影,他第一个想到的摄影师就是李屏宾。“找他的过程比想象中容易,沟通一下,给他看了剧本,很快就同意来拍了。”杨超至今记得李屏宾给他的回复,他要加入《长江图》,“共创影像之先”。

考虑到影像质量和拍摄环境,经验丰富的李屏宾建议杨超用胶片拍摄。在电影开机的2012年,数字摄影的技术远没有今天完善。长江景观复杂,水汽重,如果用数字机,在电视屏幕上播放还可以,但要在大荧幕上呈现就美感大跌了。而用胶片不仅可以拍4K质量的影像,它的颗粒质感也能增加长江景色的厚重感和层次感。

“宾哥提升了整部电影的审美价值。”杨超曾说,导演最大的敌人是摄影师,他们是现场唯一有资格质疑导演的人。而李屏宾给出的从来不是质疑,永远都是各种解决方案。他在“水墨画”的风格上与杨超审美一致,但在实际拍摄的细节把控上更有经验。

在拍摄的方式上,杨超也追求某种仪式感。他为拍摄租下三艘船,一艘拍摄船,一艘道具船和一艘生活船。在电影拍摄的3个月里,整个剧组都生活和工作在船上,大家一起走过了男女主角停靠过的每一个地方。

“其实也是为了让大家能休息得好一点,开车跑拍摄点的话,太波折了。另外,也是我贪心,不想错过任何有可能入画的景色。”为了留住长江,杨超把绝大部分剧情都限制在船上,女主角的故事以男主角的视角展开,从而显得琐碎而离奇。“因为要扣住这艘船,我们放弃了女主角那条完整的故事线。”

电影导演杨超

电影在一艘货船上拍摄,船舱小,留给导演和摄影师的调度空间、布光空间都非常有限。长江是流动的,错过一个镜头,剧组就要整艘船调头重新来过,这一调头有时要花上一两个小时。长江上天气又多变,有时,景色有了,光却没了,于是,大家又要继续等待。“基本是靠天吃饭。”杨超说。

在杨超为《长江图》设定的美学框架里,电影剧情很重要,但所有的剧情都要在长江景色的衬托下才有意义——长江是这部电影的第三主角。“最理想的情况是长江的情绪与主角的情绪相对应。”杨超提起了让他略感遗憾的那场戏,“高淳的船没有靠岸,安陆在沙滩上疯跑,追着船大喊,‘你能躲到哪儿去?这是我的长江。我当时希望拍到的是大风大浪的长江,这和安陆的心理状态一致,这种景致我在采风时拍到过,但实际拍摄时,我们一次都没等来。但还好,我们基本把长江的气质和神韵抓到了,只是个别细节上留有遗憾。”

《长江图》最重要的一场戏是拍摄三峡大坝,它不仅有景观上的变化,也是剧情的转折点。电影中,三峡闸门打开,电影影像从岩石峭壁变成工业奇观,压抑感和崇高感相伴而生。

“那一晚上,跟打仗一样。”杨超回忆。进入大坝后的戏很难拍,拍摄船会在大坝里停留6个小时,经过五道闸门,大家要抓到开闸的画面。拍摄在晚上进行,需要复杂的布光来保障拍摄,没有电源,剧组只能用发电机现场供电。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场面调度的难度,有些全景镜头导演和摄影师都无能为力。

三峡大坝的戏是后来用数字摄影机补拍的,杨超本想在后期制作时调出胶片感,但他看过之后发现,数字的冷硬和工业感反而更合适大坝景观,于是他保留了这场戏的质感。

电影中,过了三峡后,高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见不到安陆了。“三峡改变了长江的魔幻属性。这些年,大家一直在讨论三峡对于经济、水文和民生的改变,但从来没有人思考三峡也会改变爱情,改变长江的美感和魔幻想象。我希望这部电影可以探讨三峡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改变。”杨超说。

三联生活周刊:有人说,《长江图》是一部拒绝观众的电影,你个人怎么看?

杨超:艺术电影的使命是开拓影像语言的边界,这不可避免地要挑战一下观众,我不觉得是在拒绝。在影像上,《长江图》能给观众特别美的享受,我相信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是有吸引力的。

三联生活周刊:秦昊曾对表演方式提出过质疑,他更习惯于生活化的表演,但这部电影对他的要求似乎不太一样?

杨超:秦昊是一个特别真的演员,他跟着王小帅、娄烨演了很多好电影,已经彻底地摆脱了所有舞台倾向,他不会去秀自己,一定要自己在真实的时空里做出反应,这也是我选择他的原因。或许是在高淳这个角色上,我们的理解不太一样。高淳是个80年代的失败的文艺青年,虽然接替父亲的职业成了船长,但他身上依然有那个时代文艺青年的特征,对社会、对生活有强烈的质疑,喜欢用断语式的大词。他就是这么个人,这样的表达方式,放在长江那个时空里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扭曲感。这个人物如果是那种满口脏话的船工,可能反倒不真实了。秦昊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对于他来说,进入这个角色的确有一定难度。

三联生活周刊:摄影师李屏宾觉得电影中一些诸如西藏溯源、保护珍稀动物的元素完全可以舍去。他说你有很重的文人包袱,这是优点,可能也是缺点。你应该不同意他这种说法吧?

杨超:我和李屏宾在审美上有非常契合的部分。我们都喜欢传统的东西,喜欢李白、杜甫,有长江情结。在以水墨质感作为整部影片的影像基调这个问题上我们一拍即合。他提升了整部电影的审美价值,我们拍长江,如果没有这种美感,那一切都不存在了。

但《长江图》包含的元素太多了,它有传统的一面,也有非常现代的一面。宾哥不会理解我在电影里用哥特金属作为配乐,类似这些东西就是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拍完高淳和安陆的爱情部分,宾哥觉得够了,已经可以剪出一部电影了。但仅仅以一个爱情故事来呈现,这远远不是我的抱负。我最初想拍的是一部呈现长江两岸几十年变迁的史诗级的电影,因为预算等因素,最终电影只是两个人的心灵史诗,原来的剧本有更多支线,有溯源,有犯罪,有爱情,有年代变迁,很多东西已经舍弃了,但我还是希望电影有超出爱情的深度,所以有些部分依然保留下来。况且,这些东西都和情节有关系,需要观众自己去分析,去根据前后的情节来联想。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艺术电影中都有诗歌,《长江图》中也出现了,诗歌在你电影中的作用是什么?

杨超:你可以说《长江图》是电影诗,但它绝对不是诗电影。电影里,男女主角九次相遇,一共出现了9首诗,其中有8首是我写的。这些诗不是为电影而写的,而是我作为编剧替男主角高淳写的。这些诗不是电影的文学注解,而是完全依托于情节,为剧情服务的。你会发现,这些诗里有很多对生活、对时代的质疑,有疯狂的否定,很理想主义,但也有太多的“我”了。我是模仿80年代的语气写的,符合高淳这个人物的个性。所以,如果观众总抓着这些诗不放,把它们当作我个人的文学表达,其实是不准确的。

三联生活周刊:电影中的声音和音乐部分很出彩,你是如何把控的?

杨超:柏林那个获奖版本剪辑得很仓促,回来后我们又做了调整,其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就是转换4K和声音部分的创作,其中,声音的部分大概做了3个月。现在这个院线版本在声音上非常丰富,用5.1声道播放,你可以非常清晰地听到声音的方向和复杂程度。可以说,我们营造了中国银幕上最复杂的马达声,你会觉得它们像音乐一样,你能听出它们的疲惫、努力,甚至是休息,声音本身是有质感和情感的。三峡船闸那场戏的声音变化很奇特,我们希望营造一种既恐怖又崇高的氛围,你会感觉到大坝恐怖的呼吸声。

至于音乐部分,我说过,我不希望给长江的景观配上古筝,变成央视的专题片。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明确,就是一定要用西方的音乐搭配中国的水墨影像,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尝试还是得到了认可的。

猜你喜欢

杨超高淳长江
深化“统、荐、联、树”四字诀 打造服务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创业高淳模式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长江之头
Comparison Principle of Very Weak Solutions for Nonhomogeneous Elliptic Equations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存在感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Yield Viscoplastic Fluid Flow in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Ann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