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空间形态教学案例分析
2016-09-09张杭ZHANGHang缪亚希MIAOYaxi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3008HangzhouDianziUniversity3008Hangzhou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杭州3005TaobaoSoftwareCoLtd3005Hangzhou
张杭ZHANG Hang 缪亚希MIAO Yaxi.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 3008(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3008 Hangzhou).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杭州 3005(Taobao Software Co.,Ltd,3005 Hangzhou)
21空间形态教学案例分析
张杭1ZHANG Hang 缪亚希2MIAO Yaxi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 310018(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310018 Hangzhou)
2.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杭州 310052(Taobao Software Co.,Ltd,310052 Hangzhou)
空间形态是三维设计基础教学中极重要的单元,对物体形态塑造有决定性的影响。分析比较国内外高校空间教学案例,探讨设计基础教学中空间形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直接为设计类基础空间教学提供参考。空间本是抽象的,空间形态的组织形式有非常丰富的构成方法,寻找空间的个性,打破固有思维,探索新的空间组合,是空间形态教学的目标;在尺度、组织方法、造型上发掘更多的可能性,是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探寻的。
空间;形态;案例教学;设计
一、中国美术学院基础空间教学案例
中国美术学院空间形态教学属于三维设计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国家精品课程之一,授课对象是本科一年级学生。课程通过材料感知、体积塑造、空间重构及综合表现四个阶段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感受力、塑造表现能力、空间审美能力、手工制作能力以及资料搜集能力等。其中,空间形态塑造部分是整个练习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空间形态的构成方法和不同的空间特征,掌握空间组织能力。
课程案例:立方体
第一步:制作单个立方体(见图1)。
图1 用KT板制作正六面的立方体①
要求用KT板制作一个正六面的立方体,训练学生基本的体积概念、逻辑能力与制作能力。练习看似简单,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面与面的结合方式和每个面的切割尺寸,否则会因为在尺寸上的误差而导致失败。由于KT板的特殊性,将切割边线处理得挺直、不毛糙也绝非易事,这种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设计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步:对自己制作的立方体进行一次切割(见图2)。将立方体分成两个大小不同的体块,切割之前首先用手稿的方式画不同的小图,预测切割的形态和比例,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于两个部分的形态、体积大小、比例、空间组合关系的把控能力。学生在绘制手稿的过程中训练空间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立体空间形态的想象,画出不同的空间形态设计稿,然后再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方案进行实施。这种训练对加强学生的空间形态预判能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立方体进行切割是利用简单的方法来塑造出新的空间,不同的角度、尺寸以及切割方式都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空间,练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两部分体块的差异性,最主要的是对于面积关系和比例关系的把控。
图2 对制作的立方体进行切割①
第三步:在经过以上的练习后,以小组的形式统一筹划,将其中的被切割的立方体进行放大,使其成为一个展台。小组之前的作业作为展品在展台上展示(见图3)。进一步研究与学习体与体的组合关系,形态与空间的组合关系。组合空间是这个练习最后的一个阶段,将切割后的立方体放大后,由于尺寸的改变,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也会随之改变,考察的是学生对比例与尺度的把控能力[1]90-91。最后的借用“展示”的形式,是为了让学生探索体与体之间的组织关系,多个空间形体之间的疏密、节奏以及穿插关系。空间形体关系恰当,能够使整体空间有节奏、疏密有致、和而不同,而寻找这个关系的过程,就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部分。
图3 作业作为展品在展台上展示[1]91
中国美术学院的三维设计基础教学案例是从体积塑造出发,向空间形态发展的一种空间训练方法,目的是通过体积塑造、体积的切割、体与体的组合来探索从体积到空间的形态塑造,认识体积与空间的转换问题。
整个练习围绕着立方体展开,可分为两个部分:单体形态构建和多个立方体的组合练习。其中单体形态构建又包括了单个立方体的制作再到体态切割,最后将被分解的两个部分重新组合。这个练习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对于既定形态的手工制作完成能力,以及对于空间面积关系的把控能力;而多个立方体的组合练习则为了训练学生在体与体的组合方面的整体把控能力。
二、中央美术学院基础空间教学案例
课程案例:空间的感知与描述
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空间基础教学中,感知空间是空间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用“浇筑”这一描述方式,将抽象的空间变成具象的实体,从而发展出对于内外虚实空间的探索以及空间形成方式的研究比较。
这个练习分为两个部分:感知空间和描述空间。其中发现空间是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生活中有意思的空间存在,而描述空间则是指用石膏灌入这些抽象的空间,形成新的空间实体。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空间的内部形态,并与外部空间形态做出对比和研究,从而发展讨论内外部空间之间存在的关系。
由表2可知,各处理组合对粗糠树出苗率的影响差异很大,混沙沤制,12月15日播种,露地低床播种(处理5)的出苗率最高,为92.51%。
第一步:发现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发散性的思维,将具有可容纳空间的物品、器具、生物结构体或者任何物质进行分析和归类,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象,用来作为空间浇筑的模具(见图4)。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对日常物体的观察来形成对于空间的初步感受,而自己去寻找有意思的空间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对于设计师来说,发现生活中有意思的空间细节,也是观察能力的一种体现和锻炼,是很有必要的[2]。
第二步:描述空间。以石膏粉为原料,仔细的将存在于对象物体中的空间浇灌出来,再将模具进行小心地拆解。最后,一个凝固的空间被我们完整地浇筑了出来(见图5)。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水与石膏粉比例的调节和浇筑方式的把控,最终完整和细致地浇筑出空间。最重要的目的则是拆解之后,内部空间的感知与外部空间形态的关系研究以及空间的形成方式的讨论,这对于初识空间的同学来说, 具有直接而明确的效果。
描述空间的过程具有较为强烈的感官刺激,学生在这个练习中会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经验,包括对艺术创作的思考[3]。在学生的浇筑作品中,既包括了大量容器空间的操作,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对空间围合物的讨论。有的学生还关注了帆布鞋的内部空间,这种对软性围合物体的关注,拓宽了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硬”质地形成空间的容器观念,它的价值更多在于引发大家对空间形成模式的进一步理解和讨论。
浇筑练习在理性上有着自身特有的逻辑,而在现实的练习过程中,却更多地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并且我们对空间的理解是主观的,可能是有选择性和带有重点主次的。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感性中,主动忽视了一些客观存在的但不为人注意的空间角落。但是用这种浇筑的方法,对空间的描述是客观而均匀的,它让我们对空间能有更加全面和细致的了解。
三、英国workshop折叠与空间教学案例
课程案例:折叠与空间
这个课程是从平面出发,向空间形态发展而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个练习是以折叠的理念与方法来贯穿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平面到二维半再到三维空间的形态发展,来探索平面到空间的形态塑造问题。
练习一:一个点形成的空间形态(见图6)。是从平面到二维半,以一个点为基础,由这个点创造一个纸面上的凹痕,它在纸上可以产生丰富的曲线,沿着这个折断旋转,它能从凸到凹来回改变。目的是研究通过一个点,使纸张从平面变为曲面空间,感受空间的状态和因为点的位置不同而创造的不同空间。在这里,考察的是学生对于纸张特性的感受能力,尝试练习不同的曲面空间形态,注意面积变化,会产生流体雕塑一般的形态感受。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需要注意采用的是克数比较重的水彩纸,然后先将它打湿,这样才更容易让它弯折,晾干之后,就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曲线形态了。
图6 一个点形成的空间形态[4]181
练习二:一条折缝形成的空间(见图7)。形态由一个点增加到一条线,先以一条线制作一个折缝,再在这条线上选择一个点作为折断点,产生了曲线和直线的空间对比[4]7。折缝和折断二者之间的互动,可以提供很多空间的创造形式的可能性。这个训练分成两个小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可以将正方形纸张沿对角线折叠,形成一条折缝,然后在这条折缝上寻找不同位置的折断,第二部分是在这个纸上折出任意的一条折线,再在这个折缝上寻找折断,产生新的空间形态。目的是经过大量的练习,从中寻找不同的形式,可以发现造型的可能性范围是十分大的,同样也会产生极为丰富的空间变化。
图7 一条折缝形成的空间[4]189
练习三:少于或多于一条折缝形成的空间形态。在之前的基础上,尝试减少折缝的长度,研究空间的造型可能,或者由一条折缝增加到第二条、第三条,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分割出越来越多的空间,而空间面积和位置关系也将更加丰富和微妙。在这个练习中,由于将折缝的长度缩短了,使它停留在一个侧边内部的某处,或者是在纸张中间但还没达到边线的两点之间做出折缝,这时候也仍像之间一样,空间形态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变化。当这种折缝增加到两条或者两条以上时,情况又会不同,因为多条折线的出现可能会在相互之间产生冲突,所以将要更多地考虑折线和折断点的位置,在恰当的情况下,也可以分 割出更多的细节空间,产生新的空间形态。
练习四:多次连续折叠形成的空间形态(见图8)。是利用不同的折叠手法,通过使用多次连续折叠的形式,来制造相对复杂的独立空间形态,其目的是创作出和之前相比更加完整的空间。这种折叠技巧在建筑空间、展示空间甚至是服装空间中,都有很实际的作用,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加上材料特性后,学生很快就能在设计中使用,达到进阶的学习目的。
图8 多次连续折叠形成的空间形态[4]141
这个练习是训练如何用一个平面来创造拱形的空间,他们能够沿着一条边或者一个角接触到地面,然后通过折叠的角度,向上扬起,跨越上下一起创造一个空间,造型类似于一个通道或屋顶。我们可以分为X拱形和V拱形,前者是有一个类似与X形的重复折叠图样制成,而后者是由V形折叠结构发展而来,V形拱形可以提供比X拱形更多的立体空间结构,这其中不同的X形和V形折叠方式、疏密程度、折叠次数都能发展出不同的空间,所以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英国教授使用的这个教学思路值得学习,他通过一个小点不断地向纵向发展,从一个点开始逐渐发展成立体,最终成为一个三维空间。折叠的这一方法,是非常理性并且需要一定的技巧的,空间相对来说却是更加感性的。所以,当理性的制作方法和感性的理解碰撞在一起后,就会变得很有意思。不同的折叠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手段虽然简单,但能发展出非常丰富的空间形态。
同时,作为基础空间的学习来说,他的整个思路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从平面到二维半、三维再到连续形态,最终加入一点肌理的质感,是很完整的一套以小见大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案例特点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案例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练习的安排。从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立方体的制作入手,围绕着这个立方体延展出一个系列并系统的三维设计基础训练。一方面,元素简单易懂,很容易让学生进入状况,但其中又有不少知识点的考核,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设计,将一组递进式的练习链接在一起,层层深入[5]。最后通过这组以立方体作为主线的练习,达到从体积到空间的学习目的。教学中用同一的元素组合不同一的形态与空间,力图通过“量”的积累了解更多的规律,从而达到“质”的转变,更透彻地理解空间变化的规律。两组练习经过大量的实践尝试,寻找到了非常多的空间组成方式,对于学生领会和理解基础空间的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中央美术学院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练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通过简单的手段,完成内外空间形态的探索与研究。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于空间虚实关系的探讨,在空间设计的讨论过程中,会用平面领域的一种视觉研究方法,即为图底关系。图底图形的转换是画面上的操作,是二维平面的变化,而虚实空间的直接切换,是在三维空间中,完成想象与现实的直接体会,这是“空间”的视觉化和触觉化[6],将虚无的空间直接转换成现实实体的物质状态,将空间“浇筑”出来,从而改变他的属性,是我们对空间的一次真实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对于空间体会和感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workshop课程案例的特点,在于对课程练习的安排。从最平常的纸张作为切入点,通过折叠的方式,由平面发展出三维空间形态,形成一个系统的训练模式。纸张易于构成各种形态,折叠作为手段对于学生来说简单并且容易操作,通过层层递进的课程设计,达到从平面到空间的学习目的。
五、结语
空间形态是三维设计基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单元,它对于物体的造型形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院校的空间教学案例的详细分析和比较之后,发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思路。
其中,中央美术学院更注重的是实体与空间结合,通过具象的物体来解释抽象的空间,同时也在寻找不同的空间创新思路发展方向。
中国美术学院的空间教学思路是同时注重深度与广度的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式,让空间学习变得更加有意思,重视“量”的积累,在课程不断发展改革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课程整体系统性、连贯性的构建,在深度上不断向下发掘,教学体系的系统性逐步得到完善。
英国教授的方法则更注重纵向深入的研究方法,以一个小点为突破口,不断向下发展,以技术支撑理论,慢慢构建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教学思路。学生养成这种学习习惯后,对于其后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空间本是抽象的,对于空间形态的组织形式有着非常丰富的构成方法,寻找空间的个性,打破固有思维,不断探索新的空间形态形成方式,是我们的目标。在尺度、组织方法、造型上发掘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是空间情感的表达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共同努力去实践的。
注释
① 图1、图2、图4来源:作者自摄.
② 图5来源:中央美术学院三维基础教学教案.
[1] 郑美京,王雪青.三维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 哈特兰普夫·凯.学习·分享·应用:设计基础的研究和教学[M].李致尧,钟鼎,倪雅菁,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3-15.
[3] 约翰·伊顿.造型与形式构成: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及其发展[M].曾雪梅,周至禹,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67.
[4] 保罗·杰克逊.从平面到立体:设计师必备的折叠技巧[M].朱海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5] 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0: 16.
[6] 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
(责任编辑 孙玉萍)
Case Study of Space Form Teaching
Space Form is an important unit in the course of 3D Design which has a decisive impact on the shape of objects. The paper takes some space teaching cases in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to explore the diversity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pace form in teaching to provide direct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basic space class teaching. It is important to break fi xed thinking to explore the personality of space and look for new space form. More possibilities on the scale, organizational methods, and modeling are needed in future teaching.
space;form;case teaching;design
J0-05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2.021(0117-06)
2016-02-27
张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缪亚希,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UED视觉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