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基督教*
——以北美和东南亚为例的分析

2016-09-09密素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基督教教会

密素敏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007)



华人宗教研究

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基督教*

——以北美和东南亚为例的分析

密素敏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007)

比较研究;宗教研究;华人基督教;传统宗教;民间信仰;多元文化

论文在梳理北美和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阐述了海外华人基督教的一些特征。受多元异质文化的影响,海外华人宗教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不仅中国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得以在海外传播和发展,西方基督教文化也在深刻影响着华人社会,华人基督教由此得到发展,尤其在北美和东南亚。北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文化,华人基督教发展最盛;东南亚华人主要信仰中国传统宗教,但基督教的跨族群传播能力使其能够在华人社会中广泛传播。因此,华人基督教的发展程度受所在国宗教特性和政策的影响、华人基督徒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海外华人基督教信仰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传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宗教是连结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起着团结整个社会的作用。基督教*本文“基督教”仅指基督教新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是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中国人海外移民行动与基督教普世宣教活动交织在一起,海外华人*本文中的“海外华人”泛指居住在国外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中国人,不具体区分法律概念意义上的华侨和华人。便与基督教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海外华人宗教而言,华人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一直是国内侨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且成果显著,如张禹东对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研究以及李天锡对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的研究。*张禹东主要着眼于东南亚民众信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宗教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华侨、华人的宗教文化的价值构成等方面,如《新加坡多元宗教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试论东南亚华人宗教的基本特征》、《马来亚的华人宗教文化》、《华侨华人传统宗教及其现代转化》,等等;李天锡主要探讨妈祖信仰、关帝信仰、观音信仰、城隍信仰等数十种民间信仰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传播、发展与崇拜及演变,代表作是《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其他相关研究者及研究成果参见陈碧:《近 30年来中国学界东南亚华人民间宗教研究与展望》,《世界民族》2010年第3期。对海外华人基督教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研究成果散见于综论华侨史的专著中,零散而不成体系。近几年,随着华侨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海外华人基督教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出现了一些专题研究成果,其中又以北美华人基督教以及东南亚华人基督教为重心。国内学界对北美华人基督教的研究集中于华人教会的历史与现状、华人新移民加入基督教会的主要原因、华人基督教会的功能以及北美华人基督徒的构成等。[1]相比而言,美国学界及教会人士对北美华人基督教的研究更为深入。最著名的研究学者当属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学系的杨凤岗教授,由于他本人就是一位华人基督徒,从而能以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角色深入华人教会内部。他选取美国华府华人教会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和个人访谈,获得了华人教会第一手的材料,并最终形成博士论文ChineseChristiansinAmerica,后被译成中文,[2]成为当前研究北美华人基督教最权威的学者。他的研究以美国华人改信基督教动因、“叠合身份”理论与美国华人教会中的多重身份构建、教会中的第二代美国华人等专题研究成果最为显著,[3]对国内学者研究北美华人基督教影响颇深。朱峰对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主要探讨了基督教与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4]张晶莹分析了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的发展现状、原因及趋势。[5]张钟鑫则系统梳理了近代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的发展历程、华人基督教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关系,并进而分析了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中国与东南亚教会跨国网络的形成。[6]

以上研究成果侧重于区域华人基督教研究,特别是对北美和东南亚的华人基督教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拟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在梳理北美和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海外华人基督教的一些特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一、海外华人基督教发展概览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教海外传教事业兴起。于是,伴随着近代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基督教的传教活动逐渐遍布世界五大洲。与此同时,中国人的海外移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移民规模不断扩大。历经几次移民高潮,海外华侨华人已经遍及世界五大洲,中国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第一大移民来源国。除了向中国本土广传福音外,基督教会也重视移民福传工作,支持与建立海外华人教会。

在基督教海外传教与中国人海外移民两种运动的交互作用下,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积累与沉淀,海外华人基督教得到迅速发展,华人教会数量不断增长。据世界华福中心*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Chinese Coordination Center of World Evangelism)的简称,成立于1976年,是世界华人教会中具有代表性的联络机构,旨在促进全球华人教会的沟通、联系与合作。总部设在香港,并在东南亚、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及欧洲设立许多分部。无论是在全球还是美国各地,华福中心积极以仆人、桥梁和先知的形象促进各地华人教会兴建、事工牧养、门徒训练和宣教工作,定期举办国际华福会议、出版华人福音书籍和音像资料、发布祷告事项来弘传福音、影响世界。见张永广:《“华福”与新传教运动》,徐以骅等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当代传教运动》(第六辑),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2011年公布的资料,全球华人教会粗略约9609间,*世界华福中心统计的全球华人教会及亚洲华人教会均包括了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其中,华人教会数字较高的国家顺序如下:美国(1214间)、马来西亚(1200间)、印度尼西亚(415间)、加拿大(400间)、新加坡(307间)、澳洲(225间)。[7]若以洲际统计,亚洲居冠,其次为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见表1)。[8]

表1 海外华人人口、华人教会及华人基督教机构(2010)

资料来源:世界华福中心研究及发展部:《海外华人人口与华人教会统计》,《今日华人教会》2011年2月。

注:世界华福中心统计的海外华人人口数据参考了台湾“侨务委员会”2010年8月出版的《2009年侨务统计年报》,因对“华人”概念界定不同,统计标准不一,故表中海外华人人口数据与国侨办官方公布的“海外6000万华侨华人”的统计数据有出入。

由上表可知,海外华人基督教会主要分布在北美和东南亚,东南亚又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三国华人基督教会为最多,反映了华人基督教在这两个地区的活跃程度。因此,以下主要以这两个地区为主进行分析。

(一)北美华人基督教

北美地区以基督教信仰为主。北美华人基督教信仰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从默默无闻到引人注目的演变过程。

根据杨凤岗的研究,美国华人基督教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早期华人教会阶段。美国第一间华人教会创办于1853年,由曾在中国传教的医生传教士在旧金山创办,由长老会海外差传部支持。随后,公理会、卫理公会、浸信会、圣公会等各大基督教宗派纷纷开展华人移民事工。然而,随着排华法案的通过和推行,华人移民人数减少,很多华人主日班和传教点关闭了。在几个大城市唐人街附近的一些教会得以维持,但是很少华人信教入会。直到20世纪上半叶,多数华人教会仍然由差会资助并受美国教派监管。

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一时期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的留学生在美国大学组织了许多校园查经班和团契。1965年,美国新移民法案颁布后,许多学生取得了美国的永久居留权。他们中的很多人移民美国前就是基督徒,到美国后即组织华人查经班和团契,成为华人教会的最初形态。后来,很多校园查经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演化为教会,又由教会分裂或植堂而产生出更多的教会来。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的这些华人,有一部分是离开大陆后,在香港或台湾成为基督徒的,但更多的是在移民美国后皈信基督教的。与早期华人教会不同的是,由于新移民经济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新的华人教会基本上都是由中国移民自己建立的,很少借助美国教会或宗派的财政或领导资源。

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始至今,在美国的中国大陆留学生及学者大规模地涌入基督教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出国政策逐渐放宽,加之美国放宽移民限制,增加移民配额,数量庞大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前往美国,或留学,或求职,或投靠亲友。尤其受国内政治运动影响,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学者移民美国并被接纳。*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国学生保护法案》,根据该法案,在美国的52452名中国大陆新移民获得了永久居留权。见杨凤岗:《皈信·同化·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41页。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加入到此前美国校园里原有的华人基督教查经班,并进而皈信基督教,由此推动了美国华人基督教的发展。据统计,美国华人基督教会到1994年达到了至少700家。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达到至少800多家。美国华人教会及福音机构主要集中在西岸,以加州居冠;纽约州、德州也是华人教会分布较多之地区。2007年,在美国中西部13个州,查经班约有66个。[9]据世界华福中心2011年的统计数据,美国的华人教会数字最多,共有1,215间,并有华人基督教机构330间,面向全美约417.8万华人人口。[10]华人教会隶属于美南浸信会的最多,其次是宣道会。

在美国,华人基督教会已经成为华人的主要宗教组织,华人基督徒的比例远高于华人其他宗教信徒的比例。2012年7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问卷调查报告《亚裔美国人信仰万花筒》,根据这份报告,有近三分之一的美国华人认信基督宗教,其中,基督新教比例为22%,天主教比例为8%,而华人佛教徒的比例为15%。[11]

加拿大的人口统计是包括基督教问题的。1991年的加拿大人口统计显示,有30%的华人是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约10%是佛教徒,近60%自称没有宗教。依据加拿大华人教会2005年研究报告,加拿大有360间教会,主日崇拜人数由6.7万增至7.1万。新一代华人信教增多的原因在于:一是借宗教作寄托;二是新一代华人有许多是在加拿大、香港受教育,从小受到教会影响,去教堂成了生活习惯;三是参加教会活动也是一种社交活动,有许多寻找工作的机会。[12]

这些数字比例虽然有待更严密的验证,但是反映出在北美华人宗教中,信徒最多的是基督教。在宗教信仰上,北美华人呈现出入乡随俗、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趋势。

(二)东南亚华人基督教

整体而言,东南亚地区华人的宗教信仰以中国传统宗教如佛教、道教、孔教以及其他民间信仰为主。但是,在一些国家,也有不少华人信仰基督教。这种信仰的形成与西方殖民统治的影响及居住国政策密切相关。19世纪20年代,基督教随英国殖民者东来,开始在南洋各地传播。从此,基督教大规模进入东南亚华人社会,华人基督教即发端于此。基督教在东南亚国家华人社会的发展程度不一。在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发展比较迅速,而在泰国、菲律宾等国,基督教影响较弱。

印尼是世界上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除佛教外,华人宗教信仰的突出特点是孔教信徒众多。孔教源自于中国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印尼的特殊表现形式,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孔教已经成为印尼一个成熟的、完备的“制度性宗教”。[13]印尼又是传统的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是国教,基督教是印尼政府承认的六大宗教*指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孔教。之一。苏哈托执政后,积极支持和鼓励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同时规定,人民必须在身份证上注明宗教信仰,否则通常会被认为是无神论者或共产党人。在这种政策影响下,许多印尼华人逐渐改变宗教认同,其中以认同佛教和基督教者为多。[14]根据朱峰的研究,基督徒占印尼华人总数的20%,仅次于佛教徒(30%)和孔教徒(24%),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之中。[15]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国家。华人在马来西亚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种族,华人宗教仍以中国传统宗教为主。但受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华人宗教信仰在长期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马来西亚1991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信仰类别中,有7.8%的华人是基督教徒,仅次于佛教(68.3%)和儒道及其中国传统宗教(20.2%)。[16]在砂拉越、沙巴两州,华人基督徒的比例更高达36.6%和27.2%。[17]至2000年止,沙捞越和沙巴的华人卫理公教会共有会友67442人,教堂104间,布道所21处,专任牧师123人。沙捞越境内的诗巫更是中国基督教徒在海外开发起来的以基督教信仰为主的城市。诗巫华人社会的领袖大多数信仰基督教,他们通过个人影响力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18]

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新加坡是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发展最早的地区。早在19世纪20年代,新加坡就被视为向中国传教的中转站,华人基督教因此得以发展。但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力,华人基督教总体发展缓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宣教活动的加强,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日益深入,基督教在新加坡获得了新的发展。近三十年,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1980年,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徒有95847人,占华人人口6.3%,是华人的第三大宗教,加上天主教,信仰基督宗教的比例达10.9%。1990年,这一比例增加到14.1%。[19]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五大宗教中,华人信仰中国传统宗教佛教(53.6%)和道教(10.8%)的比例超过了60%,佛教仍是华人信奉的第一大宗教。其次为基督教,约占华人总人口的16.5%。然而,只有极少数华人信仰伊斯兰教(0.3%),没有华人信仰印度教。[20]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华人基督徒数量达到47.3万,占华人总人口的20.1%,占基督教徒总数的83%。[21]其中,约有28万名基督徒以华语为聚会的主要语言。[22]在2000—2010年这10年间,华人基督徒在华人人口中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尽管西方思想文化对新加坡的影响越来越深,基督教发展迅速,但是,基督教仍非华人社会的主流宗教信仰。随着新加坡语言文化政策的调整,基督教的发展趋于平缓。在华人社会中,中国传统宗教仍是新加坡华人宗教信仰体系的主体部分。

从东南亚的华人宗教信仰来看,宗教派别与族群界限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印尼和马来西亚尊奉伊斯兰教为国教,马来人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本是华人的宗教;印度教信徒多为印度人;“唯有基督教脱离了这种宗教与族群的紧密联系,教徒涵盖华人、印度人、欧亚混血等不同族群”。[23]而且,在华人信仰的各类宗教中,与华人传统宗教相比,基督教在瞬息多变的世俗社会面前表现出了更加迅速和灵活的应变,“在宣扬教义上比较积极和激进,形式活泼多样,入教手续简易,组织较为严密”。[24]因此,尽管东南亚地区华人传统宗教兴盛,但华人基督教仍存在发展的空间。

菲律宾是天主教国家,华人天主教发展更为明显。泰国佛教文化昌盛,华人绝大多数信仰佛教,华人基督教发展缓慢。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人基督教信仰比例不高,不再赘述。

二、海外华人基督教特征

基督教并非中国人信仰的传统宗教,但其在海外华人中的传播却越来越引人注目。通过梳理北美和东南亚华人基督教信仰的发展概况,可以发现一些特征。

(一)华人基督教的发展程度受所在国宗教特性和政策的影响

在北美,宗教在国家政治及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和加拿大都是以基督教立国,基督教文化已经成为北美的主流文化。根据美国盖洛普调查中心等多家权威机构的统计,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9个人自称相信上帝,有8个人认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有7个人属于某个宗教组织,有大约6个人每天祈祷,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上帝是美国民主的道德引导力量,有4个人每周去教堂;每年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次高达52亿。正是由于美国存在浓厚的宗教氛围,宗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又深深影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25]由于基督教文化在北美无处不在,华人若想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信仰基督教就成为一个重要途径之一,这也是很多华人加入教会的动机之一。基督教积极强势的宣教活动和开放的包容精神满足了华人作为少数族裔的精神需求,华人基督教因此得以发展,并成为北美华人的第一大宗教。

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比较多样化,以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为主。印尼和马来西亚都尊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但为何多数华人没有像北美那样信仰当地主流宗教——伊斯兰教,反而有为数不少的华人信奉基督教?有学者分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伊斯兰教的教规更加严格,难以被华人接受。依照伊斯兰教的教规,华人与当地的土著民族通婚,不论是华人男子或女子,都必须信伊斯兰教。皈依伊斯兰教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吃猪肉、不能喝酒。由于伊斯兰教的教规与佛教、道教、中国民间宗教的教规差别太大,使得华人很难适应。如果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通婚,他们几乎被华人社会“开除”,很难回到华人社会中来。[26]相对而言,基督教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因而易于被华人接受。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华人基督教已经积累了坚实的传教基础,但其发展程度仍深受所在国文化政策的影响。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例。由于新加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跟随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影响颇深。而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被认为是与现代化相联系的、理性的、没有种族色彩的宗教,引起了年轻一代和受教育程度较高者的兴趣和认同。张晶盈认为,新加坡的华人基督徒具有几个特征: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职业、收入、住房类型)、接受英语教育、使用英语作为主要的家庭语言等等。其中,语言和教育是影响华人基督徒增长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英文源流背景的或只会讲英语的大多选择基督教,只讲华语者大多信仰传统宗教。[27]尽管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在实际生活中更加重视英语。顺畅的英语交流环境则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语言沟通上的便利。

在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则是影响华人基督教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全球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马来西亚作为伊斯兰世界一部分,开始在国家范围内大力推行伊斯兰化政策。政府运用国家权力,在伊斯兰社会和马来社会中积极推行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制度,并开始有计划地针对华人社会进行传教活动。[28]这种由官方推动的强制伊斯兰化的举措加剧了华人宗教信仰上的分野,使得华人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已经能够接受并皈依伊斯兰教。强势的伊斯兰化运动使华人基督教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二)华人基督徒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美国华人基督教之所以获得迅速发展,大学校园的福音团契和查经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加入教会,并在教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美国,学生事工一直是当地福音传播的重点,华人教会的大多数成员毕业于美国大学或者大学在读。他们在当地的各大校园组织查经班,这些查经班为在美国独自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提供了联谊机会,并成为使中国留学生皈信基督教的有效途径。

自从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去到美国。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中国接受了多年的无神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教育,但为何去美国后能接受基督教信仰?有学者分析,这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出国前同样也经历过许多苦难。经过多年的困惑与挣扎,很多人渴望爱、信任与平安,这些愿望引领他们走进教堂并最终皈信基督教。[29]所以,除了早期以港台留学生为主体的教会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出现了以中国学人为主体的海外中国学人教会。简言之,就是指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海外可能是留学生、访问学者、研究员、教授,可能是学术界以外的专业人士或各行各业的人。该教会固定的成员来自中国大陆的人数已达到80%以上。由此可见,由新移民组建的教会组织中,华人基督徒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在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在校园中的传教活动同样活跃。据学者分析,新加坡60%的小学生信仰佛教和道教等华人传统宗教,而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约有30%信仰基督教。特别是大学生,他们的父母多出身英校,处于容易受欧美文化影响的环境,很多大学生都说他们“中学时代就成为了基督教徒”。由于校内的基督教小组和同班的基督教徒同学的劝邀、教会内多种多样的小组活动以及以英语和汉语等多种语言举行的弥撒,基督教易亲近、易接受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30]以上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基督教并进而影响别人皈信。

(三)海外华人基督教信仰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传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宣讲教义、开展宗教活动外,华人基督教教会还通过开展社会服务主动影响非基督徒。中国移民远离家乡赴海外发展,除了精神层面需要满足外,基本的物质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许多人在移民初期,对住在国国情、法律不熟悉,而教会往往会及时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

在美国,华人基督教会走进社区,在衣食住行、生活、工作、申请居留身份等方面,为新移民及时提供帮助。杨凤岗认为,当代美国华人移民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专业技术性工作的新移民,本身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因此,不需要通过向教会求助获得物质利益;而且即使有这方面的需要,他们也可以通过向其他华人组织如会馆、同乡会、校友会和亲戚朋友求助,而不用加入教会。[31]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如果单从纯粹的宗教角度来看,杨凤岗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从实际效果的角度看,他却低估了教会潜在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华人教会为华人移民提供了形成社会资本的重要领域,为第一代移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交空间,从而有助于以前互不相识、互不来往的移民得以重建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以利于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32]另有学者通过考察波士顿华人布道会发现,华人教会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信仰团体,也为华人解决了许多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起着服务华人的作用。许多华人教会为华人新移民举办各种英语学习班、入籍班、职业训练班。一些教会也开办中文班、中文学校,帮助出生在美国的华人新生代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从某种意义上看,华人教会是一个以信仰为核心、集社会服务和信徒互助为一体的华人社团。[33]

海外华人基督教信仰的世俗功能在校园福音组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除了开学时去机场接机,帮助留学生办理入学、入住手续外,教会人士还帮他们买菜、学车,放假的时候组织他们去旅游等。除此之外,陈燕经调查研究发现,教会还会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聚会、邀请专家学者型基督徒讲道传教,与留学生分享皈信经历及对科学与宗教的理解。教会的这些看似只是表达善意和友好的活动,很多时候其实是经过了精心准备和系统的组织规划。首先,活动的组织者大部分具有海外传教经验并掌握良好的交流技巧,了解留学生的所想和所需;其次,活动的组织者经验丰富,注重活动的阶段性,不急于求成,即使经过努力看不到留学生皈信或思想上的显著变化,他们也不会感到失望或丧失信心。[34]留学生初到美国,对生活环境尚不熟悉,教会提供的这些帮助正符合留学生的实际需要,因而在留学生心中留下了良好印象。

在东南亚,早期华人教会除开展宗教活动外,也深入华人移民社区提供各种服务,不仅负责输入移民,安顿移民生活,还引入西方先进生产机器,组织种植经济作物,开办各类教会学校和医疗设施,兴建教会墓园,帮助移民尽快适应侨居地的生活。[35]

与传统华人社团相比,华人教会在服务移民方面具备自己的优势。杨凤岗认为,教会成员的结构及关注群体友谊,有助于新移民找到社会归属感;每周的聚会为同胞们进行经常且亲密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宣讲的教义有助于营造充满爱与和谐的社区,使新移民能够精神平和,心里放松;等等。[36]此外,华人教会排除了地域性区别对待新老移民的群体利益分歧,对新移民的帮助超越了血亲与同乡关系,惠及需要帮助的同族人甚至是异族人。随着时间变迁,共同的宗教活动使华人因来源地不同造成的语言、习俗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逐渐消除。[37]尽管如此,从长远来看,华人教会与华人社团并不冲突。就教会而言,开展社会服务并不是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华人移民进行宗教影响熏陶的方式,即便是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但主要内容仍然是以宣教讲道、传播福音为主。因此,接受过教会帮助的新移民一部分成为基督徒,也有不少人在能够独立应对生存环境后与教会不再来往。

三、结语

海外华人是具有多重属性的特殊群体,这一特征决定华人基督教同样具有多重属性。如果说华人基督教在欧美西方国家具有移民宗教与海外华人宗教两种身份,那么,随着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亚洲华人基督教则逐渐拥有西方宗教、移民宗教及海外华人宗教三重身份。[38]华人基督教镶嵌于世界基督教网络之中,是基督教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华人基督教又具备鲜明的民族特点,使其在向华人宣教过程中淡化了西方宗教色彩,在情感上与文化上更容易与华人移民亲近,使他们产生一种符合心理需要的族群归属感。

在北美,没有强势的中华文化传统作为屏障,现代中国人在选择信仰方面是自由的。基督教作为选择之一,能够满足华人在异域他乡生存发展的精神需求,因而得以成为华人第一大宗教。而在东南亚,中国移民历史悠久且数量众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与此相关,多元化的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为华人移民提供了更多选择,基督教便成为众多宗教信仰中的一种。尽管印尼和马来西亚拥有强势的伊斯兰文化,但因伊斯兰教教规严格,教义排他性较强,导致华人信徒很少。而基督教具有较强的跨族群传播能力,这是华人基督教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加坡开埠较早,西方文化影响颇深,华人基督教发展较为显著。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在东南亚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基督教并非华人主流宗教信仰。但随着东南亚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基督教仍将对华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注释]

[1]见刘权:《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万晓宏:《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研究:以大波士顿地区为例》,《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李爱慧:《当代美国华人基督徒的构成》,《世界民族》2009年第4期;毕铄:《疏离与认同:20 世纪美国华人基督教信仰浅析》,《文史博览》2015年第9期;黄超:《美国华人基督教会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科学与无神论》2012年第1期。

[2]见杨凤岗著,默言译:《皈信·同化·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

[3]岳志强、王邵励:《杨凤岗的美国华人宗教研究述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4]《殖民地处境下的华人基督教——以近代东南亚华人社会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浅析》,《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1期。另有专著朱峰:《基督教与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近代东南亚华人移民社区的个案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

[5]张晶莹:《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的发展现状、原因及趋势》,《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4期。

[6]张钟鑫:《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7]华福中心研究及发展部:《海外华人人口与华人教会统计》,《今日华人教会》2011年2月。

[8][9]《二十一世纪海外华人福音事工简介》,世界华福中心网站,http://www.cccowe.org/content.php?id=others_mschurches_lausanne2010report。

[10]华福中心研究及发展部:《海外华人人口与华人教会统计》,《今日华人教会》2011年2月。

[11]Pew Research Center,AsianAmericans:AMosaicofFaith,July 19, 2012,p.5, http://www.pewforum.org/2012/07/19/asian-americans-a-mosaic-of-faiths-overview/.

[12]《二十一世纪海外华人福音事工简介》,世界华福中心网站,http://www.cccowe.org/content.php?id=others_mschurches_lausanne2010report。

[13]王爱平:《印度尼西亚孔教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14]庄国土等著:《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1页。

[15][17][19]朱峰:《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浅析》,《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1期。

[16]张禹东:《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文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8]张应龙:《马来西亚华人与基督教》,《中国宗教》2004年第2期。

[20]苏瑞福著,薛学了等译:《新加坡人口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21]张晶盈:《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的发展现状、原因及趋势》,《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4期。

[22]华福中心研究及发展部:《海外华人人口与华人教会统计》,《今日华人教会》2011年2月,http://www.doc88.com/p-246656121529.html。

[23]苏瑞福著,薛学了等译:《新加坡人口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24]张禹东、刘素民著:《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25]可非:《美国:最有宗教情怀的世俗国家》,《世界知识》2006年第9期。

[26]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74页。

[27]张晶盈:《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的发展现状、原因及趋势》,《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4期。

[28]《马来西亚的“伊斯兰运动”对华人宗教的影响》,见张禹东、刘素民:《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29]杨凤岗:《皈信·同化·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30]张晶莹:《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的发展现状、原因及趋势》,《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4期。

[31]Fenggang Yang,Chinese Conversion to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Sociology of Religion:A Quarterly Review 59(3),1998,pp.237-257.

[32]岳志强、王邵励:《杨凤岗的美国华人宗教研究述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3]万晓宏:《美国华人基督会研究:以大波士顿地区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34]陈燕:《既“来学”,则“往教”:美国教会接触和影响中国留学生的个案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年第1期。

[35]朱峰:《殖民地处境下的华人基督教——以近代东南亚华人社会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6]杨凤岗:《皈信·同化·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37]刘权:《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8]张禹东、刘素民:《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责任编辑:张焕萍]

Christianity among Chinese Overseas in North America and Southeast Asia——With A Comparative Approach

MI Su-min

(Chinese Institute for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Beijing 100007,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religious studies; Christianity among Chinese; traditional religions; folk religions; multiculturalism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in North American and Southeast Asia using a comparative approach. It examine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ristianity among Chinese oversea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Chinese overseas believe in diverse religions.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folk religions are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Christianity has great impact on Chinese community especially in North America and Southeast Asia. While Christianity represents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North America,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believ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ns, but Christianity has been spreading widely within Chinese community due to the cross-ethnic communic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Christianity has a couple of characteristics: it is influenced by local religions and government policy; Chinese Christians receive a relatively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and voluntary service under religious encour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ity among Chinese overseas.

2015-11-15;

2015-12-06

密素敏,女,历史学博士,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基督教与中国社会。

B978;D634.3

A

1002-5162(2016)01-0038-09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杂志张秀明主编对本文修改提出非常宝贵的建议,并提供相关资料,笔者受益匪浅,在此真诚致谢!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基督教教会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初恋教会我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