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5岁的你,该重燃理想

2016-09-08刘如江

家庭百事通 2016年9期
关键词:六西格玛历练校门

刘如江

发现自己真切的理想

有一些人刚过35岁,甚至只是三十挂零,事业没有获得大突破,有了小孩,于是感觉这辈子就这样了。曾经的理想也不再去追逐,一门心思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大致需要经历少年刻苦求学、基本功历练、内心磨炼成熟、事业小有成就、精进得道成名等阶段。求学阶段,一般从初次离开校门就结束了,而基本功的历练需要用5年左右,修心阶段也差不多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按照23岁大学毕业,第三个阶段经历完差不多也到了33岁,如果是博士毕业,这个阶段结束又要推后几年。大多数人走出校门就想在3~5年即30岁左右进入第四阶段。可是他们在进入社会的前5~10年一不注重锻炼基本功,二不注重修炼心态,三不注重学习切实的方法论体系。即使到了35岁,各方面状况可能跟刚走出校门差不多,甚至更差一些。

即便是这样,从35岁开始积累,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如果真的有决心,且愿意恶补基本功,再依据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体系,到40多岁还是能够进入第四阶段的。30~35岁,正是大多数人事业的爬坡和开始分野阶段。无论何种原因,倘若在这个时候给自己贴上“此生就这样了”的标签,那你就真的这样了。

中国人的理想,童年时往往非常宏远和有气势。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理想会逐步降低,35岁前后达到最低。只有极少数人在35岁后能重新燃起理想。但这时不再漫无边际,顺势而为的成分很大。也有不少人说,35岁之前为“钱”活着,35岁之后才开始发现真切的理想,也有些人做出了一番事业。其实,这些人悟性还算不错,不去逃避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越是这种踏实、平和的状态,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孩子,就越容易取得不错的成就,而那些直奔宏伟目标者更多是一事无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一定科学

在国人思维当中,有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传统。只要有真实案例存在,并能得到“验证”。这些案例往往故事性极强,大有“屌丝逆袭”般的传奇色彩。一个不名一文、四面碰壁的“倒霉蛋”,短短几年就变成了万人仰慕的角色,前后反差肯定非常大。此类“案例”,虽然都有技术性处理的成分,但不少确实是真的。这时,不少人就“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也会“在别人的故事里做自己的梦”。只不过人们往往很少考虑,出现这种成功案例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在很多励志作品中,往往会设计特定的路径,并告诉你只要照这条路走下去就会成功。这而同时,放在眼前的“成功案例”为此也提供了极大的佐证,这些都使你心甘情愿接受这种“忽悠”。事实上,所有的路径和方法,都是在帮你不断提高概率而已。这在欧美等逻辑思维程度比较高的国度,都是一种常识性的东西了。但在中国,人们更多还是在寻求传说的“短平快”——“简单而实用”的“宝典”“秘籍”与“必杀之技”。目前,企业管理界流行名为“六西格玛”的模式。在这些企业近乎完美的追求中,100万个机会里允许有3、4个有瑕疵的。这在工业化大生产管理模式中,已经属于“最高成就”。尽管这样,他也只是近乎“百分之百”,而绝非真正意义上的百分之百。

在工业生产领域,要想达成“六西格玛”的目标,还有很多限制性条件。对于个人奋斗抑或项目投资,要想达到90%的成功率,其限制性条件同样严苛。我们除了注意“成功案例”发生的概率外,还需要留意案例背后所隐藏的结构性限制条件。

(选自《让思维更有粘度》,出版:九州出版社,定价:38.00元)

猜你喜欢

六西格玛历练校门
十年历练,非凡直-10
六西格玛方法在研发管理平台中的应用
挫折历练勇敢、行动见证成功
风雨中陪考
刘月明 书法更多的是人生的历练和修养
企业汇率避险:在历练中成长
国内“奇葩”大学校门盘点
六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
别让校门隔开知识与生活
六西格玛在提高宣钢2号高炉喷煤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