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急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2016-09-08莫天庆
莫天庆
【摘要】 首先对应急通信技术发展历史进行了介绍,引出下面的应急通讯的4个技术手段:无线电台通信,卫星通信,地面微波通信以及无线集群通信。再根据我国的现状对应急通信技术进行了发展分析。
【关键词】 应急通信 技术手段 发展分析
一、应急通信技术概述
应急通信技术不同于普通的大众熟知的通信技术,这个技术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在突发自然灾害,以及公共冲突事件,无法实现常规的通信技术时启动的可提供紧急联络的通信技术。从它的用途的使用时长可以看出,应急通信设备具有临时性,短暂性以及随机不确定性的特点,也因此应急通信设备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安全保障。由于应急通信设备技术发展与国家社会安全,人类生活保障等方面息息相关,世界各国也十分重视其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应急通信技术列入了国家重点安全项目科研课题,尤其在911事件之后,美国更是在全国应急设备网络的基础上建立了政府专用以及物理隔离网络通讯等。日本由于岛国四面环海,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其他内陆占主导的国家要多。日本的应急设备偏向于自然灾害的防护,预警,联络以及对全民的应急灾害普及等方面,可以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联通各防灾救援机构,并且保证现场指挥调度的高度有效性。
我国的应急通信技术的真正开端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步建立了公共基础的应急通信设施;第二步开始通过卫星建立相对完善的应急通信网络,第三步是制定了应急通信技术的相关标准,充分发掘卫星通信技术手段,鼓励企业与国家一起研究,建立,分类,联结专有的应急通信技术。
二、应急通信设备的技术手段分类
目前应急通信技术主要存在四种技术手段:无线电台通信,卫星通信,地面微波通信以及无线集群通信。以下对这几种通信技术进行逐一介绍
1)无线电台通信,主要以广播设备为主,属于发展最早期的应急通信设备,主要是为自然灾害的救援提供通讯支持,我国的无线电台通信可分为平台类电台,个人类电台以及军用电台等等。此种技术手段的普及性较高,信号接收方法较为简单便捷。但是无线电台通信存在距离局限性,在信号范围外无法传送和接收应急救援信息。
2) 卫星通信,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太空中的卫星与地面的卫星信号接收转换器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的方式为微波传输。卫星通信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覆盖多个国家的长途通讯,如:有线电视接收;单一覆盖范围的卫星固定通信,如:静止卫星与地面的应急通信车;小型的卫星通信网络,如;VSTA网络站。卫星通信突破了距离的局限性,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功能进行专项的应急通信。面对地震,海啸等大型的自然灾害,卫星通信应急技术变得必不可少,世界范围内也在对卫星通信技术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中。
3)地面微波通信,主要是指以电磁波为载体传输信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互联网。互联网就是利用了微波的信息存储量大,传送速度快的特点打通了全球的信息的传递。在发生应急事件的时候地面微波通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扩散到每一个网络覆盖的角落,但是由于其对地面设备的严重依赖,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可能会发生设备的损毁,网络的被迫断开等情况,无法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出去。
4)无线集群通信,主要是一种专有的调度网络下使用的一对一,一对多的传呼通信方式。在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的调度指挥工作任务艰巨。无限集群通信就是利用了自身的特点,可以分组呼叫,调整优先级,随时启动呼叫等功能为现场的救援调度提供紧急,有序的指挥。目前无线集群通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交通,医疗,公安,救援等各个方面。
三、我国应急通信技术的创新以及发展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有的地域广袤的国家,内陆地形包含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等。自然灾害也主要以地震,山体滑坡,海啸为主。面对此种大型的自然灾害,目前我国的应急通信主要以卫星通信以及地面无线集群通信组成的“天地合一”的通信方式。汶川地震以后我国开始致力于应急通信设备的国际化标准和自主创新进程。首先国家认可卫星通信具有国家应急安全防护的战略性地位,并针对特项的应急,预警,安全防护进行卫星的研发工作。政策方面,国家鼓励自主应急通信设备的研发生产。在认可应急通信技术发展对社会,国家存在无法估量的效益的基础上,国家通过资金补贴,技术深造,产业融合等几方面对自主品牌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综上,我国的应急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倾向于两个方面:国家级卫星通信设备技术的突破以及自主应急通信设备的研发生产。
结语:应急通信技术伴随着人类进步的脚步,从无到有,日益创新,步步完善,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现有的应急通信技术,人类不断地智慧创造和努力,加上政策的多向支持,应急通信技术会在最短的时间覆盖到每个家庭。
参 考 文 献
[1]李二佳. 短波应急通信网中协作通信技术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
[2]洪旭. 应急通信网络架构研究与机动指挥通信能力评估分析[D].云南大学,2015.
[3]郑林会,陈山枝,毛旭.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电信网技术,2012,07: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