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44例疗效观察
2016-09-08薛俊美
薛俊美
(开封巿妇幼保健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44例疗效观察
薛俊美
(开封巿妇幼保健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8例厌食症患儿,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有助于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保障小儿健康发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小儿厌食症; 中西医结合; 临床疗效
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患儿多表现为长期性食量减少、厌恶进食。该疾病可发于多个年龄段,其中以1~6岁为主,患儿多存在食欲不振、饮食过少、间断性腹痛、反复感冒、消瘦及盗汗表现[1]。特别是在夏季暑湿时节,症状尤为明显,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2]。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对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效果,笔者随机选取开封市妇幼保健院近年来收治的厌食症患儿88例,分别对其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厌食症患儿8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Chatoor主编的《婴儿及年幼儿童喂养障碍的诊断与治疗》[3]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及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小儿厌食症诊疗标准[4]。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入院时均存在长期食欲不振表现,其食量明显减少,且大部分患儿存在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症状,排除外感、喂养不当及其他慢性疾病者。其中对照组44例,男性19例,女性25例,年龄9个月~8岁,平均年龄(4.5±1.6)岁;病程1~15(7.8±3.3)个月。观察组44例,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11个月~8岁,平均年龄(4.7±1.5)个月,病程1~17(7.7±3.1)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儿行单纯西医治疗:给予患儿葡萄糖酸锌颗粒(广东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80038),产品规格为70 mg/袋,锌含量10 mg/袋。1~3岁患儿每日1袋,4~6岁患儿每日1.5袋,均分为3次口服;同时给予患儿妈咪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37,产品规格为1 g/袋),1~2岁患儿1袋/次,每日2次,2岁以上患儿2袋/次,每日2次。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健脾汤治疗。方剂成分:太子参10~15 g,茯苓5~10 g,炒白术3~5 g,甘草3~5 g,炒谷芽5~10 g,炒麦芽5~10 g,炒山楂5~10 g,鸡内金3~5 g,布渣叶5~10 g。对于脉滑,苔白腻或薄白,舌质淡红,合并面色欠华,形体消瘦,脘腹饱胀者,适当加用佩兰、神曲、陈皮;对于脉缓无力,苔薄白,舌质淡,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大便不实,面色萎黄,懒言乏力者,适当加用薏苡仁、莲子、白扁豆、山药;对于脉细,舌红少津,合并大便干结,面色无光萎黄,口舌干燥者,适当加用玉竹、麦冬、沙参、石斛。以上方剂根据患者年龄灵活调整剂量。1剂/日,温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均为4周1个疗程,1周复查1次。
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相关部分拟定。①治愈: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食量较之前明显增加,达到正常水平的2/3以上。②好转: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食量较之前有所增加,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2/3。③无效: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食量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44)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又名“恶食”,属中医“纳呆”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先天之本,脾气通于口,脾不利则不能知五味。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全赖脾气健运以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四肢面骸,加上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尤其断奶后,易造成饮食不节,食入冷热不调食物以及滋补品应用不当,均易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或胃伤食滞,影响脾胃气机,使脾失健运而致厌食。故治疗上,以调理脾胃为主,重在运脾,所谓“脾健不在补,贵在运”[6]。脾的运化功能恢复,气机随之调畅,诸病随之而愈。
加味健脾汤中以太子参、茯苓、白术益气运脾,焦三仙消食导滞,甘草和中,共奏健运脾胃、消食导滞之功。临床中在健运脾胃的基础上,然有助运、养胃、健脾之不同,即在上药基础上随症加减,佩兰、神曲、陈皮理气醒脾、消谷化滞;薏苡仁、莲子,白扁豆、山药健脾利湿和胃;玉竹、麦冬、沙参、石斛养胃生津。全方药味平和,易被儿童接受。
该研究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表明在口服妈咪爱及葡萄糖酸锌的基础上联用中药方剂能够有效治疗小儿厌食症,奏效神奇,因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其显著的优越性。
[1]陈会芳. 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92例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5): 523-524.
[2]张敏. 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49例疗效观察[J]. 中国农村卫生, 2014(z1): 335.
[3]Chatoor I.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eeding disorders in infants, toddlers, and young children [M]. Washington DC: Zero To Three, 2009.
[4]徐荣谦, 袁美凤. 小儿厌食症的诊疗标准[J].中国临床医生, 1999, 27(3): 1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江育仁.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J]. 中医杂志, 1983, 24 (1): 2.
[责任编校:张亚光]
2015-06-01
薛俊美 (1982-),女, 河南省开封市人, 硕士, 主治医师 ,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R 725.6
B
1008-9276(2016)05-0385-02